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抗日战场:淞沪会战 > 正文

历史资料:由对日外交政策看81·3淞沪会战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 19:04 舰船知识网络版

   由对日外交政策看八一叁淞沪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日两国,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作为主动者的日本而言,此事正是右翼少壮军人国外先行论的实践,企图藉国外军事行动的胜利,栈导致国内政治的改造,对作为受者的中国而言,是陷入一个和战两难的困局,和则政府必被推倒於外,战则政府必被推倒於外,在此危机之下,日本方面所努的,是尽量限制事变范围,不使扩大;中
国方面所拄重的,是平息国内舆情,定出和战决策。

  九一八之前,中国无论中央或东北地方政府,均未料到日军有全面领东北的野心,致使东北军在丝毫未抵抗的状态下退出渖阳,於是国民政府乃面临了如何因应的问题。当时可采之途,一为宣战,二为绝交,叁为诉诸国联,为直接交涉。宣战一途因国力不足不能采用;而无实力的绝交则徒招外侮;在军事失利以後,如和敌人商量停战,则和投降没有差异,这种论调加上当时政府首长无人敢真正负责,使直接交涉一途也不可能实施;在拒绝直接交涉的同时,国民政府决定采取诉诸国联的方法,以减少人民责备政府的心理,同时运用国联和九国公约制裁或抵制日本。其後虽有孙科内阁下令应设法进行收复东叁省失地,但孙科就任仅一个月即辞职。真正有效抵抗日本侵略,则至一八二之役才实现。

  一二八事变发生後,国民政府投入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与日军僵持卅叁日,终因军阀不听命令,後援不继,而於叁月二日撤退。可惜的是,翌日国联就将行特别大处理中日纠纷,後因沪战己结束而仅於日要求双方停战,国民政府只好忍痛签订停战协定。

  在七七事变之初,日军统帅部和政府间,一如以往地有着扩大作战或停战构和的分岐。驻外高级将领大都认为应对中国进行一场膺惩性质的局部战争,七月廿七日,东京传令:支那驻屯军司令官之现行任务为平津地区支那军之膺惩。所以在开战之初,日军是打算速战速决。所谓速战速决是指打一场局部战争,以达到膺惩的目标,而不是以武力迅速横扫中国。基於这种观点,八月中旬,日本大本营决定陆军仅派至华北;为保护日侨,可动用海军,勿须陆军出兵上海之指示。而在国民政府方面调集了中国最精锐部队,似乎说明蒋委员长的决心,不是为守而守,而是为期待决战而守。

  吾人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观察淞沪战。当沪战爆发时,国民政府虽已决定全面抗战,但以当时双方战力比较,中国绝无获胜的可能,但中国当时是别无选择,战虽可能亡,但不战则必亡,中国只好选择抗战,打算置之死地而後生,来求一个民族翻身的机。所以当时中国必须以为,中国虽非日本之敌,然以土地之广,绝非日军所能全部据有;而英美深忌日本势力的扩张,假以时日,国际情势定有所变化,如彼时再与日本谈判,为害亦较目前为轻。相传张群先生曾:有和必乱,战必败,败而後和,和而後安之说,意即对日本若不战而和则必起

  内乱,若战则一定失败,只有先战而失败,然後讲和,才能安抚内部反日情绪。同时蒋委员在廿六年七月卅一日,曾向胡适与张伯苓表明:政府已决定作战,可以支持六个月。以当时中国国力,是不可能在六个月内击败日本,蒋委员长应是希望六个月结束战争,而结束的途不可能是战胜,而是经由和谈。再者,上海是通商巨埠,各国侨商云集,若能透过淞沪战将中日间的紧张情势,由地方冲突事件转变为国际问题,以唤起列强,出面维持其本国利益,藉而形成对日本的压力,然後再与日本交涉,达成战而後和的目标。十月廿九日蒋委员长更表明期待各国仲裁的意愿,中国对列强的谋和行动,期望最大的是九国公约议(十一月叁日至廿日),事实上,中国在上海战场一再苦撑,即是为争取此一议的有利情势,但由於日本相信久战终能迫中国降和,遂悍然拒绝各国的停战劝告,而英美因缺乏实力,互相推萎,九国公约议遂无果而终。代之而起的是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的调停工作,早在十一月二日,日本外相广田即透过陶德曼开列和平条件,但国民政府并不愿由德国斡停,九国公约议结束後,中国态度见软化,中国之所以进行南京保卫战,乃是为了等待陶德曼的调停,想在谈判中位於有利地位,使中日战争能早结束。所以如困在廿六年十二月初,日本有诚意行和谈的话,则淞沪战可能是另个九一八或一二八事变。可是,日军於十二月十叁日攻陷南京,被胜利冲昏头的日军,提出更苛刻的条件,对於言些条件,中国并未加以拒绝,只是认为过於广泛空洞,希望能知道其性质与内容,日本却以此指责国民政府采塘态度,而迳自於廿七年一月十六日发表声明:今後不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期待新兴支那政权,一月底,中日双方各自撤回大使,中日双方的交涉即告一段落。

  淞沪战在上海爆发时,双方都是打算战而後和。日本是企图速战速决,在击败中国部队後,强迫订定城下之盟;而国民政府则希望能持久抵抗,以待时变,再争取有利条件结束冲突。若由此观点,则淞沪战的最初目的,不是求战,而是谋和。可是日军误以为,只要战事持续,国民政府终崩溃,而步步进逼;国民政府则因舆论的压力,也不能作太屈辱的妥协。结果和议失败,战争拖了又拖,只是当东京被炸时,重庆仍然屹立不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相关专题:抗日战场:淞沪会战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