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让白桦林作证(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 08:44 中国国防报
让白桦林作证(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让白桦林作证(组图)

让白桦林作证(组图)
让白桦林作证(组图)
  5月20日,驻绥芬河边防某部、武警支队、空军某部官兵和热情的绥芬河人,在国门前盛装列队,将鲜花和掌声献给了来自俄罗斯的33位前苏联红军老战士。60年前,他们曾在这片土地上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书写了不朽篇章;60年后的今天,年逾古稀的他们又踏上了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

  “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一个小镇里,原苏联红军老战士维尔·尼古拉维奇默默地坐在伊尔斯塔亚河边。5月的艳阳静静地照在缓缓流动的河面上,老人思绪万千,一封来自中国的邀请函,重又勾起了他60年前那段抹不去的记忆。

  1945年8月9日零时,苏联红军正式向驻绥芬河日军宣战,重炮轰击、枪声呼啸,巨大的枪炮轰鸣打破了绥芬河宁静的夜晚。是夜,150万苏联红军兵分三路向绥芬河挺进:一路是从鸟青山二段林场突入的在欧洲战场上屡建奇功的“普鲁士第五集团军”,疾驰林口、牡丹江方向;另一路,打开已被封堵的绥芬河通往苏联的火车隧洞,从铁路线上冲了进来;最后一路是从现在的互市贸易区方位进攻日军。

  在这位老战士的脑海中,不断地显现着那场战争的记忆片段。60年前,刚刚19岁的他,跟随部队远赴中国东北,转战在满洲里、北安一带,记不清打了多少次仗,记不清牺牲了多少位战友,他只依稀记得,在“苏荣(音译)战场”,战机在空中嗡嗡飞,卡秋莎火箭炮咻咻响,战火照亮了树梢,黑土地上炮声隆隆,一辆辆重型坦克从山林里碾轧过去。

  提起这段历史,绥芬河市史学研究者孙佰言表情凝重。据他讲,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整理市志时,有关方面提供的材料上还有这样的描述:“重型坦克碾过山林、道路的痕迹至今依稀可见。”

  老战士维尔·尼古拉维奇说,战争是没有快乐的,那种记忆太痛苦了。从中国战场返回苏联后,他又参加了当时的苏联剿匪行动。直到退役后,他才回到心爱的姑娘身边,先后在企业、政府等多个部门工作。如今,已近80岁的他,儿孙绕膝,过着幸福、安宁的晚年生活。兴致好的时候,他还会换上那身心爱的军装,挂上30多枚勋章,向儿孙们讲起发生在战火中的故事。

  “小桦树,直又白,桦树前面摆戏台,别人的闺女都来了,俺家的闺女咋没来……”

  俄罗斯老战士将小白桦树苗种在绥芬河嘎利娅公园,小白桦迎风轻轻摇摆,努力张开臂膀,深深地呼吸着和谐、宁静、欢乐的空气,好奇地望着眼前这些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们,似乎在向人们探询嘎利娅的故事。

  1945年8月10日,苏联红军正式进驻绥芬河,彻底结束了日本侵略者对绥芬河的残酷统治。部分残余日军及家属、伪警察和当时在日本店铺做工的人员等3000余人躲进北山(现在的天长山)要塞,负隅顽抗。

  混乱中,有三五个日军潜入原教堂钟楼,用机枪向广场扫射,苏联红军战士猝不及防,当即有几人中弹倒下。当年战士中弹倒下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绥芬河火车站站前广场,胜利后人们在这里为牺牲的红军战士建立了纪念碑。

  孙佰言说,当年,苏联红军为了彻底清剿日本侵略者,要把住在绥芬河东街的居民转移到西街。在男女老少背粮扛包的队伍里,走着一位年轻漂亮,黑头发蓝眼睛的姑娘。这位有着中俄两国血统的姑娘就是17岁的嘎利娅。在苏联红军登记处,一位负责人向在场的人们询问:“谁会说日俄两种语言?”有人回答:“嘎拉会,嘎拉会。”(嘎拉是嘎利娅的昵称)。随后,嘎利娅接受了一个特殊任务:她要帮苏军向踞守在天长要塞里的日本人劝降。嘎利娅的妈妈菲涅流泪了,嘎利娅却勇敢地说:“妈妈放心吧,我会完成任务的,要塞里面还有我的同学呢。”菲涅默默地把自己头上的花头巾摘下来,戴在心爱的女儿头上,担忧地望着女儿向天长山走去,而这一走,善良勇敢的嘎利娅再也没有了消息。

  后来有人说,嘎利娅曾经到天长山去了3次,最终被疯狂的日军杀害了,花朵一样的嘎利娅在战火中走了,走得如此安静,又走得如此轰轰烈烈。

  历史翻过了60年,绥芬河人民没有忘记和平使者嘎利娅。5月20日,在规划中的嘎利娅公园,33位前苏联红军战士栽下了嘎利娅喜爱的白桦树;中国抗日老战士也来了,他们栽下了嘎利娅喜爱的云杉。有心人把白桦树和云杉组合成了像汉字“唇”——蕴含着中俄两国人民一衣带水,唇齿相依。

  笔者欣慰地了解到,嘎利娅的青铜塑像设计初样,已由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设计完成,从雕塑图样中看,她的身体正向着天长山方向走去,回头望着家乡,手中还挥舞着那条花头巾。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美丽勇敢的嘎利娅将永远伫立在她所热爱的家乡,茁壮成长的白桦和云杉,将在这里永远陪伴着她。

  “夜夜进梦乡,让我走一趟,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淌……”

  33位前苏联红军战士中,活跃着几位依然风姿绰约的女兵,她们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笔者虽听不明白,但情绪还是受到了她们的感染。她们临别时与笔者深情的拥抱,让笔者深深感受到老人们内心的激情——她们刚才述说的是不是她们曾经战斗过的白桦林?当年,她们戴着船形女军帽的娇俏身影,出没于崇山峻岭中,该是怎样的飒爽英姿?

  在绥芬河新落成的博物馆里,摆放着600多幅照片,有苏联红军挺进的身影,有红军痛击日军的镜头,有人民欢庆胜利的场面……浓缩的历史瞬间,折射出无数历史信息,血与火,情与爱,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呐喊,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为和平而牺牲的战士。

  5月20日晚,坐在绥芬河广电局演播大厅里的前苏联红军战士基诺维耶维奇,听着那首无比熟悉的《卡秋莎》,再一次陷入了沉思。60年前,18岁的他,和同样青春年少的伙伴一起加入了保家卫国的行列。他没有进入中国,不过,在1945年,他就驻守在绥芬河对岸的边境线上,随时准备阻挡日军的侵略,这让他很自豪。如今,他心里很安慰。战友们的血没有白流,中国人民没有忘记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把纪念碑重新修得高大庄重,并举行了庄严的落成仪式,也看到了参加典礼的新一代中国军人的风采,嘴里不停地说着:“哈拉少,哈拉少!”

  当日的会面,给两国老战士带来重温友谊的机会。一位胸前挂着35枚勋章的前苏联老战士,和一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的中国老革命军人,通过翻译热烈地交谈着。时光仿佛能够倒转,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又回到了年轻时代。一位说,多亏你们帮助我们打跑了日本侵略者。一位说,前几年,我们经济困难时,你们也给了我们不少帮助。说罢又是拍肩膀又是拥抱,那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谊。

  离别时刻终于到了,紧紧相握的双手不得不分开了;紧紧拥抱的臂膀不得不松开了。刚走出中国国门的苏联红军老兵们又折了回来,再一次深情相拥,最后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回去的客车。

  再见了,亲爱的朋友!我们共同种下的白桦,会见证中俄人民的友谊;我们共同种下的云杉,会同中俄人民的友谊一样永远常青。(来源:中国国防报)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