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军营今日彩 部分基层部队文化生活剪影(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6月18日 08:13 解放军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战士们与白族姑娘一起踏歌起舞肖孝志摄

  今日的军营,歌声阵阵、书声朗朗,到处是一派火热的景象。本报今天推出一组特写,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多彩的基层文化生活。———编者

  金石天地抒情怀

  张贵国 刘国亮

  在人们看来,于方寸间展万千气象的篆刻艺术,往往与造诣深厚的艺术大家相联系。而如今,拔惯了电话插塞、敲惯了发报键盘的士兵也对这金石天地情有独钟,信手刻来,游刃有余。走进北京军区某通信总站官兵宿舍,随处可见战士书本上盖着一方方鲜红的篆刻作品,“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天道酬勤”……可谓美不胜收。

  在总站各连的俱乐部里,“见贤思齐”、“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清一色的士兵篆刻作品装点着整个空间。装裱精美的《军人道德规范》系列篆刻作品被放大,独立成幅,悬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连队还专门设立创作室,官兵们在工作之余,一手握刻刀,一手拿石头,刻了磨、磨了刻。创作出的作品,随时在连队自设的书画展厅内展出,供官兵们欣赏。

  大山深处的一营官兵,以营区道路两侧的石头和石壁为材料,运用所学的篆刻技法,创作出“只争朝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爱军习武”等几十幅巨型篆刻作品。那巨大的石刻印章,或方或圆、或俯或卧,带给军营无限的美感。凡是亲眼目睹过如此场景的人,都无不感慨,这些精心创作的篆刻作品,充分凸显了官兵日益提高的艺术素养。

  雅俗共赏的篆刻艺术,带给官兵的不仅仅是身心愉悦和文化熏陶,更增进了战友间的友谊。老兵退伍,是篆刻作品创作的高峰期,一方方相互赠送的印章成了官兵情同手足的见证;战友结婚,送上一对精美的龙凤印章,便是对新人的真诚祝福;就连官兵恋爱时赠送的礼品,也是高雅的篆刻作品。

  为了给战士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该总站还定期组织官兵到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等地参观全国、全军书画篆刻展览,并聘请军内外的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来部队传经送宝,培养了李西章、刘忠良等一批青年军旅书画篆刻家。他们的篆刻作品多次在《战友报》、《解放军报》发表,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等地展出,并入选《名印大观》、《中国当代书法名家迹》、《全国印社北京邀请作品选》等专业书画篆刻书刊。正如政委邹生龙所言:“我们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篆刻这种艺术形式,让官兵怡情、励志、成才,并丰富军营的文化生活。”

  锅庄跳红大高原

  晏良

  青春壮美大雪山,锅庄跳红大高原!近日,驻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腹地的某山地旅,成功举办了首届“青春风采杯”锅庄舞大赛。这是该旅锅庄舞爱好者共同的节日,14支代表队的168名队员欢聚一堂,跳起奔放洒脱的藏族锅庄,尽展高原军人的青春风采,欢乐溢满了雪山峡谷。

  锅庄,藏语称为“卓”,象征火热、团结、合心之意;同时歌颂丰收和吉祥,它是能歌善舞的藏民族中最为流行和普及的民间集体舞蹈,是千百年来藏族舞蹈艺术中一品最香醇的“老窖”。跳锅庄舞,通常由几人、十几人、几十人乃至上千人身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和着欢快的曲调,以热情奔放的舞蹈语言,营造出欢腾热烈的场面。

  锅庄舞奔放、洒脱,深受该旅官兵的喜爱。这几年,不论是训练间隙,还是节假日,经常能看到官兵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纵情歌舞的情景。这次比赛,为全旅喜欢锅庄的“舞林高手”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得到了基层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各单位认真挑选精干人手组队,新购了一些藏族服饰,指派藏族官兵任编导,认真筛选舞曲,精心编排动作,在服饰搭配和舞蹈技巧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为了提升比赛的水准,体现公平性,该旅还特意邀请了8位驻地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文艺团体的舞蹈名人担任评委。比赛吸引了大批驻地藏族群众前来观看助兴,一时间,该旅文化广场成了歌舞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舞林”盛宴,群英荟萃。步兵一营选送的《欢腾的草原》,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热情讴歌人民子弟兵与藏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深情。防空营选送的《扎西德勒》,音乐轻快,节奏感强,体现的是军民一起过节、互赠礼物、相互祝福的喜庆场景;直属队选送的《格桑拉》,舞蹈动作难度大,服装搭配极富创意,让人赏心悦目……

  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欢腾的草原》、《扎西德勒》和《格桑拉》分列前三名。入伍前在那曲地区文工团担任舞蹈演员的藏族战士其美旺堆,摘取了本届大赛的“最具风采奖”。

  比赛虽已结束,快乐仍在继续。该旅政委宋景原透露,这项赛事,他们将每年举办一次,让更多的官兵参与进来。

  新潮摇滚演绎革命老歌

  郭磊 安国然

  谁说军营与世隔绝,谁说绿色与时尚无缘,沈阳军区某装甲团“新长征”业余摇滚乐队就将军营与时尚紧密地联系起来,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5月22日晚,该团文化活动中心灯火通明。“新长征”业余摇滚乐队闪亮登场,凭借全新的唱腔、时尚的韵律和浓浓的兵味,把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演绎得耳目一新,掀起了这台“雷锋颂”文艺晚会的高潮,雷鸣般的掌声久久回荡在夜空中。

  “新长征”业余摇滚乐队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两个多年头了。谈起成立的初衷,架子鼓手、乐队发起人、一级士官庞建业感慨颇多。2001年底,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庞建业参军来到部队,火热的军营生活使他萌发了在部队建一支摇滚乐队的想法。在团里举办的一次演出中,小庞结识了出身于音乐世家的战士胡忠磊,共同的爱好使两人相见恨晚。后来,他们又发展了键盘手徐航、贝司手冯凯、吉他手何灵,“新长征”业余摇滚乐队宣告成立。

  乐队成立之初,一无场地二无乐器,困难重重。在该团政治处主任的大力支持下,乐队逐渐配齐了所需乐器,并在团俱乐部有了一间专用的工作室。得到了团领导的重视,乐队成员们更加坚定了“为兵服务”的信心。他们在细心研究了官兵们的欣赏“口味”后发现,其实在流行歌曲风行的今天,革命歌曲、军营民谣仍是官兵们的最爱。于是,乐队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把革命歌曲用摇滚的形式表现出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改编歌曲时,为了在保留歌曲总体旋律与和弦走向的基础上,将民族唱法改为摇滚风格,胡忠磊和庞建业常常一个节拍一个节拍地“抠”,直到满意为止。常常是一首歌曲完成了,两个人也都瘦了一圈。就这样,2002年7月,“新长征”业余摇滚乐队推出了第一首“摇滚老歌”———《我是一个兵》。他们饱满的热情和全新的唱法,一下子震动了军营,很多战士高喊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一首歌整整唱了4遍。

  乐队虽小,却给身居大山深处的该团官兵带去了无限的欢乐。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这支业余摇滚乐队始终活跃在为兵服务的第一线。截至目前,“新长征”业余摇滚乐队已经为官兵演出30余场,先后改编演唱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我的老班长》、《游击队之歌》、《打靶归来》等56首革命歌曲,观众达2万多人次。然而,乐队成员们并没有醉心于现有的成绩,在谈到下一步打算时,队长胡忠磊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正如乐队的名字,我们将会把更多更好听的歌曲奉献给广大官兵,在音乐这条长征路上,勇往直前。”

  连守二十擂的军中歌手

  唐剑 张本奎

  2003年12月31日晚,福建东南电视台年度“银河之星大擂台”擂主总决赛在该台一号演播大厅紧张进行。3个小时过去了,已上场的17位歌手比分相近,难分高下。然而,当第18位女歌手以清脆甜润的嗓音唱响“水蓝蓝,山青青,鲜花打扮我们青春的倩影”时,全场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7位评委一致为这最后一位歌手打了全场最高分,主持人当即宣布演唱者为该台年度擂主总决赛“歌王”。她就是成功守住20擂大关的济南军区某集团军业余宣传队歌手景影。

  景影生于军人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情有独钟。牙牙学语时的她一听到音乐,马上就会停止哭闹,睁大眼睛寻找发音的方向;上学后,她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金嗓子”;13岁时师从河南大学音乐系琚清林教授,开始对音乐理论进行系统学习。1993年,年仅17岁的她便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第二年,她又以全国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声乐系。1998年6月,景影被特招到济南军区某集团军业余演出队,成为一名独唱演员。

  穿上军装后,景影就把为兵服务当成了自己的首要任务。有一年冬天,她到海岛部队慰问演出,正赶上下大雪,当她听说有两名战士因为执勤没能看上节目,就独自一人爬上哨所,打着手电为他们清唱了3首歌,战士们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火热的军营生活给景影的艺术注入了丰富的营养,使她的演唱技巧日趋成熟。1999年她获得全国新人大赛河南赛区民族唱法“十佳歌手”称号;2001年成为河南电视台《周日擂台》民族唱法的擂主,年底参加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歌曲《兵妹子回家过大年》被评为金奖;2002年获得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河南赛区银奖。

  2003年1月,她得知东南电视台举办《银河之星大擂台》歌赛,尚无军人连守20擂大关,便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该擂台要求参赛者先攻擂成功担任擂主,而后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歌手攻擂,擂主前一擂唱的歌,下一擂不得再唱,要想成功守住20擂大关,并最终成为年度总决赛冠军实在不易。而景影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最终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军人歌手。

  墙上的“芳草地”

  李林仙

  “生活如同浩瀚的大海,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叶小舟,沿着自己的目标向前航行,而信心与追求则是小舟的帆,时刻校正着我们的航向,以免我们迷失在变幻莫测的海洋里,抵达不到生活之海的岸边……”这段对生活充满追求的话语,不是出自哪位大家的名言,也不是哪本杂志上的摘抄,而是北空某通信总站一位普通战士发表在连队黑板报上的作品。

  在该通信总站,每个连队的墙上都悬挂着各自的黑板报,设计精美的版面、书写端庄的字体、活泼清新的插图,令人赏心悦目。一块块看似单调的黑板报,打开了通往官兵心灵的窗口。

  在勤务连2004年第三期的“连队生活资讯”黑板报上,涵盖了确保车辆人员安全、学雷锋标兵以及春季传染病的预防等内容。笔者了解到,该连的板报是全连官兵合力主办的,并专设了“文字编辑”、“美编”、“主编”等。

  据站政治处主任崔恒太介绍,充分发挥黑板报的宣传舆论作用,是他们建站10余年以来一直坚持的。如今,黑板报早已成了官兵们的“热门读物”,大家广泛参与,积极地给黑板报写稿,写作能力和思想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今,已调到该总站政治处任宣传干事的齐玉明说,他能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能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个人书画展,完全得益于在总站当战士期间,长期坚持为连队黑板报写稿,得到的锻炼。

  笔者在该总站走访时看到,新一期的黑板报让人耳目一新,不同的连队黑板报有不同的刊头,“火车头”、“芳草地”、“进取号”、“开拓者”等各展风采,多变的图案、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文字,使每一块黑板报都显得整洁美观、匠心独具,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谈到办黑板报的经验,官兵们更是如数家珍。他们说,办好黑板报这块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快”、“准”、“活”、“美”、“常”,即组稿快、设计快、制作快;抓主题准、抓典型准;板面设计活、稿件体裁活、板面色彩活;设计上、文采上、色彩上和字体上,都要体现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坚持经常性,做到长年不断。只有这样,我们的黑板报才能永不过时,我们墙上的“芳草地”才能永远郁郁葱葱。

  哨所的“生态园”

  孟荣 陈浩

  瓜藤、假山、金鱼,石缝流水进营区;边陲、夕阳、哨兵,官兵娱乐在哨卡。日前,笔者走进广西边防某团金鸡山哨所,仿佛进入“世外桃源”。难怪一位将军曾如此称赞:“金鸡山哨所,山高石美,山清水秀,简直就是一个生态乐园。”

  哨所后山一个宽大的石头平台,被官兵们骄傲地称作“揽胜台”。因为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哨所的全貌和边境繁华的贸易景象,异国他乡的山川河流、都市小巷也尽收眼底,真有“一览无遗”之感。虽然整个揽胜台不足8平方米,但它却是哨所官兵休闲的空间。闲暇时,大家都喜欢来到这个惬意的场所,或谈古论今,畅想人生;或极目远望,开阔胸怀。揽胜台前的石山和剑麻是战士们镌刻名言警句、展示文学才华的“舞台”。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军旅箴言写在这里与战友共勉,他们把自己的戍边之志镌刻在这里留给后一茬官兵明志。

  与自然如此亲近的金鸡山哨所官兵们引来哨所旁的河水,借天然形成的石窟,围起了一座典雅别致的“金鱼池”。池中假山依石而立,山涧清泉顺着石缝潺潺而下。正在鱼池中歇息的金鱼好像被这山涧清泉所惊动,开始在池中畅游,嬉水追逐。此时的假山就像一位年迈的老者,身着蓑笠独坐渔船垂钓,好不惬意!官兵们告诉笔者,在哨所人人都有这样一种习惯,那就是每当有心事时,总喜欢来这里观看“石窟鱼趣”。连队干部更是经常在这里为战士解“思想疙瘩”、做心理疏导。究其原因,用他们的话说,那就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心也变得透明了”。

  比起观赏自然美景,官兵们更喜欢动手创造美景。他们把乱石滩开辟成了别具特色的“拓荒园”。放眼望去,只见石缝中间,食用仙人掌、白花菜、观音菜、菊花脑等一大批早蔬落户山顶,把石头点缀为“花果山”。摆放在每块石头上的“小叶榕”、“玉兰花”、“野山楂”、“红杜鹃”等盆景分外妖娆。哨所排长告诉笔者,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出自战士之手。没有花,战士们就到山上去挖;没有种子,战士们就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从家里带来。看,那一片原本荆棘丛生的荒地,如今却瓜果丰盛、花香四溢,成为官兵陶冶情操、释放情怀、怡情励志的好去处。(解放军报2004年06月18日 第5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