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揭秘“中国第一井”(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07:19 解放军报
揭秘“中国第一井”(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揭秘“中国第一井”(图)
井眼直径是多少?

  出连云港机场,乘出租车约40多分钟后,我们即看到原野路尽处,高耸一座铁塔,约有50多米高,这就是“科钻一井”井架了。

  井架底部正中,一根粗大铁管深入地下。现场总工程师张伟告诉我们:“井眼直径17英寸半。越往下,越小,到最深处,井眼约6.2英寸,相当于157毫米。为防止井壁坍塌,需要层层下套管,钻一段就下一次套管以固定井壁,井眼就层层变细了。”

  沿着井架40级台阶,笔者爬上9米高的第一层钻井平台,只见一根长长的管子,一头连着井眼钻杆深入地下,一头连着井架旁的高压泥浆泵。“就是用这个泵,我们把泥浆沿着管子注入长长的钻杆,用下滑产生的‘阴柔之力’下压,推动地下深处的钻头。”张伟接着很自豪地说,“科钻一井”钻探采用的是我国自行研发的“液动锤+螺杆马达+金刚石取芯钻进”技术,克服了已往设备顶部驱动力量难控、取芯易碎的缺点。

  “中国第一井”首次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成功钻进5158米,取得了5118.2米的珍贵岩芯和气流体样品,并打出了一根长达4.25米的完整结晶岩岩芯。这不仅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深的科学钻井,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为何选址东海县?

  960万平方公里,为何偏偏要在苏北平原开钻?

  “早在1979年,中科院院士刘广志就提议制定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中科院院士程裕祺80多岁高龄仍到东海县野外考察。”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总指挥王达说,这项工程已历时很久,有些参与项目前期工作的科学家未等工程正式开工,就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了,比如程裕祺院士、原地矿部科技司司长张良弼……

  经过大量的前期考察论证,科学家们认为:通过超高压变质带,研究地幔物质、造山带及大陆动力学,这是地学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而在全世界,就数中国这条从山东胶南绵延经江苏、安徽、河南大别山区、再到秦岭以西的超高压变质带,规模最大、出露最好、地层最完整。

  东海县则被专家们认为是“中国第一井”开钻的最理想地区。现在钻探的东海县,正处在横贯我国中部的超高压变质带,由于曾经的特殊地壳升降运动,如今地下5000米,实际上就到了2亿年前约100公里以下的地幔深处部位,在这里钻探事半功倍,能通过最短距离获得最深部的信息。这正是选址东海县的最主要原因。

  据专家介绍,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这里岩层倾斜角比较缓,同样深度可以穿过更多的岩层以供研究,也是事半功倍;另外,这儿位于地震多发区——郯庐断裂带东侧,距离中国史上最大一次地震——1668年的莒县、郯城大地震的震中仅30公里,在地下模拟钻孔中安放仪器,可进行防震抗震及预报的研究……

  最终,“中国第一井”的选址,从最初的20多处备选地,费时数年最后定在了东海县。

  地下深处真有细菌?

  2004年12月26日8时许,正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进行观测的科研人员发现,地下4900米处的流体中氩和氦含量突然发生变化。1小时后,4700公里外的苏门答腊发生9.3级地震。

  “我们捕获了苏门答腊9.3级地震信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兴奋地说:“这证明,利用大陆科学钻探深井完全可以检测地震的远程和近程效应,从而为地震预报提供准确的数据,也将为长期观测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说到“科钻一井”所获得的成果,许志琴院士更兴奋地告诉我们,通过及时对岩芯的低温处理和DNA分析,发现了大量极端条件下形成的太古菌及细菌,并在3910米岩芯中培植成功微生物活体。科学家们发现,每克岩石中含1000至10000个微生物,泥浆中微生物的含量达到每克1亿至10亿个。科学家称,地下流体中发现的微生物具有喜高温和厌氧的特性,有些最佳生存环境甚至是68-90摄氏度,在无氧条件下,它们喜欢碱性环境,喜盐,能依靠吃硝酸盐进行生物活动。

  生命可以在地下深处缺氧、缺水、缺少太阳能的极端环境中生存,并且积极参加新陈代谢活动,这一重大发现,无疑对人类的生命科学有重要意义。

  为何只钻到五千米?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被形象地誉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是“入地”之门的钥匙。长期以来,各国纷纷启动“入地”计划。全球入地的最深纪录是12262米,由前苏联在临近北冰洋的科拉半岛上所钻的“斯哥3井”保持。张伟说:“现在全球8000米深度以上的超深钻井,一共也没几口。对我们来说,在坚硬的结晶岩中钻进5000多米,国内是首次,世界也少有,它标志着中国‘入地’技术的重大突破。”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何只钻到5000米?张伟介绍说:“我们是量力而行,这样的深度,技术、资金都有保障。多打158米,是为确保垂直深度达到5000米。”据了解,我国科学家将在“科钻一井”主孔处建立长期观测站,进一步获取来自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球内部的3层结构

  就目前所知,地球内部大致可分3层:

  地壳——从地表深至地下35公里处,是一层固体的硬壳。它主要是由各种硅酸盐类岩石组成,是岩石圈的表层部分,也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

  地幔——从地下35公里处到2900公里深处。它又分上下两层,以地幔984公里深处为界。上地幔的物质成分,以含镁、铁较多的橄榄岩为主。其间约深60~300公里处,是火山岩浆及深源地震的发生地。下地幔,则以金属硫化物和镁化物为主。

  地核——从2900公里深处到地心。具有巨大的密度和质量,在它的表面形成的地心引力是促使大气、洋流、板块运动等各种环境变化的重要作用力。(来源:解放军报第10版)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