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中国军人风采——记中国维和部队在利比里亚(上)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 16:14

中国驻利比里亚联合国维和部队运输分队营地外景。本报记者 赵章云摄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特派记者 赵章云

  自去年12月11日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的60名中国先遣官兵飞抵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以来,已有600多名中国维和人员相继来到这个西非国家,其中包括运输分队245人、工兵分队275人、医疗分队43人,军事观察员14人和维和警察25人。这是继赴柬埔寨和刚果(金)之后,中国第三次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也是中国派兵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维和行动
,称得上是中国军事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一踏进位于蒙罗维亚港口区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的营区,便看见五星红旗与淡蓝色的联合国旗帜在营区操场上空高高飘扬。宽阔的操场上是5排9幢洁白的板式营房,整洁、美观、大方,营房内宽敞明亮,每个房间都安装有空调。200台各种型号涂有联合国字样的白色车辆整齐停放,蔚为壮观。头戴蓝盔身穿迷彩服的中国维和官兵,有的准备开车出发到前沿阵地执勤,有的正风尘仆仆地返回营房。

  记者在指挥所采访了分队长沈刚锋,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沈司令”。正是他于去年带领60名官兵先期抵达蒙罗维亚开始执行维和任务。那时,这里战乱未息,枪声不绝,一下飞机,就有身临战区的感觉。公路无法通行,他们只得乘直升机从机场来到这里。说是营地,实际上除了一座没有门窗的小楼之外,到处是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的沼泽荒地。特别是集装箱因公路受阻无法按时到达,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的官兵们面临着无水、无粮、没床、没电的严峻生活条件。此时,作为一队之长的沈刚锋深感自己一言一行的影响,尤其是想起临行前代表分队立下的军令状,他健步走到队伍前大声说道:“我们是为国家的荣誉、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光荣出征的。我们必须用军人坚定的意志战胜任何困难。没有营房,天空可以作帐,大地可以当床。”他的话顿时振奋了全体官兵,天空作帐,大地当床,头枕钢枪,心想祖国,困境顿时化为诗境,疲劳和饥渴顷刻被忘却在梦乡。战士王梓楠事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席地枕枪望婵娟,梦里几度回故园。枪声哭声夜半起,方知使命犹在肩。”

  这支中国维和分队就是用这种精神和意志,在沈刚锋的带领下,顽强地开始扎营建家。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官兵们挥汗拔野草,砍杂树,清垃圾,填沼泽。没有电,没有机械,他们就凭手工劳动;没有沙石,就到原始丛林去采集。由于联合国给养船一再延误,没有菜,没有肉,只有压缩饼干。最困难的时候,连干粮也只能一日吃两顿!由于持续高温,生活艰苦,加上超负荷劳动,生病的官兵越来越多。全队60人10天之内就病倒20多个,但除了一人病重住院外,其他人都没有离开营地建设工地!

  辛勤的劳动加上后勤保障的到位,中国维和部队的营房终于竣工了,它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装备先进,已经成为多国维和部队营房的一个亮点,每天吸引来大批当地百姓和友军士兵驻足观看。他们无不赞叹中国军人的劳动成果,无不称赞“中国军人最勤劳”。一位孟加拉国军官称赞说:“你们长官住得好,士兵住得好。中国真是强大了。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这是难以想象的。”利比里亚最大的报纸《调查者报》专门对中国营区进行了整版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来利比里亚之前,分队的官兵们都递交了请战书,表示一定要以一流的作风,一流的素质,一流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的风采。现在,他们已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和辛勤的汗水,在蒙罗维亚市郊展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报蒙罗维亚电)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