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愿将一生伴风雷——记风洞设计专家刘政崇(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 10:21 解放军报
愿将一生伴风雷——记风洞设计专家刘政崇(附图)

正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刘政崇。周健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愿将一生伴风雷——记我国风洞设计专家、空气动力研究基地高级工程师刘政崇

  本报记者 赵波 本报特约记者 刘程 本报通讯员 蒲国永

  当“神舟”飞船拔地而起,当“长征”火箭直冲九霄,当“枭龙”战机穿云破雾……您是否知道,这些在问世之前,都要在川西北一个群山环抱的山洞里,经受一番“八卦炉”
的砺炼。

  在这个“八卦炉”中,没有熊熊烈焰,却有雷霆万钧般的巨风。各类新研制的飞行器上天之前,其仿真模型都要在这里接受滚滚风暴的洗礼。

  这,就是研制航天航空飞行器的基础设备——风洞。

  我国风洞设计专家、空气动力研究基地高级工程师刘政崇,与风洞打交道几十年,亲自主持和参与设计了11座不同型号的风洞,是亚洲最大风洞群的建设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永远别指望靠别人建设咱们的风洞”

  今年春节,一场鹅毛大雪覆盖了川西北群山的沟沟坎坎。64岁的刘政崇扶着陡峭的铁梯,一步步爬上37米高的施工平台。

  他,就是这座流量世界第一,尺寸亚洲第一的大型特种风洞总设计师。回眸身后,刘政崇数十年如一日,一直为我国风洞事业的崛起默默奉献着!

  1967年,我国开始筹建空气动力研究基地,刘政崇从沈阳空气动力研究院毕业,来到川西北的崇山峻岭中。

  面对满目青山,刘政崇百感交集:当时,我国的歼击机、导弹、火箭研制相继上马,迫切需要风洞试验。然而,少数飞行器项目拿到国外去做气动试验时,我国的风洞设计人员却莫名其妙地被挡在门外。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刘政崇的心,他和战友们暗下决心:“永远别指望靠别人建设咱们的风洞。”如今,这片青山成了刘政崇圆梦的舞台。当初,他和战友们仅用了几年,就建成3座0.6米风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风洞成为我国跨超声速研究试验的主要设备。

  然而,刘政崇并没有陶醉于此。他的脑海里,蠕动着两块长长的柔板——飞行器翱游苍宇,风驰电掣,气动试验必须拥有可以模拟跨超声速区域内任何速度的“柔壁喷管”。一次,我国准备从国外引进一套1.2米风洞“柔壁喷管”,对方开价560万美元,而且没有还价的余地……

  置之死地而后生。3年后,刘政崇率领课题组,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个0.3米风洞柔壁喷管,填补了我国风洞建设史上的一项空白。

  小风洞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大风洞也能成功。从0.3米风洞到1.2米风洞,又是一个质的飞跃。1979年9月,基地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刘政崇牵头负责1.2米风洞柔壁喷管的研制,两个多月就拿出了设计方案,之后,马不停蹄地赶赴工厂生产样机,在工厂一住就是一年零三个月。

  1982年底,柔壁喷管安装完毕。看着两块巨大的柔板缓缓移动,刘政崇流下了热泪……

  在基地1.2米风洞试验区,法国宇航院院长奥里维尔看见风洞中的柔壁喷管惊叹:“这是一项世界性成就!”

  迄今,1.2米跨超声速风洞已安全运行了6万余次,完成飞行器型号试验200余项,被誉为中国航天航空试验的“功勋风洞”。

  “创新是科学的命脉,要紧紧攥住这个命根子”

  1994年5月,亚洲最大的2.4米跨声速风洞在空气动力研究基地奠基。它的建成,将标志着我国空气动力研究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风洞建设,涉及气动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学、自动化控制、声学等20余个专业领域。跨声速范围是气流变化最为复杂的一个领域,世界上仅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2米量级的跨声速风洞。

  那年,当接力棒传到刘政崇手中时,2.4米跨声速风洞建设已经到了冲刺的阶段。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刘政崇的肩上。

  “创新是科学的命脉,要紧紧攥住这个命根子!”他深知,我国大型跨声速风洞起步晚、差距大,绝不能跟着国外亦步亦趋,而要大胆创新、勇于超越。刘政崇带领课题组和军内外114个单位的上万名科技工作者,作了上千次技术大协调,总共设计审核1万多张图纸和各专业技术文件400余份,克服了风洞设计、安装和调试等6大技术难关。在国际上,首创了采用中压气源驱动的多喷管引射器方案,试验雷诺数为世界常规跨声速风洞之最,马赫数和总压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座风洞的建成,结束了我国无世界级跨声速风洞的历史。建设同类型的风洞,国外约需8至10年时间,花费1亿美元,而刘政崇和他的同事们仅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五分之一的经费。

  创新之路无尽头。进入新世纪,特种风洞成为当前国外风洞设计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刘政崇率领课题组一路闯关夺隘,大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2000年,他担任我国第一座直径为5米的立式风洞建设的总设计师,在4大关键技术上,提出5项原始创新方案。

  2001年,他担任4.5米直流式立式风洞及其引导式风洞的总设计师,开创了直流开口射流布局方案。

  2002年,他担任2米超声速风洞的副总设计师,为我国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成功提供了新的试验平台。

  近年来,他又提出了我国风洞设计发展的新思路,把结冰风洞、热结构风洞、4.8米跨声速风洞等10大主力先进风洞列入重点攻关项目。

  “如果有来生,我还要搞风洞”

  一座风洞的零部件,大的像磨盘,小的像芝麻,总数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如果设计出现了误差,就可能使国家投入的巨资化为泡影!

  因此,刘政崇将风洞的设计建设质量看得重如千钧,努力做到“零差错”。在2.4米跨声速风洞设计中,他先后审校设计图纸上万张,纠正大小差错300余处。

  风洞试验,空气被压缩,巨大的噪声令人心悸。1.2米风洞首次试验,刘政崇挣脱工作人员的拦阻,爬上柔壁喷管顶部,忍受着110分贝的巨大噪声轰鸣,趴在风洞上观察喷管的密封和振动。

  1996年,2.4米跨声速风洞即将进行水压试验,洞腔压力5个大气压,稍有闪失,就可能造成洞腔爆裂。试验当天,数千吨水注入风洞,一个支撑点突然传来巨大的断裂声,刘政崇临危不惧,第一个冲上前去检查故障部位,果断和准确地进行了处理。

  举行庆功宴会时,基地领导发现刘政崇不在场,连忙寻找,发现他已经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一辈子从事风洞设计,刘政崇成为当之无愧的风洞专家。如果离开山沟,不知道有多少单位对他虚席以待。但是,他知道,中国风洞事业还要前进,老一辈人开拓的事业必须靠年轻人来继承。有限元分析技术是风洞设计的发展趋势,国内没有先例,科技干部王超棋提出将这项新技术应用于风洞设计,很多人持反对态度。刘政崇敏锐地觉察到这一方法具有巨大潜力,就带着王超棋奋战几十天,成功地将这一技术运用于风洞水压试验。

  满目青山夕照明。让刘政崇欣慰的是,如今一大批专家型风洞建设人才已经成长起来,有的担任了重大风洞设计项目的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有的担任了国家“863”专项课题的专家组成员……

  2001年,刘政崇本可以回到美丽的故乡大连定居,与亲人团聚。但他思考再三,最终选择了留在大山里。

  他说:“我搞了一辈子风洞,风洞如同我的生命,如果有来生,我还要搞风洞!”

  短评:

  创新追求弥足珍贵

  刘政崇数十年痴情从事风洞研究,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纵观他的奋斗历程,最为可贵的是他不停顿创新的追求和勇气。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前进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刘政崇在风洞设计和建设中,遇到过无数难题,但他始终坚持拼搏和创新,最终趟出了成功的大道。他的实践启示我们,攻克新军事变革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特别需要创新的勇气。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坚持不懈地掌握新知识,探索新办法,破解新难题,奋力奔向成功的彼岸。

  创新是一种追求。支撑刘政崇在科研领域不停顿创新的,是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强烈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保持在现代化事业中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如果萎靡不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就迈不开脚步,找不到出路,干不出成就。只有始终保持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始终有那么一股革命热情,有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有那么一股冲天干劲,才能真正肩负起我军新时期新阶段的庄严使命,为加强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攻克新难关,创造新业绩!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