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中国重返卫星发射市场 三代火箭战功显赫(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 15:31 环球时报
中国重返卫星发射市场三代火箭战功显赫(附图)

4月12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新华社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特约记者 许志翔 奇云 本报记者 马晴燕

  

  4月1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首次进行的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发射,也是我国成功
发射的第30颗国外卫星。

  中国航天再次走出国门

  “亚太六号”是目前最先进的通信卫星,是由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建造的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是这次发射的总承包商。“亚太六号”卫星全部采用欧洲部件制造,设计寿命为13年,覆盖范围包括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美国夏威夷等地,将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卫星广播电视平台。

  在“亚太六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向媒体发布消息说,中国将向尼日利亚出口采用“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的一颗通信卫星,并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次与尼日利亚的合作,是中国首次以中国的火箭、卫星以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国际商业卫星服务。专家称,此举标志着中国航天卫星整星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它对中国航天“走出国门”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代火箭战功显赫

  熟悉情况的人知道,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一条坎坷的路。

  1956年10月,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回响,从此,长征火箭这个响亮的名字,开始为世人所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俨然形成了一个家族。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火箭,可以满足不同轨道航天器发射的要求,可靠性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10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10月21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0月26日,卫星按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后,我国政府对外郑重宣布: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外用户的卫星发射业务。

  1986年2月1日,也就是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的第4天,我国的“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看到这样的成功,一些卫星拥有者开始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中国。1987年8月5日,我国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发射第9颗返回式卫星时,成功地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台微重力试验装置,这次发射是我国与国外客户进行的首次太空合作。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又成功地把由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轨道,当“亚洲一号”卫星与运载火箭脱离时,美国休斯公司的副总裁史蒂夫·多尔曼不禁惊呼道:“这就是历史!”

  “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开市大吉”,照亮了我国走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道路,而此后由我国研发的“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屡屡成功,更是向世界显示了我国的实力。在“长二捆”火箭首飞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之后,法国《世界报》预言说:“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竞争对手们的嘲笑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长二捆”火箭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赢得更多的发射订单,“长征三号乙”作为我国进军国际市场的一个“拳头”产品,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分别将菲律宾的“马步海”、“亚太二号R”、“中卫一号”和“鑫诺一号”等通信卫星发射到太空。

  历经坎坷,七年磨一剑

  然而,商场如战场,中国火箭跻身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并不那么容易。

  一些国家极力反对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美国媒体曾发表一篇题为《让中国发射美国卫星?》的文章,毫不掩饰地说,允许中国火箭与美国火箭抢生意,“将有害于振兴美国太空工业的全部努力”,会导致“美国先进的航天技术单向转让给中国”。

  正当长征火箭以不败纪录荣登国际著名商用火箭的“排行榜”时,意想不到的打击接踵而至。

  1996年2月15日,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装载着国际通信卫星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架上。一声令下,火箭拔地而起。然而,起飞不久,火箭就摇摇晃晃地撞向距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星箭俱毁。同年8月18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中星七号”通信卫星再次失利。

  中国航天事业从此跌入了从未有过的低谷。截至1995年,长征火箭已经与国内外用户签订了30多颗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长三乙”火箭的首次发射失利对长征火箭的市场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一下子就失去了三四颗卫星的发射合同,一些正在谈判的项目也中途搁浅。国际上,一些竞争对手希望借此将中国长征火箭挤出国际市场,与我国签订了发射合同的公司则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国际保险界也对长征火箭的保险产生了动摇。

  为恢复长征火箭的声誉,中国航天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1997年到1998年两年间,“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连续4次成功发射4颗通信卫星。这使长征火箭开始赢得“回头客”,一些国外用户开始回心转意。

  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美国此后便不允许国际用户委托我国发射美国制造的卫星,使得我国在近7年的时间里与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无缘。

  于是中国将目标瞄准了非美国制造的卫星发射市场。终于在2002年10月,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法国亚太卫星公司签订了一份商业发射服务合同,双方约定由“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亚太六号”卫星。这次成功的发射,再次奠定了我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中的地位。

  必须承认的是,与欧美等航天强国相比,中国还有一段差距。美国的“德尔它”火箭已进行了300多次发射,俄罗斯的“质子号”也已经发射了几百次,而我们的长征系列火箭30多年来总计发射次数,不及苏联早期一年的发射次数。

  梁思礼先生谈航天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航天科技专家梁思礼先生4月14日接受了本报的采访。他表示,对此次“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他一点也不感到惊讶。他说:“这再一次证明,作为一个空间大国,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技术已趋于成熟。”梁先生强调,尽管中国的卫星发射事业曾经遭受过挫折,但自从1996年10月至今,中国的卫星发射已经连续42次获得成功,成功率百分之百。至于商业卫星发射一度中断的原因,并非完全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某些国家在这一领域的霸权主义垄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谈到中国卫星将出口尼日利亚一事时,梁先生表示,这件事的意义很重大。以前我们要么是给国际用户发射外国制造的卫星,要么是为自己发射卫星,而这一次向尼日利亚提供的是“交钥匙工程”。就是我们用自己的火箭,运载我们自己制造的卫星,将其送到卫星轨道上交付给国际用户。独自完成这一整套服务,意味着我们的商业发射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梁先生说,以我们的价格竞争优势,很有希望在世界卫星市场上继续突破,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前景很广阔。

  梁先生说,空间技术不仅能为一国创造外汇收入,同时也是一种战略力量。有外国战略家认为,在21世纪,空间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就如同19世纪和20世纪的电力、石油那样重要。梁先生说,他基本同意这种看法。


评论】【军事论坛】【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