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事评论:让信息化建设驶入科学发展快车道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5月12日 00:53 解放军报

  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列车,冲破雾障,轰鸣启程。欲在预期内抵达既定目标,路径选择和速度提升两大课题浮上台面———让信息化建设驶入科学发展快车道

  ●贾凤山、柴寿德、本报记者张国育

  日前,记者到沈阳军区调研,就如何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问题,与军区司令部机关的同志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探讨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军面临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转型,作为战区部队,必须在军委总部的统一部署下,认真摸索规律,积极开拓创新,立足现有条件,力争有所作为。这既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职能所系,也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形势所迫,更是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所需。现摘登部分同志的发言,希望在广大读者中引起更深入的讨论。———编者

  信息化建设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转型

  李世明:加速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军现代化建设明确而坚定的目标。现在,全军上下都已经行动起来,朝着这一目标挺进。理论的清晰决定行动的自觉。此时,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尽快摸清向信息化转型的客观规律。

  进入相对和平时期以后,我军相继完成了若干次重大的战略转变。“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继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军建设实行战略转变之后的一次重大战略转型。当年的战略转变,是基于战略形势的变化,通过自上而下地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地行动来完成的,而这恰恰是我军的优长所在。因此,尽管牵动全局,任务艰巨,但全军按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比较顺利地实现了预期目标。这次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与上次战略转变相比,不同特点在于,转型具有全新的内涵,深度广度超过以往,由于起点低而要求高,完成转型的周期恐怕会更长些,加之现实军事斗争需求紧迫,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军向信息化转型所面临的任务更复杂,也更艰巨。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首先,应当坚持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同步发展。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并不等于两者平分秋色。信息化建设反映了一种必然趋势,当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机械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机械化不发展到一定水平,信息化就没有依托。我们今天所要发展的机械化,是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机械化。其次,应当坚持在远期目标引导下的滚动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不能企望一步到位,必须摒弃“速成”心理。对于成熟并且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应大胆推广,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分头建设到综合集成,不断追赶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潮流,逐步逼近目标。第三,应当坚持统筹指导下的协调发展。完成向信息化转型既要考虑发展信息化的紧迫需求,又要考虑国情、军情与国力、军力的可能;既要注重发展武器装备,又要抓好人才培养;既要满足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要求,又要统筹布局长远建设;既要突出主要方向、重点部队,又要兼顾整体推进、全面跃升;既要重视改革编制体制,又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科学机制。第四,应当坚持在顶层设计下的互动发展。向信息化转型必须突出强调顶层设计的统揽作用,强调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顶层设计并不排除其他各个层次的创造性,并为这种主动创造留有空间,形成上下互动、各负其责、各尽其力的局面。下层以主动创造给顶层设计提供“营养”,而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又对下层的创造性提供规范和引导。在上下互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作为战区部队,不能消极地坐等上级拿出一个一步到位的顶层设计,然后再按部就班地贯彻,那样可能失去主动性和时间。

  把指挥自动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

  邢书成:信息化建设千头万绪,需要先找到一个突破口,这样才有利于把握方向,形成合力,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提高起点,少走弯路。我军最早向信息化过渡,实际上是从指挥自动化建设开始的。为什么把指挥自动化作为突破口?首先,它有突破的价值。信息化作战,指挥控制是核心,形成信息优势是为了获取决策优势。指挥自动化是对武器平台、作战要素、作战单元的综合集成,指挥控制手段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最敏感,主导作用最突出,抓住这个核心,就抓住了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其次,它有突破的基础。我军指挥自动化经过多年建设,正在由作战指挥向训练、管理和保障以及日常办公等方面扩展,逐步走向训练仿真化、战场数字化、管理智能化、保障网络化,并由此产生了联合作战、一体化训练乃至精确化管理和保障等新课题。实践证明,指挥自动化建设反映军队信息化的主体需求,普及了信息技术,构建了基础网络,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成果,正是向信息化转型的宝贵资源和重要依托。第三,它有突破的空间。今后,作战指挥更依赖于思维科学、决策科学,指挥自动化已向智能化方向突破,神经网络计算机将应运而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空间将扩展到反情报、联合信息管理等新领域。目前,指挥自动化系统开始从“基于需求”向“基于功能”转变,即发展“通用开放”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增强指挥控制系统的自我适应能力。同时,永久性空间站和轨道站的建成,将改变指挥自动化系统平面配置的格局,代之以从外层空间到大洋深处的立体配置,能够监视整个陆地、深海直到外层空间。不难看出,太空信息系统既是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制高点”。

  王玉臣:如何通过推进指挥自动化寻求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突破?一是综合一体化,即指挥与保障系统及武器系统、战略及战役战术系统的一体化。应形成一个全局互通共用、分散配置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在研制、建设、使用、管理上都贯彻标准化,可以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先搞情报侦察、指挥控制、预警探测、电子对抗和通信的综合一体化,而后再向武器平台和作战单元延伸。二是平战一体化,即平时训练、日常业务处理与作战应用紧密衔接。应注重完善软件系统和数据库,加强抗毁能力与对抗能力建设,一方面完善指挥自动化系统防护措施,另一方面发展有效的攻击手段。三是动静一体化,即固定系统与野战机动系统的一体化。应使固定系统与野战机动系统既可单独应用,又能相互衔接,把机动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实现指挥自动化系统车载、机载、舰载以及单兵背负机动化,提高全地域灵活开设、隐蔽及重组能力。

  整合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陈树歧:当前,各部队信息系统分头开发、分散建设,系统不配套、技术不兼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突出,需要加以整合。应坚持统一规划,打破各兵种、各部门的壁垒,整合关键节点、网络、平台,为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奠定基础;应建立统一组织、分工实施的管理模式,推行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制度,通过法规标准促进各分系统协调发展;应以现有信息系统为基础,以作战需求为牵引,通过自上而下的整体设计、由下而上的逐级集成,实现战役、战术纵向贯通,各军兵种横向连接,信息系统与武器平台高度融合。

  张子利:如果说军用信息网络是“路”,各个系统是“车”,那么基础数据信息就是“货”,没有“货”,再好的“车”、再宽的“路”也没有意义。目前,许多数据信息资源或被封闭式占有,或锁在“计算机”里,或存在孤立的“数据库”中,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一方面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造成了重复建设。解决的办法,一是拓宽数据信息来源,建立面向不同主题、动态更新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按照业务需求逐层采集和归纳,实现三军公用信息与专用信息的融合与共享。二是规范数据信息格式,缩小由于封闭建设造成数据库管理、数据存储格式和数据查询方式的差异,解决数据“有了不能用、能用不好用”的问题。建设初期,要特别注意数据信息同构性、易使用性和易维护性设计,提高数据信息的可移植和升级能力。三是挖掘数据信息潜力,建立信息搜索引擎,通过人工智能、统计学等技术,自动对大量数据进行鉴别和优选,挖掘出隐含的、对决策有巨大价值的潜在信息,以利于形成决策优势。

  傅慧军:软件是作战思想的载体,是人—机结合的纽带。近年来,部队陆续开发了许多作战指挥、战役战术训练、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军需财务、装备管理、通信维修等专用软件。由于这些软件研发的渠道、时间、标准及基础平台不同,容易形成一圈圈相互隔绝的“篱笆”,甚至割裂作战、保障及各业务系统之间的联系。如何整合?具体地说,应盘活现有软件资源,追踪先进的,推广实用的,研制急需的,整合重复的,用好现有的;应建立和完善软件研制、应用、推广机制,对开发平台、接口标准和代码格式等进行统一规范,努力使作战软件与训练软件一致,指挥软件与办公软件兼容,尤应注重采用模块化嵌入方式,提高软件产品的通用性。

  傅玉民:对于专用信息网络来说,独立运行减少了安全保密隐患,但又不利于资源共享。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还是应当着眼作战需求进行整合,如构建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能够支持多种专业的技术手段,满足态势感知、目标定位、战场评估等多种信息需求,提高网络的整体支撑能力。各专用业务网络之间应当有必要的物理隔离,但可通过建立公用信息资源网络,使不同的网络在物理和逻辑上链接,尽可能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专业不同而导致的“烟囱”式网络建设。

  鹿向民:系统整合民用信息资源为军队建设服务,能够加快军队信息化整体水平的跃升。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信息技术处在向军队建设渗透扩散的“高位势”,可以直接或间接用于军队建设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从根本上讲,军队信息化是建立在国家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军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电子工业、通信产业、软件业以及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的支撑。整合民用信息资源的手段,包括在丰富的民用信息资源中筛选出与军事活动相关的信息,也包括利用民用设施,把可以直接满足军队建设的民用资源转化为国防资源,还包括将军事系统和手段搭载到民用信息技术平台,加速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向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双向转化。

  注重运用综合集成的思想和方法

  邹小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系统理论的精髓,其实质就是综合集成。综合集成观念反映在信息化建设上,就是从整体上对现有武器系统和作战平台进行纵向与横向的联通,规范各军兵种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接口程序和标准,增大装备的通用性和互联性,形成高低搭配、新旧互补的良性结构。

  李肥生:机械化装备与信息化装备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单个武器平台,后者是系统和网络中的平台,是网络中的节点或终端。这一特点决定系统集成思想大有用武之地。目前,发达国家军队大都采取两种办法发展武器装备:一是直接生产平台与系统一体化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二是对现有的机械化武器平台进行信息化改造。应该说,这两种办法都离不开综合集成。综合集成是以武器装备信息化为基础的,传统的武器装备只有具备信息功能才能最终形成体系。所以,对武器平台的信息化改造,必须坚持综合集成,防止“单骑突进”。

  潘学俊:近年来美军作战系统建设,大到NMD、TMD(国家和区域导弹防御系统)和C4ISR系统,小到普通作战平台和单兵系统,都坚持了综合集成的原则。我军运用综合集成方法发展武器装备,应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着眼实战,跨越发展。要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潮流,紧密结合作战任务,科学制定发展目标,以“非对称发展”为参照,增加现有武器装备信息化含量,提升系统综合作战能力。二是以我为主,注重创新。对外军综合集成的有益经验,采取“拿来主义”,用于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强调首创精神和原创性,坚持自主创新,自我完善。在运用硬件集成、软件集成、组织集成等方法改造现有武器装备时,还要注重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研究综合集成的新方法,创造性地应用到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中去。三是抓住重点,合力攻关。采取全面铺开、到处“撒网”的方法肯定不行,必须在总部的统一部署下,进行重点攻关,在信息系统与武器装备集成建设的重点难点上,形成合力。

  转型的关键是组织结构的转型

  蒋广辉:结构转型是信息化建设整体转型的最关键链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军先后进行的若干次大的体制编制改革,每次都把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这次向信息化的转型,不同于以往对机械化的改造,它对军队结构的变革有更强烈的要求,如调整军(兵)种、一般部队与高技术部队、机关与部队、保障部队与作战部队、军官与士兵、技术兵与普通兵等比例结构,精简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成份和序列,通过“结构力”将防护力、保障力、机动力、打击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当前,应搞好过渡型部队试点建设,以局部的成功经验带动整体调整。

  耿伟:结构转型的重点是指挥体制,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机械化战争规模大、战线长、空间广,而情报获取能力和指挥手段都有限,造就了纵长横窄的“树状”指挥体制。这种指挥体制在信息化作战中暴露出信息流程不畅、抗毁能力差等弊端,“树状”体制被扁平形“网状”指挥体制所取代,势成必然。为了使更多的作战单元同处于一个信息流动层次,我军在精简指挥机构和减少指挥层次方面,可以适当加大调整改革力度和速度,以便尽快实现横向联通、纵横一体。

  苗雨丰:信息作战需要新的军兵种,这也是一个大趋势。历史上每一次军事变革,总会伴随着一些旧的军兵种消亡,新的军兵种诞生。火药的发明,使弓箭兵、车兵消亡,步兵、工兵、炮兵问世;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现代海军;内燃机的出现,使骑兵被装甲兵、航空兵取代。今后,那些不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军兵种肯定会退出战争舞台,让位于新的军兵种。美国防部已经设立了“国防信息系统局”,陆海空三军相继成立了“信息战中心”,并组建了第一支具有实战意义的网络信息战部队和心理战大队。俄军组建了航天司令部,并率先建立了独立的兵种———“太空兵”。英、法、德、日、印等国也在筹划组建不同规模的信息战部队。我军结构的转型,应当关注这些动向。

  张旭东:陆军作战部队的转型,越来越紧迫。当前,开展小型化、模块化、一体化的探索试验,很有必要。一是组织结构小型化,本着“精干、合成、灵敏、高效”的原则,组建兵种齐全、装备精良、结构精干,在情报侦察、信息传递、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支援保障等诸方面实现强强联合的小型部队。二是作战编成模块化,按基本作战单元编组,按信息作战能力优化,按作战任务需求组合,在战区和战役军团两个层次上,对陆军作战部队的编成进行调整。三是作战能力一体化,进行作战单元集成建设试点,提高建制旅团远程奔袭、信息对抗、联合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探索作战要素集成建设的办法,实现战役战术级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一体化;组织信息化战争背景下诸军兵种一体化联战联训,推进作战体系的整体优化。

  把形成一体化训练体系摆到突出位置

  王静雨:一体化训练,是实现战斗力综合集成的有效途径,是军队信息化转型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我军尚不具备全面开展一体化训练的条件,但是打牢基础刻不容缓。当务之急的,是通过扎实的基础训练,提高指挥员、参谋人员、专业技术军官、士官的信息化素质;力所能及的,是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部队开展一体化训练试验探索,为普及一体化训练趟路;眼下要做的,是深化现阶段的协同性联合训练,摸索作战单元内部集成、作战要素系统集成、作战体系综合集成的有效途径,为向下一阶段的一体化联合训练的过渡,获得理论与实践的积累。

  肖国明: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依托训练基地,在模拟化、网络化的训练平台上实现互通互联,是立足现有条件开展一体化训练的可行之路。一是形成规模,按照任务全(渡海登岛、反恐、特种作战)、地形全(寒区、热带丛林、山地、高原、丘陵地、城市)的原则,形成三军配套、整体衔接的基地综合训练体系。二是完善功能,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卫星定位、虚拟现实和模拟仿真等高新技术,改造现有训练设施和训练器材,实现多兵种模拟,多机种、舰种模拟,多种专业模拟,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模拟。三是创新方法,改变以往按编制成建制进行战役战术演练,根据任务确定训练课题,将各军兵种编成联合战术集群、联合战术兵团、联合战役军团,实施一体化集成训练。

  李劲松:利用“战争实验室”是提高一体化训练水平的好方法,它能在五个方面实现跨越:一是跨越单一军种,实现诸军兵种联合训练。充分利用全维网络平台、多元信息接口和多样信息手段系统,使各军兵种在一个联合作战环境中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二是跨越单维战场,实现陆海空天电多维训练。充分发挥强大的虚拟功能,展示全程全时全景立体战场,使陆海空天电以及心理、舆论等多领域作战行动相互融合。三是跨越单纯演示,实现真正意义的模拟对抗训练。利用先进的虚拟技术,把预定作战地区移至网络空间,用作战对象的编制、装备和作战思想模拟一个智能对手,不再是简单的程序编排、文电传输、多媒体演示。四是跨越单一层次,实现战略、战役、战术多层次训练。运用交互式的三维虚拟环境,将模拟环境、视景系统和仿真系统合而为一,既练单兵感知战场和单件武器装备系统应用控制能力,也能使战术、战役、战略多层训练有效衔接。五是跨越单纯训练,实现战训结合。利用“战争实验室”的评估功能,进行联合作战的“预实践”,检验作战方案,还可以对演练过程进行“复盘”研究,使训练更贴近作战实际。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推 荐 专 题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台湾军力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