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解秘总参谋部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5月06日 07:35 解放军报
解秘总参谋部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附图)

吴苏琳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40岁前,他有4个角色:国家体委专家组成员、成都体育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骨外科医生。40岁后,他的“头衔”只剩下一个:军人体能训练研究学者。

  40岁前,他的事业疆域很广阔:健儿争雄的国际赛场、高朋满座的科学沙龙、无影灯下的手术室……40岁后,他的舞台只剩下一个:三军训练场。

  然而,他在军事体能训练研究领域大幅跨越:短短7年取得13项高等级科研成果、申请6项发明专利、写出15部著作,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数字化体能训练”概念,创建了“运动时间生物学”和“军事体能学”分支学科。

  40岁,成了总参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教授孙学川的人生分水岭。它的标志,是一身戎装!

  “金牌诚可贵,国防价更高,当兵去!”

  1998年1月,羊城广州。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孙学川教授,特招入伍来到总参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穿上了军装。

  这一天,他盼望了20多年。1976年,他曾报名参军,未能如愿。1987年,他攻读医学博士提前一年零九个月毕业,正值全军要组建一个生理生化实验室,他跃跃欲试,但随之而来的大裁军,让他再次与军营失之交臂……

  20多年来,孙学川一面在运动员体能领域钻研,一面频频眺望军营这块绿色的土地。当了研究生部主任,他挑选的第一位研究生,居然是一名部队的军体教官!在他看来,运动员和军人有太多的相似:强健的体质、顽强的意志、镇定的心理、必胜的信念……因此,在科研中他格外关注部队训练,每年都到部队调研。

  一次,他听说一个被誉为“铁脚板”的步兵团,在连续十几个小时车拉、舰载、空运的千里机动考核中,有29%的官兵因为体力不支中途被列入“非战斗减员”名册。孙学川震惊了:“共和国军人数以百万,军人体能关系到部队战斗力,关系到国家安危。现代战争虽然打的是硅片和钢铁,但高强度作战对军人体能要求更高!”

  不久,部队进行某项军事体能训练研究改革,孙学川作为地方专家应邀参加论证会,提出很多独到见解。会议结束后,他写了好几份论证报告,准备再次参加论证会,可是部队的邀请函却迟迟没来。后来才知道,这项研究涉及我军训练秘密,地方人员不便参加课题实质性研究。

  这件事,让他从军的愿望更迫切了。1997年,总参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领导慕名到成都招贤,孙学川没有与妻子商量,就签订了参军协议。

  消息传开,一片哗然:论事业,孙学川如日中天,已经成为国家体委跨世纪中青年专家;论科研舞台,运动员体能研究前景广阔,还可以经常出国做访问学者;论生活舒适、论工资收入,部队无法相比……

  巴山夜雨,孙学川夫妻俩辗转难眠。妻子周荣晖说:“40岁了,这样折腾,到底为什么?”“为事业!”妻子又问:“让运动员拿金牌,这个事业还小吗?”

  孙学川沉默良久,答道:“运动员在赛场上可以失败,这次拿银牌,下次还有机会拿金牌;军人在战场上不能失败,战场无亚军!金牌诚可贵,国防价更高,我要当兵去!”

  “壮年从军,时不我待,一起步就要冲刺”

  40岁从军,军旅生涯满打满算还有20年!穿上军装那天起,孙学川就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壮年从军,时不我待,一起步就要冲刺!”

  1999年,南海某地演兵场,海面大浪滔天,舰船上的官兵60%晕船,呕吐乏力,演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面对茫茫大海,孙学川脑子里迸出一个火花:如果把抗眩晕训练放在陆地来做,部队官兵在海上就能很快适应晕船。

  海上眩晕陆地抗!孙学川没有想到,他选择的第一个课题,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专家先后34次检索,查询了75个系统的中外科学文献,都是一片空白。这意味着,他的冲刺不是最后那几十米,而是从起步就要全速跑完万里长征!

  起步,他就不同凡响。借助深厚的外科解剖学功底,他率先从人体耳朵中掌管直线加速度的球囊入手,找到了晕船的生理原因,主持的“抗眩晕理论和对策研究”很快取得突破。紧接着,他从实验室走向大海。半年时间,踏访了18000公里的海岸线,系统研究了远浪、近浪、直浪、斜浪、混合浪的特点和规律。

  海浪信息采集出来了,如何把这些信息运用到模拟平台上去?当时,世界上还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单单研制这个系统,从头起步至少需要5年。

  能不能走另外一条路?孙学川苦思冥想。一次,基地组织观看学术短片,他发现四维动感电影采用电动旋拉式动作,完成视觉、听觉和动感的统一。他豁然开朗,采用电动斜拉技术,完成抗眩晕模拟平台的信息技术处理,把大海成功地“搬”进了实验室!

  全速奔跑,接连跨越。短短5年,孙学川先后100多次深入海岛、边防考察,走访了三军200多个作战单位,主持参加了20多次海上实验,测试人次达4300多人,终于攻克了陆上抗眩晕训练的一系列难题,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绳索斜拉式电动抗眩晕实验平台”、第一个“抗眩晕模拟舱”、第一艘“抗眩晕模拟船”,创编了第一套抗眩晕操,圆满实现了“海上问题陆上解决”的战略构想。

  又是一次演练,经过陆上抗眩晕训练的部队登船航行8小时,在叠浪区接受大浪冲击30分钟,晕船官兵不到8.7%,下船后5公里越野成绩仍能达到良好。面对巨变,评审组专家不禁感慨:单是陆地抗眩晕训练理论体系,10年时间能够形成,就是一个跨时代的里程碑。孙学川从理论突破到实践运用,仅仅用了5年!

  “全心全意融入军营,才能真正走向战场”

  航渡中,战士们晕船了,捧着塑料桶哇哇呕吐,胆汁里漂着丝丝血痕。然而,警报一响,战士们就一个激灵跳起来,踉跄着奔向战位!

  40岁穿上军装,孙学川成了军营里凤毛麟角的“新兵老同志”。一度,他曾经最担心自己不“像”军人。为此,他队列训练一丝不苟,风纪扣总是扣得严严实实。但是,他很快就从战士身上发现:“军人素质,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东西!”

  这种“东西”是什么?孙学川一时说不清楚,但他学到了!

  一次,海上实验出航不久,海面刮起了大风,小山一样的海浪扑向航船。船身剧烈摇摆,人没法站立。这样怎么测数据?孙学川急了,叫两名战士用绳子把他捆绑在桅杆上,半跪在甲板上观测。

  一次,孙学川深入林海雪原和战士一起10公里越野。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他不停地在队伍中穿梭,为战士测心率、血压、体温。战士戴手套,他只能光着手。回到营区,手上满是皴裂的血口。

  为了验证部队穿越沼泽地的一组体能数据,孙学川曾带着试验组跨越两省,跟随战士在泥水中反复跋涉了60多次,腿上被蚂蟥吸吮的伤疤密密麻麻……

  这一切,在孙学川看来都是一名军人学者的必修课:试验场就是战场,搞科研也是战斗。融入军营,与官兵同甘共苦,才能找准科研的方向!

  在西北某训练场,他发现连队让战士戴着防毒面具进行高原抗缺氧训练,跑完5公里,不少战士憋得全身发抖。“这样训练不是办法!”回到广州,他加班加点研制出一种阻氧嘴,再次跑到西北军营,亲自戴上阻氧嘴和连队官兵一起训练。

  奔袭中,40多岁的孙学川全副武装,一路遥遥领先。随后,他一鼓作气,带领课题组开发了高原抗缺氧综合体能训练系统,创编了高原抗缺氧操,研制出抗缺氧药物“军体1号”,总结出8公里间歇跑、昼夜极限拉练等科学训练方法,还先后17次走上世界屋脊,组织了300多次上万人的测验,帮助部队建成了“高原500米山地综合障碍场”,推动我军高原体能训练实现了质的飞跃!

  7年攻关,孙学川许多创新灵感都来自训练场。“全心全意融入军营,才能真正走向战场。”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来源:解放军报第1版)

评论】【军事论坛】【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