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装备部预研办主任何玉彬组织科研攻关纪事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 09:03 解放军报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使命如山——第二炮兵装备部科研部预研办主任何玉彬组织科研攻关纪事 刘友华 本报特约记者 何天进 本报记者 夏洪青 这是第二炮兵装备部科研部预研办主任何玉彬的一天:早晨6时,上网浏览科学网站;8时,与中科院7名科研人员通话;10时,牵头组织某型装备论证会议;16时,飞抵上海, 一 1999年10月,34岁的何玉彬刚刚拿到博士学位证书,就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被调到北京,任第二炮兵装备部科研部预研办参谋。预研,即装备预先研究,承担为新型装备诞生描绘蓝图的重任。使命如山,注定何玉彬从此要与时间赛跑。2001年初,某型装备立项,上级首长限定时间完成。按惯例,这样复杂的装备预研,通常需要8到10年。这一年,何玉彬以惊人的速度,联合国内100多名专家教授,向这一重大课题发起冲锋。他23次赶赴全国各地承研单位调研,主持召开了28次重要技术研讨会和协调会,起草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多万字。年底,预研如期完成,何玉彬开创了全军新型武器在短时间内完成立项论证的先例。没有停歇,没有喘息。2002年,何玉彬又提出一项尖端系统的科研课题,受到军委、总部首长的高度关注,并很快立项。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何玉彬和专家教授们夜以继日攻关,运用信息融合、资源共享等手段,终于解决了一个个难题。 二 几年来,在预研论证的节骨眼上,何玉彬总是一丝不苟严格把关。2000年3月的一天,某型装备立项论证会召开。一位好朋友事先给何玉彬“吹风”:“这个项目是上级抓的,涉及地方很多知名专家,你最好不要乱‘放炮’!”早在3年前,何玉彬就对这种装备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跟踪,深知目前这项技术尚不成熟。如果草草上马,后患无穷。“这个‘炮’一定得放!”第二天,何玉彬公开提出意见,条分缕析阐述了推迟立项的理由。一番严密论证,首长、专家们纷纷点头赞许,箭在弦上的项目来了个“急刹车”。一事当前,何玉彬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是使命和责任。某新型装备系统科研课题立项后,被突然换“帅”。提出这一想法的,是当时身为参谋的何玉彬。这项科研关系到我军战略工程建设,意义非同寻常。何玉彬在调查中发现,主研人创新理念上有偏差。他了解到,北京某大学一位教授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最贴近实际需要,大胆建议由这名教授担任课题组长。征得包括院士在内的多名专家和有关领导的同意,这名教授最终应邀主持攻关。结果,新课题组研究不到一年,就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项目顺利进入演示验证阶段。 三 2002年,某国防尖端武器论证进入预研阶段,难题接踵而至。整整一年半时间,研讨会开了38次,文件和技术资料摞起来高达3米,课题组陷入困境。“再坚持一把!”何玉彬一边给大家打气,一边苦苦探求解决良方。2003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何玉彬和几名专家为一个难题一筹莫展。这时,不远处突然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有了!”好像一道闪电划过脑海,何玉彬狂奔过去,从几个孩子那里要来一个“二踢脚”,兴奋地对专家们说:“这个怎么样?”心有灵犀一点通,专家们对视片刻,茅塞顿开!两天之后,他们利用爆竹启示的“反推原理”,顺利解决了这个难题。谈起这段往事,何玉彬说:“办法是咬牙坚持‘啃’出来的,有时也是‘磨’出来的。”一次,某国防尖端武器研发进入攻坚阶段,3项技术难题久攻不克。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学院一名教授,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少数几名专家之一。何玉彬先后5次飞赴长沙,诚邀这名教授加盟主持研究。 两个月后,何玉彬接到这位教授从实验室里打来的电话:“3项关键技术难关全部攻克!” 2004年底,何玉彬在试验场忙了两个多月,一天早晨突然左耳失聪。医生诊断:“长期疲劳引起的暂时神经性耳聋,住院治疗需要三四个疗程。一个疗程14天。” “4个疗程,我还干不干活啊!”一个疗程不到,听觉刚刚恢复,何玉彬就跑回了试验场。采访完何玉彬,记者还想约他长谈一次。电话打到他家,何玉彬的妻子盛玮为难地说,他昨晚熬夜,刚刚躺下。我们只好放下电话,实在不忍心再打扰他。(题图为冯根锁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