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远望二号船蹈海追星建功勋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 09:55 解放军报
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远望二号船蹈海追星建功勋

航行在大洋上的远望二号船。赵波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在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中,远望二号船堪称功勋卓著:组建27年来,这艘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28次远涉重洋,安全航行40余万海里,圆满完成30余次重大航天测控任务,创下我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出海频率最高、总航程最远、执行任务型号最全、连续测控时间最长的记录,成功实现了我国海上卫星测控从测量到控制的历史性跨越。

  技术精湛,创造远洋测控“零失败”记录

  2003年10月15日凌晨,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还剩最后几个小时。南太平洋上,一个强大的温带气旋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袭来。执行测控任务的远望二号船被迫临时改变计划,奔赴136海里外的新海区。

  临战变阵,意味着原定的测控方案、设备参数都要随之变化。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技术人员凭着平时练就的过硬本领,短短5个小时内就完成了所有参数的重新设置。“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后,远望二号船在新海区从容应战,把一组组可靠的测控数据传向祖国。

  大海作证。自从1980年远望二号船首次远航太平洋,把我国航天测控网从陆地延伸到海上,这艘航天远洋测量船就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着一个个蹈海追星的传奇。1994年12月2日,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刚刚发射升空。正在返航途中的远望二号船收到上级发来的急电:卫星出现故障,速赴预定海域抢救。

  刚刚进入预定海域,卫星已经临头,一切惯用的测控方法都来不及了,科技人员急中生智,大胆采用人工操控雷达的办法发送指令,卫星得救了!

  2002年3月28日上午,在执行“神舟”三号飞船测控任务过程中,海区突然风起浪涌,远望二号船被迫紧急机动。不料,新海区严重超出了测控雷达正常工作的技术指标,测控天线随时可能由于仰角过高倒下!

  紧急关头,操作手许升紧紧锁定目标,就在飞船飞越头顶瞬间,操纵雷达疾速旋转180度!显示屏上,散乱的光点猛地聚成一个亮点。成功了!整个过程只有短短74秒。

  苍穹作证。27年来,远望二号船攻难克险,创造了远洋测控“零失败”的辉煌记录———执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测控合练任务时,中心计算机程序意外终止,科技人员只用4小时就排除了故障;“神舟”四号飞船测控进入程序后,天线突然无法转动,技术人员仅用几分钟就排除险情;“神舟”三号飞船测控实战前夕,磁记录器数传解调有误,工程师邵振国大胆采用反向运作,化险为夷……

  战风斗浪,茫茫大海留下惊险航迹

  茫茫大海,风云莫测。远望二号船自从走向浩瀚大洋,就时常与狂风恶浪狭路相逢,留下了惊险航迹。

  1997年4月,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即将发射升空。远望二号船远涉重洋,开始了历时最长的一次远航。刚刚行驶至南太平洋斐济岛以东洋面,一股强热带风暴突然席卷而来,最大瞬间风速达到12级。

  海面上,狂风掀起巨浪,像小山一般砸向船体,浪花一直扑向20多米高的驾驶室。涌浪滔天,船甲板嘎吱嘎吱响成一片,船单舷倾斜达23度,偌大的万吨级巨轮仿佛成了一叶扁舟。生死存亡的关头,老船长吴正松双眼血红,紧紧地盯着巨浪,果断地下达着操船命令,3次改变航向与台风周旋;船上80%的人员晕船呕吐、无法进食,有的只好用绳索把自己绑在操作台上……一番恶战,全体船员与狂风恶浪抗争4个小时,最终冲出风暴中心!

  27年来,每一次执行航天测控任务,远望二号船都要越过祖国领海线,跨过赤道,横穿东西半球,遭遇不计其数的台风袭击。

  战胜风险,不但要靠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作风,更要靠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在执行“神舟”三号飞船测控任务中,两个相邻的舱室5处出现焊缝裂纹,如遇到大风浪,必将船毁人亡。情况万分危险,船长吴锦高、政委胡永生迅速组织技术人员采取应对措施:适当减少装载,保持两舱液位,定期检查受损部位,有效防止了船体受损恶化。

  “不系上最后一根缆绳,就不能算圆满完成任务。”怀着这种顽强拼搏、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远望二号船的科技人员每次远征都战胜了狂风恶浪,光荣凯旋!

  与时俱进,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提升测控精度

  当今世界,航天测控技术日新月异。远望二号船科技人员与时俱进,瞄准世界一流水平,不断提升海上测控精度。

  执行“亚洲一号”国外卫星测量任务时,卫星入轨8分钟后,远望二号船在南太平洋及时捕获目标,把各种参数提前22分钟发给卫星测控中心,初轨预报精度比外商要求提高了好几倍。占世界卫星市场销量40%的休斯公司称:“亚洲一号”卫星是他们得到初轨预报精度最高的一次,远望二号船高精度的定轨,可使卫星延长半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姿章联控”是国际航天界公认的高难度测控新技术。这种新技术,过去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航天事业发达的国家成功使用。在执行“风云二号”卫星测控任务中,远望二号船成功使用了这一测控技术调整了卫星的转速和姿态。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近年来,他们针对载人航天海上测控多圈次、低轨道、短周期、多航向、长时间连续测控的要求,相继攻克了飞船低仰角快速捕获、精确定轨、软件设计等10多个重大技术难题。

  船上测控系统光电矢配量不稳定直接会影响到测控系统的定轨精度,副测控长毛燕军带领技术人员连续加班一个多月,每天晚上顶着刺骨的寒风,在天线上用望远镜观察光标,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查明故障机理,并及时进行了排除。

  测量船自身定位的精度决定着对飞船的测控精度。执行海上测控任务的海域,通常多是阴天,无法保证测定航向差的精度。在工程师张同双的带领下,科技人员经过近两个月的研究摸索,研发了“高精度人工判读法”,将船位偏差始终保持在3角分以内,为飞船精确测控提供了可靠保证。

  心系祖国,奉献精神伴随中国航天事业薪火相传

  执行首次载人航天测控任务中,远望二号船每停靠一个国外港口,当地华人都赶来迎接祖国亲人。工程师石湘记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码头上老泪纵横,向着全体船员深深鞠躬。外事翻译刘军记得,远望二号船离港时,几位青年手举五星红旗,在码头上奔跑高呼:“祖国万岁!”

  光荣属于祖国,责任重于泰山。那一刻,远望人的眼里都噙满了泪水,都为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荣誉联系在一起备感光荣。27年来,远望人的爱国情怀伴随着测量船的航迹,在浩瀚大洋上代代相传。

  当年,朱鹏飞响应祖国的召唤,从海军舰长的岗位上来到远望二号船。从此,他涉深海、闯大洋,一年漂泊300多天,单程航行6万海里,冒着生命危险开辟航道。轮机工程师万细春,从远望二号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该船的第一批机电员,至今仍工作在热浪袭人、噪音震耳的机舱内……如今,一批批青年大学生走上远望二号船。他们大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老一辈远望人的爱国奉献精神,依然在他们身上薪火相传。青年工程师邵文忠是船上的业务骨干,驻地一家经贸公司多次慕名相邀,许以20万年薪的优厚待遇,他始终不为所动;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刘新明,在“北斗一号”卫星测控任务紧张筹备时,喉部突然大量出血,被确诊患有鼻咽恶性肿瘤住进医院,远望二号船出航前,他忍着病痛悄悄来到船上,辅导两名助手演练紧急预案;助理工程师汤卫波,为备战“神舟”三号飞船测控任务,在机房昼夜连续排查数十个技术疑点,因劳累过度出现尿血;工程师张同双,为执行“神舟”一号飞船测控任务,忍痛告别患尿毒症的妻子,含泪出征……

  斗转星移,潮起潮落。海浪拍打着船舷,宛如远望人深沉的诉说,也似血脉奔流,涌动着他们对祖国的满腔忠诚!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