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用镜头记录历史的军人(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29日 06:59 解放军报
用镜头记录历史的军人(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用镜头记录历史的军人(图)
  摄影室成员在高原拍摄纪录片《西部军人》时的情景 八一厂军事片部提供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里,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即用镜头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记录了抗美援朝等伟大的战争场景,记录了“两弹一星”研制、“神舟”飞船升空、香港澳门回归、国庆大阅兵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人民军队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精神风貌。这支队伍隶属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部,成员就是该部摄影室的摄影师们。

  用生命拍摄战争风云

  该摄影室是我军唯一一支拍摄军事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和国防科研片的专业电影摄影队伍,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1952年10月,刚组建的摄影室就派出了由吴迪、薛伯清、张云清、陈玉忠、陈俊、张冬凉、文英光、谢祀宗、高庆生等数十人组成的第一支战地摄影队,前往朝鲜战场,拍摄纪录片《钢铁运输线》。10月17日下午,他们来到英雄罗盛教生前所在部队,与当地群众一同举行纪念大会。大会刚结束不久,几架敌机突然从空中俯冲下来,用机枪向人群扫射,并投下了两颗炸弹。高庆生为保护摄影机,腹部和腿部多处被弹片击中,倒在了血泊里,献出了25岁的年轻生命,他被安葬在罗盛教纪念碑东头。后来,他抢救下来的摄影机,参与了“两弹一星”的拍摄,并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命名为“光荣号”,永久地珍藏在荣誉室里。

  记者在《光辉历程——八一电影制片厂建厂50周年纪念册》中看到,摄影室组建以来,除了高庆生,还有朱文富、柴森、李连祥3名摄影师也都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中有的是在随部队参战中倒下的,有的是迎面拍摄敌机不幸中弹的,有的是在执行特殊任务中牺牲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记录了我军的辉煌历史。

  离危险最近的摄影师

  该摄影室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为了能及时、准确地记录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不使自己的镜头里出现遗憾,摄影师们常常脚踏雷火不后退,面对死神不低头。

  20世纪60年代,为真实地记录下“两弹一星”试验成功的过程,摄影师们冒着试爆现场中的核辐射、冲击波等多种危险,冲在了第一线。摄影师柴森在蘑菇云下方的掩体里拍摄,成为最先看到蘑菇云升起、最早听到“东方巨响”的人。他全程拍摄了蘑菇云形成的镜头,为科学家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摄影师郑治国在距爆炸中心只有14公里处的警界线内拍摄,并负责检查调试5台固定摄影机的工作情况,我们看到的蘑菇云升起的全景就出自他之手。当时,摄影师杨映梅、冯瑾等人还将科学家和参加试验的广大官兵欢呼雀跃的场面拍摄下来,周总理看后很激动,连说拍得很好。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着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升上太空。为了拍摄“冲天一飞耀中华”的壮景,摄影师石少升、杨建辉等同志冒着生命危险,越过1500米的安全警戒线,在距离发射架500米处架起摄影机。伴着大地的震颤,迎着扑面而来的热浪,他们拍下了托载飞船的火箭升空时的精彩瞬间。事后石少升回忆说:“那一刻,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抓拍镜头上,哪还有心想别的!”

  为了拍摄纪录片《西部军人》,全面展现人民军队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科技扶贫、希望工程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摄影师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不顾西部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的艰苦条件,在海拔3500米的青海湖、海拔4300米的玉树地区和海拔5000多米的空军西藏甘巴拉雷达站,忍着严重的高原反应,一干就是几个月。

  在工作中,他们一次次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前沿,上演着“生死历险记”。在纪录片《挥师三江》的一次航拍中,飞机飞至距地面500多米时,舱门突然自动脱落,正在拍摄的摄影师石少升、吴英杰赶紧互相紧抱,死死地护住摄像机,待到返航着陆时,两人已冻得说不出话来了。

  200多个奖杯的背后

  从摄影室诞生之日起,几代摄影师们拍摄的各类影片迄今已达2000余部,其中有200余部影片在国际国内重要电影节上捧回大奖,并屡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解放军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等殊荣。

  由他们拍摄的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影片。从那时起,他们就一直把镜头对准广大官兵。上个世纪60年代,由杨光远、郑治国、柴森拍摄的民兵传统教育片《地道战》、《地雷战》等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十年来久映不衰、家喻户晓。50多年来,摄影师们共完成了《郭兴福教学法》等800多部军事教育片,对推动部队军事训练和全面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拍摄防化兵训练时,现任摄影室主任的杨建辉为将火箭弹出膛的瞬间拍下来,让战士在学习时有直观感受,便站在发射管前方,并采用了特写镜头。此外,在拍摄《地对空导弹》、《电子对抗》等作品时,还采用了一些诸如近距离安装摄影机遥控拍摄等科技手段和创新方法。

  近年来,他们又相继拍摄了一大批思想性强的教育影片。如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片《永恒的雕像》,就将邱少云、黄继光、雷锋等7位英模,鲜活地展现在了屏幕上。2002年初,他们又以8首道德组歌为主线,拍摄了宣教艺术片《军人道德组歌》。此外,还拍摄了集中展示驻港、驻澳部队风采的纪录片《军旗耀香江》和《濠江劲旅》。

  这群摄影师们就是这样把自己对事业的执着写在了蓝天大地间,在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时,让我们真挚地向他们道谢,为他们喝彩!(来源:解放军报第5版)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