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战地文化工作有特色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3月26日 09:53 解放军报 | |
![]()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去年4月1日,由总参某工程兵旅175名官兵组成的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刚果(金)与祖国相隔万里,天气炎热,疾病流行,种族冲突不断。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工作的中国工兵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战地文化。 集装箱里建“图书室” 基伍湖①边好风光,集装箱内图书藏;维和战士爱读书,增长知识心亮堂。…… 这是一名维和战士在日记中编写的一段顺口溜,其中“集装箱内图书藏”一句,写的就是工兵连官兵因陋就简,在集装箱里建图书室的事儿。 维和工兵连刚到达刚果(金)时,连固定的营区都没有,更别说像在国内一样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身体上的疲劳也许睡上一觉就能解决,可精神上的营养跟不上就会影响战斗力的生成。时间一长,战士们中间滋长了思乡情绪,有几个年龄小点的战士为此还偷偷抹过眼泪呢! 建个图书室吧,给战士们的脑子“充充电”。工兵连指挥袁春国主意有了,却又犯了难。书倒不少,出国前带了好几百本,再把战士们的“私书”集中起来,怎么也有上千本。可地点呢?房屋有限,放战士宿舍又显得不正规。于是就有人打上了一个6米多长、3米多宽的集装箱的主意。说堆在那儿碍事,不如搬到基伍湖边那排巨型仙人掌树下面,里面放上书,既防潮,又方便官兵阅读。 于是,每天午休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总有一些战士边欣赏基伍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边阅读书籍,别有一番味道。 自己动手编印《中国蓝盔》报 对维和工兵连官兵来说,工作之余,读上一期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中国蓝盔》报实在是很“解渴”的事儿。 按照联合国规定,在国外参加维和行动的期限一般是6-8个月。如何把这段难忘的经历留住,成了官兵们共同关心的话题。维和工兵连副指挥曹晋红和宣传干事许寿敏商议后,决定自己动手办张小报。忙碌了十多天后,具有维和工兵连特色的《中国蓝盔》报诞生了。大家争相传阅这份文图并茂、内容翔实、紧贴工兵连工作生活实际的战地小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刚果(金)距离祖国遥远,加上通讯设备尚未完善,除了能收看到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外,维和官兵们与外界的沟通几乎是封闭的。《中国蓝盔》报的诞生,成为工兵连及时了解外界信息的桥梁。不仅如此,工兵连各分队之间还以此为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宣扬好人好事。官兵们把这份报纸当成施展才华的舞台,业余时间纷纷动手,用拿铁锹、握方向盘的手积极撰写稿件,共同呵护这棵新闻“幼苗”的成长。 前去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开玩笑地说:“在国外公开发行的中国报纸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你们这份战地报纸也算是走出国门啦!” 跨越国界的“军人之家” 每逢节假日,维和工兵连的俱乐部里,人头攒动,欢笑声此起彼伏。扑克、象棋、乒乓球、台球成了官兵手中最有激情的道具。如果你留心观看,就能发现这些官兵中间还有一些皮肤黢黑的外国维和军人。 在中国维和工兵连的营区周围,还有来自乌拉圭、印度、南非等国的维和军人。共同的使命把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军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在他们眼里,中国军人智慧超群,不仅战斗力强,作风一流,而且文化也独具一格。尤其是中国话,不少乌拉圭士兵一有空闲就跑过来,跟着中国工兵“咿呀学语”。曹晋红副指挥介绍说,维和期间,共有6名官兵收有外国学生。现在已经回国了,维和战士贾春波还坚持给他的学生———乌拉圭上士德斯·卡旺邮寄汉语学习资料呢。 在维和工兵连为庆祝祖国母亲54岁生日举办的联欢晚会中,官兵们热情地邀请了联刚团和其他国家的维和官兵一起参加。他们表演的擒敌拳和硬气功,令在场的外国朋友大开眼界,赞不绝口:“中国功夫,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中国驻刚果(金)大使崔永乾这样评价维和工兵连:你们不仅是来铺路架桥的,更是来建文化“桥”,铺文化“路”的。这个跨越国界的“军人之家”,就是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军队维护和平、建设和平的最生动体现。 注释①:维和工兵连驻地一个淡水湖。(庆浩、王安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