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 08:26 解放军报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 ![]() ——编者
于是有人说,由于斯大林对希特勒妥协和政治上的麻痹,导致了苏德战争初期的失利。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斯大林从来没有对希特勒抱有什么幻想。1940年他就命令总参谋部制定了以德国为主要假想敌的未来战争作战预案;次年春天苏军即秘密进行了战争动员,开始向西部大规模调动和集结;就在播发塔斯社声明的当晚,284万苏军正奔驰在开往西部的途中,而当时苏联全国总兵力也不过500万。这说明播发塔斯社声明是一种策略运用。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连遭挫折,其原因之一,是战前斯大林对战役作战知之不多,不切实际地片面强调进攻。但斯大林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凡重大战事必亲自参与决策,很快摸索出了战役作战的规律,统帅才能大为提高。1944年,斯大林亲自指挥了苏军对德军连续实施的10个相互联系的战役,战线全长4500公里。这著名的“斯大林十次大突击”,把德军赶出了国土。 在卫国战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是斯大林的坚强意志,感染、鼓舞着苏联军民投身到反法西斯战争的殊死搏斗中。1941年11月7日,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镇定自若,毅然在城内举行盛大阅兵式。他站在列宁墓前向全国军民发表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受阅部队斗志昂扬,迈着雄健的步伐通过红场,随后直接开赴前线。罗斯福——轮椅上的巨人
“总统先生,看样子日本人好像袭击了珍珠港!”诺克斯向总统报告了这突如其来的信息。 日本人出乎意料的行动,给了罗斯福和所有美国人重重一击。不过,罗斯福并不惧怕任何挫折和打击。他坚韧的性格早已得到证实:他在39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竟然坐着轮椅重返政界,当上了美国总统,而且一口气连任了4届。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更让罗斯福写下了毕生中最光辉的篇章——充当一个与世界法西斯作殊死斗争的美国总统。 当晚8时30分,在罗斯福弄清珍珠港遭难的确切消息后,他立即在白宫二楼召开内阁会议,用庄严的语气宣布,这是自当年内战爆发时的那次会议以来最严肃的一次内阁会议。珍珠港事件促使了美国人的觉醒,罗斯福总统深感内疚,他决心以此教育美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击法西斯侵略者。 第二天,罗斯福总统身披深蓝色海军斗篷,来到国会大厦,登上讲台,开始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演说:“昨天,1941年12月7日,永远是耻辱的日子。……我们将永远记住,这种向我们的进攻意味着什么。”他满怀激忿地宣布:“不管要打多久才能挫败这场蓄谋已久的侵略,美国人民依靠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排除万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当天下午4时10分,美利坚合众国签署对日宣战书。丘吉尔——永不妥协的斗士
66岁的丘吉尔像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在议会讲台上他慷慨陈词:“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 然而西欧战局的发展令丘吉尔瞠目结舌。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希特勒将大半个欧洲踩在脚下,气焰极为嚣张。英伦三岛孤悬海上,形势岌岌可危。丘吉尔这位不屈的斗士在议会下院发出了怒吼:“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对此,希特勒又惊又怒。他狂叫着要将那位“失去理智的”、“只会大口喝威士忌酒的战争贩子”彻底摧垮。7月16日,希特勒正式下达了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的第16号指令,其行动代号为“海狮”。当然,他没有忘记给英国人最后一次“体面投降”的机会。但英国人民却决心同法西斯决战到底,丘吉尔的回答更是直截了当:“我们正等着德国人呢,连海里的鱼也在等着。” “不列颠之战”开始了。从1940年8月到1944年6月,英国人民在丘吉尔无畏精神地感召下,在不列颠上空,在大西洋上,在地中海,在北非沙漠,用“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朱可夫——战场“救火队员”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来势凶猛,很快占领了苏联西北部大片国土。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及时总结战争失利的原因,决定放弃基辅,加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力量。 然而,他的这一计划却遭到斯大林的反对。斯大林对前来汇报的朱可夫喝道:“真是胡说八道,怎么能把基辅放弃给敌人呢?”朱可夫无法忍受最高统帅这种态度,回答说:“如果您认为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那么,他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可干的了,我请求您解除我的总参谋长职务,把我派往前线,或许在那里我会对祖国更有用些。”斯大林没想到朱可夫如此“固执”,痛快地签署了免职命令。 1941年9月下旬,德军合围、歼灭了坚守基辅的几十万苏军,占领了这座城市,并向莫斯科方向迂回。此时,斯大林认识到同朱可夫的争论是自己错了,于是重新起用朱可夫,并把他派到当时局势最危急的列宁格勒——德军已切断了列宁格勒的全部陆上通道,开始收缩包围圈。朱可夫一面采取各种手段建立完备的防御体系,一面积极组织反突击行动。德军围困该城900个日夜,却始终未能踏进城市半步。 列宁格勒局势缓解,莫斯科方向告急。10月7日,斯大林又将朱可夫调来指挥莫斯科保卫战。他对朱可夫说:“这里的情况很严重。但我想在十月革命节除了开庆祝大会外,还打算在莫斯科举行阅兵式,你认为前线的形势能允许我这样做吗?”朱可夫保证竭尽全力使这些活动顺利进行。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朱可夫指挥部队实施积极防御作战,顶住了敌人的进攻;又从其他方向调来战斗机部队,加强首都空防。11月7日,当全副武装的苏军官兵在白茫茫的冬雾中精神抖擞地从列宁墓前通过,接受党和人民检阅,随即直接开赴前线时,德军官兵却在严寒中颤栗。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使朱可夫名声远扬。斯大林毫不怀疑他的指挥才能了,委以他最高统帅部副统帅之职,让其代表自己指挥作战。此后,哪里战争打得最惨烈,他就被派到哪里去解救危局,被誉为战场“救火队员”。艾森豪威尔——运筹帷幄诺曼底
这支联盟大军的统帅,便是美军四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根据英吉利海峡的潮汐、月相、日出等情况,盟军将登陆日期确定为6月5日。登陆战役能否顺利?艾森豪威尔说:万事俱备,只怕有风! 然而,上天似乎存心与艾森豪威尔过不去。进入6月,英吉利海峡遭遇了20年来从未有过的大风天气,肆虐的狂风掀起的滔滔巨浪,几乎要把海岸撕成碎片。 6月5日凌晨,艾森豪威尔只睡了一小觉便起了床。窗外电闪雷鸣,暴雨如注。3时30分他赶到高级将领会议会场。盟军气象主任斯塔克上校报告说,天气将可能在数小时后好转。但由于天气恶劣,天气预报常常是很不可靠的。 行动计划变不变?窗外的雷雨催促艾森豪威尔的脑子飞快运转:如果行动推迟,秘密难说不被泄露,士气将下降,敌人的防御将加强;而万一天气状况没有改观,强行登陆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近300万大军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顿感肩上的每一颗将星似乎都有几吨重!艾森豪威尔静静地坐着,会场里了无声息,所有将领都在等待他作出最后决定。 终于,艾森豪威尔抬起头来,斩钉截铁地说:“好,我们行动吧!”顿时,会场里爆发出欢呼声。不到半分钟,所有人都冲出屋门,消失在雨夜里。仅仅一句话,仅仅半分钟,盟军的千军万马沸腾了。 6日凌晨,睡眼惺忪的德军借着朦胧的月色发现了海面上密密麻麻的舰船,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如此恶劣的气象条件下,竟会突然出现一个好天气,而且居然为艾森豪威尔所利用。希特勒狂妄吹嘘的“大西洋壁垒”在盟军突然打击下,第一天便土崩瓦解。盟军踏上了阔别4年的欧洲大陆。华西列夫斯基——获勋章最多的元帅
德军在围歼苏军哈尔科夫集团和占领克里木之后,100多个师在800公里的战线上快速推进,7月下旬进抵顿河河曲底部,斯大林格勒似乎唾手可得了。 7月23日,在苏军总参谋长的位子上还没坐热的华西列夫斯基,来到斯大林格勒,直接指导和协调参战部队抗击敌军。10天后,德军渡过顿河,从三个方向压向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突入市区。双方展开逐街、逐屋、逐层楼的激烈争夺。此时,华西列夫斯基敏感地意识到:德军由于消耗巨大,进攻势头已明显减弱;德军主力第6集团军的防御能力有限。于是,他在与斯大林和朱可夫交换意见后,果断地定下了反攻的决心: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 11月19日,苏军大反攻如期按计划展开。激战4天,苏军巧妙地完成了对德军主要集团的合围,苏德战争以来德军首次遭到大合围。 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起歼灭战。被分割压缩的德军弹尽粮绝,刚刚晋升为元帅的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率部投降,开创了德国军事史上陆军元帅被生俘的先例。2月16日,48岁的华西列夫斯基在刚刚晋升大将个把月后,又被授予元帅军衔。他戎马一生,成为苏联获得勋章最多的元帅。 巴顿——嗜战的“血胆将军”
但无论怎样,说巴顿是个嗜战成性的将军并不为过。二战爆发后,时任美军第1装甲军军长的巴顿,被战火烧得血液沸腾,他焦急地等待着赴前线厮杀的机会。 1942年早春,巴顿被召到华盛顿。“如果让你指挥一个师去参加真正的战斗,你是否愿意?”陆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艾森豪威尔见到这位“血胆将军”后劈头便问。巴顿稍稍一愣,几乎未加思索便斩钉截铁地回答:“假如我能参加战斗,我甘愿当一名少尉!”1942年10月23日,在5岁的外孙“祝血胆老头一路顺风”的稚语声中,57岁的乔治·巴顿头戴钢盔,披挂上阵了。在北非,他将“一往无前的拼搏意志”以极为粗犷的方式灌输给士气低落的美第2军,赶走了德意联军;在西西里,他指挥美第7集团军猛打猛冲,令希特勒胆战心惊。 然而,就在报界盛赞这位“打胜仗像喝水”的传奇将军时,“说脏话如吃饭”的巴顿又犯了老毛病:在野战医院,他将患有“战争疲劳症”的士兵当成懦夫,破口大骂,并赏以耳光和拳脚。他当时的表现用医护人员的话说,“简直就像个流氓”。此事被记者披露后,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结果,在1944年盟军规模空前的诺曼底登陆行动中,他被上司晾在了冷板凳上。这无疑是对他最残忍的惩罚。到7月20日,他实在坐不住了,不得不向过去的下级、如今的上司布莱德雷恳求:“看在上帝的分上,你得让我在战争结束以前投入战斗。否则,我非死在这里不可!”终于,他获准指挥第3集团军。 巴顿出任第3集团军司令后,犹如蛟龙出水。他充分发挥装甲部队快速、机动和火力强大等特点,采取快速运动和长途奔袭战术,在欧洲大陆向德军发起一连串进攻。到战争结束时,他指挥的部队转战281天,打死、打伤、俘虏敌军近150万人。 蒙哥马利——沙漠猎“狐”能手
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蒙哥马利视察了每一支部队。所到之处,他那极富人情味的演说,火辣辣的蓝眼睛,将士兵们的信心、勇气和希望重新燃烧起来。 10月23日夜晚,英军1000多门大炮的齐声轰鸣划破了埃及西部沙漠的寂静,映红了海滨的天空,英军发起的阿拉曼战役开始了。正在国内疗养的隆美尔得知英军在阿拉曼发起总攻的消息,惊得浑身颤抖:这怎么可能!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准备竟没有察觉?难道蒙哥马利是只比自己更狡猾的狐狸? 11月2日,蒙哥马利实施代号“增压”的大规模攻势,一举撕开德军防线。只剩下35辆坦克的隆美尔彻底绝望了,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带着残兵败将狂奔3200公里,躲进了突尼斯的群山之中。(来源:解放军报第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