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陕西省军区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治理小流域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7月19日 07:50 解放军报

  经过治理的洋县都家沟小流域山清水秀。解学锋摄

  田义伟 解学锋 本报特约记者 宫曦岭 本报记者 马三成

  这是一场国防后备力量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战役,这是一次民兵、预备役部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从2001年初开始,在当年南泥湾军民“大生产”的革命老区,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黄土高坡,陕西省军区响应江主席发出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的号召,成建制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承建了全省107个县的106条小流域治理工程。经过近4年的苦战,共完成治理面积1057平方公里,植树种草105万亩,修建高标准农田18.48万亩、小型水利工程4215座、河堤214.7公里、生产道路683.4公里、淤地坝283座,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观,当地人民群众过上了新生活。陕西省委、省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赞扬省军区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黄土地上矗起了一座造福人民的绿色丰碑”。以“前列意识”打响西部大开发攻坚战

  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三门峡以上地区年输沙量的一半,每年输入长江的泥沙量占长江中上游地区年输沙量的12%。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日益吞噬着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和极为有限的经济资源。从生态环境恶化的源头,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后,陕西省委、省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大开发的首场攻坚战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则是其主要内容。

  陕西省军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认真学习领会军委领导关于“兰州军区部队在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中负有重大责任,应该走在全军前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省军区地处西部大开发前沿位置,应该牢固确立“前列意识”并用实际行动率先走在西部大开发前列!于是,他们主动请缨,承担起分布在全省生态最脆弱、群众生活最困难的106条小流域治理工程。尽管国家投资有限,距离小流域实际需要的资金还有很大缺口,但是省军区党委以造福三秦人民的决心和勇气,在省生态环境建设会议上向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一定要把106条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成三秦大地上的精品工程!他们发布动员令,号召全省军区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全力参战,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小流域治理战打响后,由于种种原因,工程建设资金一时难以到位,基层人武部垫资、筹资遇到了很大困难。省军区党委“一班人”态度坚决:开弓没有回头箭。资金再难保障,也不能让治理工程停工一天!省军区领导一方面亲临治理一线,给基层单位和奋战在一线的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鼓劲,一方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资金拨付渠道不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治理工程的骨干是民兵。可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给民兵组织成建制完成突击任务增加了难度。怎么办?省军区各级领导迎难而上,以变应变,创造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灵活多样的运作新机制:采取工程项目承包到户、责任到人、谁参建谁受益等办法,调动了广大民兵的参建积极性;采取集中整治、互助劳动、以工换工等办法,稳定了治理一线的骨干力量;采取国家投资牵引群众投资、组织民兵投工投劳折资、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吸引能人承包治理等办法,弥补了工程建设“皇粮”的不足……整个小流域治理工程,成为省军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学习、应用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课堂。一些外出务工、经商的人,看到治理小流域政策好、前景光明,纷纷主动投资承包治理工程。

  小流域治理期间,省军区两位主官换了3任。可党委“一班人”抓治理工程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3任主要领导接力跑完了106条小流域,其中负责这项工程的一位领导跑了70条小流域,指导基层解决了治理中的许多难题。政治部一位领导到最偏远的安康军分区镇坪县人武部检查小流域治理时,交通不便就步行到一线,指导凿山改河、筑坝护田。省军区所属师以上领导干部,每人都挂钩负责一条小流域治理工程。不少领导干部退休离任前,专门到小流域治理一线和新任领导进行交接班,参加最后一次治理劳动,栽种最后一批绿树。用延安精神给荒山秃岭换容颜

  陕西省107个县中,5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19个是省级贫困县,全省70%以上的人口和8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场场硬仗、恶仗,摆在了省军区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面前。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用延安精神改造荒山秃岭,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小流域治理中,1500多名将校军官、166名年龄“临界”最高服役年限的团以上干部,自带背包干粮,在荒山深沟安营扎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革命先烈谢子长的故乡延安子长县,人武部部长严党进、政委王生杰带领16个民兵连、600多名基干民兵,住在老百姓废弃的窑洞里,吃开水泡馍就咸菜,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他们先后造林种草2.1万亩,整修高标准农田7000亩,修建蓄水窖380个、淤地坝4座、高山塑料大棚118个、环山道路60多公里,使石家湾乡沟岔小流域从一个穷乡僻壤,变成了“粮戴帽、林缠腰、田绕庄、坝锁沟、路环山、畜进圈”的希望家园。为此,子长县县委书记和县长联名给省军区领导写信,代表23万子长人民为人武部请功。丹凤县人武部领导带领民兵腰系保险绳,悬空在30多米高的峭壁上,开凿放炮3000多次,爆破移动土石3万多立方米,在两条小流域的河道上架桥30座,把当地群众涉水过河的历史一举改写。省军区小流域治理办公室主任雷生云,爱人在兰州市工作,近4年来没有休过一次探亲假,风里来雨里去跑遍了106条小流域,行程12万多公里,光汽车刹车片就磨坏了4副。去年6月,宁陕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雷生云深入灾区帮助群众恢复被毁的小流域,有的地方趟水而行,有的地方推车而过。当他出现在老百姓面前时,这些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山民,都抱着他哭了……

  向老百姓祖祖辈辈无力改观的荒山秃岭挑战,不仅需要经受方方面面的艰苦考验,而且需要拥有迈过一道又一道“坎”的聪明才智。武功县人武部治理康家坡小流域时,群众开始不理解,不愿意退耕还林。人武部干部便住在老百姓家里,挨家挨户做工作,讲调整农林产业结构的好处,又带着村民代表到120公里外的永寿县、彬县、杨陵等国家和陕西省扶贫开发示范县参观见学。当老百姓担心靠天吃水过不上好日子时,人武部政委樊文奎拍着胸脯承诺给老百姓打井。可老百姓讲,上个世纪70年代他们就集资打井,第一次打了190多米,成了“干罐”;第二次打了一半石头折断了钻头,成了“夹钻”;第三次开钻不久,老板携款逃跑了。听完这些诉说,樊文奎二话没说,把人武部的锅灶搬上了山,在水文专家的指导下,没有要老百姓一分钱就组织人马开钻打井。经过3个月苦战,井水终于喷涌而出,康家坡村的老百姓激动得跪倒在地,把这口井敬为“甘泉”。去年,一场罕见的暴雨卷着泥石把井给毁了。见此,樊文奎立即组织专家重新勘探,在附近打出了一眼出水量更大的井。去年5月1日出水那天,康家坡村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放鞭炮庆贺。县人武部一鼓作气,又连续打出6眼井,修建了一座二级抽水站,把清凌凌的“甘泉”引上了光秃秃的高塬。

  有了水,解决了人的饮用和土地浇灌还不够。村民想种果树,早日致富。人武部又四方咨询、协调,帮助他们种植了美国的凯特杏和蛇李子、日本的油桃、国产金太阳杏。这些抗旱能力强、成熟早、产量高,皮薄肉厚、酸甜可口的名贵水果,经樊文奎在西安媒体上做广告后,全国各地客商蜂拥而至,把农民的劳动成果全部变成了钞票。此后,人武部又帮助村民在果园里套种了板蓝根、藏红花、柴胡、生地等中草药。去年抗击“非典”期间,农民种植的板蓝根等卖得很红火,家家户户得到三五千元纯收入。今年5月,陕西省省长贾治邦在康家坡小流域现场感慨地说:“这个工程不得了,给群众办了大好事!看到康家坡群众对党组织和解放军的感情,就想起了当年老区人民欢迎八路军的场景。”让群众过上山川秀美新生活

  小流域治理工程中,陕西省军区党委在大力改造恶劣生态环境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努力让流域内群众过上山川秀美的新生活。

  着眼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让普通百姓成为小流域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榆林军分区神木县人武部在南沟小流域的阳崖沟村,给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修建了蓄雨池和淋浴间,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荡涤一身尘埃。驻延安某预备役团,给中庄小流域113户住在半山腰窑洞里的农民安装了以往城里人“一拧就来”的自来水,令这些祖祖辈辈视水为“稀罕物”的人们喜不自禁。团政委牟标告诉记者,为了这个引水工程,他和团长关现伟先后4次征求村民意见。他们根据村民愿望,把7.5公里外的一股泉水引到了农户家里。可是水量太小,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他们又再寻水源,把相距2公里、两条山沟里的泉水汇集在一个大蓄水池中,利用落差通过塑料管道引入每一户农家,终于解决了人畜用水问题。74岁的村民曹庆祥激动地对记者说:当年八路军搞军民“大生产”,把粮食给他们送到了窑洞里;今天解放军搞军民“大绿化”,把水给他们送到了窑洞里。原来吃水挖个坑,羊也吃、牛也吃、人也吃。现在自来水一拧哗哗哗,这日子太美了!

  扶持群众奔小康,让基层党支部成为小流域治理的火车头。神木县人武部在承建南沟小流域治理工程时,发挥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结合小流域治理给驻地村党支部搞好“传帮带”。人武部政委思治权进村住户,同党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张双琪一起研究党支部建设,并亲自给党员上党课,鼓励党员民兵既当小流域治理的先进,又当脱贫致富的模范,使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日益增强。如今,全村不仅解决了多年来的吃水难问题和行路难问题,生活没有着落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也有了党员民兵对口帮扶。

  坚持综合治理整体推进,把小流域治理建设成长效工程。省军区按照“山、水、林、田、路、园”综合治理的思路,在陕北和渭北,主要以恢复生态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为主;在陕南,以治山治水、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在关中,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主。他们坚持不提高指标,不盲目铺摊子,切实做到治理一条见效一条,并采取“以劳入股”模式,把工程项目承包到户,责任到人,使治理工程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联。他们还积极引进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等先进生产技术,为治理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4年来,流域内群众的人均年收入增加500元以上,整个治理工程创造出“大地增绿、群众增收”等显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解放军报2004年07月19日第1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