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川藏线上的生命路标--访成都军区川藏兵(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 16:28 新华网

2003年8月,张全林(右二)利用上线指挥车队间隙,在海拔4390米的邦达高原给藏族群众传授科学种养的方法。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2001年初冬的一个风雪之夜,张全林夜宿荣许兵站。在给养员的床上,他发现垫着一张厚厚的床垫。

  “席梦思?哪弄来的?”张全林奇怪。给养员的脸刷地红了。掀开床单一看:哪是什么“席梦思”,是8床棉褥子。

  张全林脸黑了下来。“真是近水楼台啊!就这点权,也要搞特殊!”他还想批评几句,但见给养员一脸无助的样子,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入夜,寒风嘶鸣,屋子里就像冰窟。张全林盖了3床棉被,仍冻得睡不着。他索性把皮大衣也盖上,可直到天亮,身子还是冷的。他知道是自己错怪战士了。

  高原的取暖一定要解决。张全林在兵站住了下来。第二天一早,他隐约听到流水声,寻声而去,源头竟是山里的一股清泉。张全林欣喜不已。

  一个月后,张全林带来了营房处长。

  勘察、论证、设计、施工。去年10月,一座24千瓦电站建成。迸发的热能融化了千年冰雪,明亮的电灯照亮了茫茫雪野,电暖炉、电视机、洗衣机、微波炉,从此改变了高原汽车兵单调艰苦的生活。

  张全林担任部长5年,不仅带领官兵在雪山上种出了蔬菜,而且在海拔4390多米的荒原上养出了150多公斤的大肥猪,川藏公路各兵站肉菜自给率达到60%以上,伴随了汽车兵40多年的干菜、冻肉和罐头“老三样”从此退出历史舞台,14个兵站享受到了电能带来的温暖。

  随着千里川藏公路生活条件的改善,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得到落实,部队实现零伤亡。张全林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深邃的目光,又注视到了更远的地方。

  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开始了,张全林思谋着举办一个退伍战士求职现场会:汽车兵们整天出生入死,今天就要离开部队,总得为他们寻个好出路。

  招聘会布置得很气派。成都、重庆等地8家公司被请到兵站部。

  结果却出人意料:300多名退伍战士应聘,只有6人被录用。

  现实如一记重锤,敲碎了张全林美好的初衷。“我们的兵不怕苦、不怕死,技术顶呱呱,怎么会没人要呢?”张全林急了,质问招聘方。

  “如果只招驾驶员,我们何苦跑这么远?当今社会要的是综合性人才。”一家物流公司的经理说。

  张全林被“噎”得没了语言。一连几天,他满脑子里全都是战士们离别时那一双双迷惘的眼睛。

  党委会上,张全林提出实施“育才工程”,兵站部党委毫不犹豫地挤出36万元专款。

  计算机、复读机、学习光盘买来了,拥有千册图书的“流动书箱”送上了高原,“文化夜校”“流动文化辅导站”“电脑培训班”,各种“科技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川藏线上。张全林和政委郭大平还组织编写了《素质是进步的阶梯》一书,让每个官兵认真学习。六所军地大中专院校应邀前来办起了随营学校。短短几年间,兵站部400多名一线带兵人取得本科学历,70%的战士取得中专以上学历,80%的战士掌握了两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今天,川藏兵站部已建成了集无线、有线和卫星电话“三位一体”的信息高速公路,兵站部机关和所属团级单位实现了通信光纤化、程控化和数字化,指挥手段网络化、指挥速度及时化、信息判读自动化。随着既可实施自动加油记录,又可对存油自行显示,还能进行远程监控的“油料自动化可视系统”的问世,官兵们只需轻摁按钮,就能完成油品供应的一切工序。

  “高原长风可以褪去军装的颜色,但不能阻止我们播撒绿色的希望”

  长年奔波的绿色车队,给雪域高原带来了绿色的希望。

  4月的高原,冰雪开始融化,树枝蹿出了新芽。每天一放学,藏族儿童索朗占堆就早早地来到村头的高坡上远远眺望:雪化了,张伯伯带的车队该来了。

  6年前一个雪晨,张全林在荣许兵站的柴房里意外地发现了瑟瑟发抖的小占堆。这个9岁藏族儿童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

  小占堆父母双亡,与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都9岁了,还整日里在山上乱跑。

  张全林让战士们烧了两盆水,把小占堆洗得干干净净,拉着他来到镇子上的小学:“求你们,帮咱部队的忙,把这孩子收下,学费我们来出。”

  从此,张全林又多了一份牵挂。每次上高原,他都会来到小占堆的学校,送上学习用品,了解学习情况。插班的小占堆一时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张全林专门安排官兵轮流为他辅导。

  其实,让张全林牵挂在心的又何止这个藏族孩子。自打从雪地里救起了突发心脏病的丁曲西,他已经照顾了这位藏族老人整整12年。那年,张全林率部在高原连续转战89天,丁曲西一连三个月跑到山上烧“神灶”,为她的汉族儿子和车队祈祷平安……

  风雪高原32年,张全林不仅带领车队载去了党和政府对西藏军民的关怀,而且把一个共产党人的深情播撒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鹅毛大雪悄无声息地飘落,压着一道道贫瘠的山梁。山梁下的竹卡村,30多户人家没水吃、没电用。

  张全林走进村子,那里的情景更让人吃惊,许多家庭没有一件家具,有的一家只有一床被子,有几家连灶都没有,支起几块石头在煮饭。由于无水浇灌,春播秋收,完全靠天吃饭。

  张全林的心也仿佛被大雪重重地压着。他没想到,这里的藏族同胞还生活得这么艰难,自己常年在这条线上奔跑,也有责任啊。

  “附近有水源吗?”张全林问。

  “有,在几里外。”

  “怎么不把水引过来?”

  “没钱!”

  张全林明白了。他心情沉重地找到县领导:“我们一起帮村里修座电站,把吃水问题也一块解决了。”正为资金发愁的县领导一听,喜出望外。

  那个冬季,张全林带着部队从千里之外的成都运来材料和设备——灯亮了,水来了,山村的一切都变了。电站落成的那天,方圆几十里的藏族同胞和着潺潺的流水声载歌载舞,一下子给张全林戴上了18条哈达。

  拥有600多亩耕地的波密县玉普乡中坝村,只有100多人。可村民不愿接受现代种植技术,地里的青稞稀稀疏疏,每亩收成仅仅几十公斤。

  张全林让车队捎上一台电影放映机,放到中坝村。从此,官兵经过这里,都要为村里放电影,只是正片开放前,先放一部科教片。

  山里人对电影有着特殊的兴趣,不仅仅是中坝村,就连十里八乡的群众也来了。

  群众接受先进文化,也渐渐接受了新观念。此时,张全林又在村里办起文化夜校,派官兵讲解科学种田知识,他还让村里拿出3亩地,搞起了科学试验。

  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金秋十月,试验田的小麦平均亩产360公斤。村民们捧起金灿灿的麦粒,手在颤抖。第二年,村民们追着村长要种子,科学种田的大门,一下就打开了。

  几年间,张全林和他的汽车兵们帮助6个村庄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当车队再次驶向高原时,张全林捎去了从四川农大选来的一批种子——那是他在高原的希望。(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