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总参气象水文中心依托信息化建设提高保障能力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 09:39 解放军报
总参气象水文中心依托信息化建设提高保障能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风云变幻尽在掌握中——总参气象水文中心依托信息化建设提高保障能力纪实

  曹伟风 本报记者 李选清 武天敏

  首都北京,一片高楼林立的“峡谷”,掩映着一个静谧的院落。庭院不大,却汇聚着全球的云卷云舒、潮起潮落。这里,就是我军气象水文保障的中枢机构——总参气象水文中
心。正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落里,一批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为提高我军现代条件下气象水文保障能力,日夜奋战,刻苦攻关,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20项,为提高我国气象水文保障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加快自主创新,掌握中国军事气象水文保障主动权

  6月中旬,记者走进这个前不久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的气象水文中心,感到眼界大开:“银河”巨型计算机转瞬之间把全球气象信息变成数值天气预报图上起伏斑斓的曲线;大屏幕上,气象卫星不断传来最新云图,五大洲四大洋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身在一隅,鸟瞰全球。这一幕幕精彩场景的背后,记载着该中心广大科技人员艰辛曲折的创业历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沿海,一场军事演习正在进行。节骨眼上,敏感地区气象水文信息突然中断,一下子增加了气象水文保障的难度。那次,中心科技人员背水一战,凭着丰富的保障经验,顺利完成了任务。然而,胜利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更加紧迫的责任感。落后的气象水文保障手段必须尽快改变!几天后,一个加速建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任务,摆上了中心领导的议事日程。在预报范围上,是做区域的还是做全球的?在预报时效上,是做1~3天短期的,还是做7~10天中期的?研讨会上,一个个难题排成长龙。环视全球,世界气象水文领域正酝酿着向信息化全面转型的新一轮技术变革。一条必由之路摆在面前:只有放弃被动追赶,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才能紧紧掌握中国军事气象水文保障的主动权!一场攻坚战打响了。700多个日日夜夜,在军地有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中心科技人员相继解决了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军用气象要素预报等重大技术难题,研制出军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实现了我军气象保障技术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军气象数值预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打下了坚实基础。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一个热带气旋正移向在南半球执行测控任务的“远望二号”船的预定测控海域。箭在弦上,千钧一发。中心从储存有150多年气象资料的大型数据库中,调出各年代同时期的热带气旋路径图。通过远程系统紧急收集各地实时气象水文信息,迅速组织专家联网协商,建议“远望二号”向东移动2个经度、向北移动1个纬度,避开大风大浪。测量船紧急机动,与热带气旋擦肩而过。这一成功保障,向世人宣告该中心已具备了全球数值天气预报能力!

  从地球到太空,紧跟时代发展拓展保障领域

  2003年,中央军委决定:我军大气、海洋和空间环境三大领域的保障任务,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这意味着该中心将从过去单一的气象保障转向“从海底到太空”的“无缝隙保障”。从此,这个人数不多的“袖珍群体”,一跃成为我军战场环境建设的一支精锐劲旅。气象保障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太空。这惊人的跨越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中心科技人员主动创新,用跋涉的足迹探出的远征之路。

  1998年盛夏,长江、嫩江、松花江相继发生特大洪灾。早在这年4月,中心科技人员便运用他们研制的“长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认真分析了气候变化的异常情况,提前2个月准确预报了“三江”流域将要出现持续暴雨。未雨绸缪,有关部门以中心提供的预测为依据,运筹帷幄,科学调度部队挥师“三江”,在关键时刻赢得了决胜先机。

  此次预报成功,深化了他们的思考:兵马未动,气象先行。历史上,由于疏忽气象条件而导致失利的战例屡见不鲜:1812年,拿破仑60万大军进攻俄国,由于气候严寒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部队最后只剩下两万余人。我国国土辽阔,气象变化万千,未来战争须臾离不开气象保障,我们必须看到差距,不断拓展新的保障领域!

  主动出击,“卫星电视气象数据广播应用系统”启动研制。5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关,从雪域高原到长白林海,从戈壁大漠到南沙岛礁,全军数百个气象台站连为一体,中国军事气象水文保障格局焕然一新,实现了全疆域观云测雨。

  几乎同时,他们又把目光投向浩瀚海洋。

  茫茫大洋,风浪莫测。一次,我海军舰艇编队出访,在印度洋遭遇巨浪,幸亏军舰抖动频率未与海浪产生共振,否则军舰就有解体的危险!当时,该海域的水文信息还是一片空白……

  “需求就是任务!”中心科技人员没有坐等上级赋予任务,在国家海洋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短短3年就在国内首次获得了全球14类水文要素统计项目、130多种数字产品和40多种图形分析产品,催生出“海洋水文分析应用系统”。记者在安装了这套系统的计算机屏幕上看到,全球任一海区都有各种符号环绕,有的像小旗、有的像蝌蚪、有的像树枝……分别标明当前的水温、潮汐、流速、涌浪等水文信息。中心领导自豪地告诉记者,原来我们只能感知“五洲风雷震荡”,现在可以感知“四海云水翻腾”!

  主动保障,他们又从地面瞄向苍穹。

  戈壁大漠,浅层风一日三变,难以捉摸,对大型火箭垂直转运影响较大。他们自主开发了“地面及浅层风预报系统”,精确到每50米高度层就有一个分析值,如同给空气作“CT”。系统应用后,为大型火箭垂直转运避开阵风袭扰,安全抵达发射塔提供了可靠的气象保障。

  甘当无名英雄,军事气象工作者把勋章挂在风雨幕后

  2004年4月18日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试验一号”和“纳星一号”卫星将要发射,天上突然下起了雨,火箭暴露在厚重的雨幕中。

  首长急切地询问:“发射能否进行?”中心工程师刘善亮手指雷达屏幕,自信地回答:“雨将在卫星发射前20分钟停止,发射可以按计划进行!”

  23时30分,雨果然停了,火箭顺利升空。欢呼声中,镁光灯、摄像机对准了火箭的设计师,熬了几个通宵的刘善亮却躲进宿舍,沉沉睡去……

  卫星发射、导弹试验、三军演习……多少年来,中心科技人员敢为人先,甘当无名英雄,用鲜为人知的贡献,把一枚枚勋章挂在风雨幕后。

  中心老总工潘剑翔留学澳大利亚时,毅然与外方签订“生死合同”,搭乘飞机穿越台风眼!

  一个中等强度的台风,在几小时内就可携带25亿吨水移来移去,能量相当于两百颗一百万吨级的氢弹!飞机钻进台风旋涡,犹如迎面撞上墙壁,发出一阵阵令人心悸的吱嘎声,雨点夹着冰雹,打得机舱玻璃一片斑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次历险,潘剑翔掌握了第一手台风内部结构的重要资料。

  也正是那次历险,让潘剑翔亲眼目睹了世界先进气象探测手段的神奇:计算机源源不断地采集台风数据,荧屏上立即显示出台风路径图和水平、垂直结构……

  “天有不测风云,要号准‘天公’的脉搏,最根本的是掌握尖端信息化技术!”潘剑翔的感悟,成了中心科技人员的共同追求。近年来,他们胸怀崇高使命,走向军事气象水文信息化建设前沿。

  ——走向远海大洋,24岁的女干部马佳,登上“远望二号”参加气象水文保障,历时65天,远航18000海里;

  ——走向世界屋脊,22岁的本科生程明,走上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提出研制特种探空绘图软件的建议;

  ——走向三军演兵场,25岁的硕士王庆东,走进战役联合演习“中军帐”,检验气象水文保障系统的可靠性;

  ——走向国际科学殿堂,28岁的博士生钟科,走上国际气候变化学术会议讲坛,采撷世界气象科学前沿信息……

  一支年轻的科技新军,在我军气象水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战场崛起。如今,中心40岁以下的高工已占高工总人数的一半。

  夜深了,记者告别总参气象水文中心,科技人员正为备战“神舟”六号保障任务刻苦攻关。远远望去,办公楼灯光璀璨,辉映满天繁星,汇入万家灯火……

  (压题照片:王安民摄)

  短评

  向信息化要战斗力

  从大气层到浩瀚海洋,从地平面到深邃太空……短短几年,总参气象水文中心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少数具有全球气象水文保障能力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实践说明,信息化是军队战斗力和保障力的“倍增器”。只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主导和带动作用,才能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建设信息化军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军队的武器装备、组织结构、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以及相关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要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改造。这就要求军队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同志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着眼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树立超前意识,勇于发展创新,通过提高本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部队全面建设步伐。

  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关键在实干。我们要像总参气象水文中心的科技人员那样,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融入到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大系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实在在搞建设,把我军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