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雄鹰——记海军某舰载机团团长政佃祥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1月15日 00:20 中新社网站 | |
![]()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 ![]() ![]() 人民日报记者苏银成;新华社记者陈万军、吴登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姚雁 2004年1月7日上午,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某舰载机团新年度的训练正式开始。 团长政佃祥发出命令:“1号机组起飞!”“2号机组起飞!”转眼之间,8架舰载机穿云破雾,飞向预定海域上空。 “三机编队搜索‘蓝方’潜艇!”“海上超低空飞行!”“紧急着降平台!”随着政佃祥的指挥口令,一个个高难训练科目相继展开。 叱咤海天30年的政佃祥,是我军第一支舰载机部队的功勋飞行员,曾创下舰载机飞行史上的10多项第一,执行重大战备任务30多次,率领团队随舰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2次荣立二等功,被誉为“海天雄鹰”。 (一) 搜索隐蔽在大洋深处的敌潜艇并对其实施鱼雷攻击,是舰载机部队的重要使命。 这天,上级下达“敌”情通报,命令舰载机编队立即起飞,搜索攻击在我驱逐舰编队东南方向40海里处设伏的“敌”潜艇。 机翼搅动着咸湿的海风,划出一串串令人目眩的斑斓弧线,政佃祥娴熟地协调着手中的操纵杆与脚下的方向舵,率领舰载机编队从高速行进的舰艇编队上起飞。 如同一只只矫健的鹰,舰载机编队微侧着掠过海面,消失在低低的云层下。此刻,“敌”潜艇正隐藏在海水深处,企图对我舰艇编队实施偷袭。 政佃祥和战友们仔细地把情报显示的“敌”潜艇伏击海域搜索了一遍,可是没有发现潜艇的任何踪迹。如果不能在30分钟内发现并摧毁“敌”潜艇,我舰艇编队将进入这片危机四伏的海域。 政佃祥果断地改变搜索方向。机翼掀动的气流,在海面上掀起层层涌浪。 突然,声纳员向政佃祥报告:“目标有接触,信号良好。” 僚机也报告:“发现目标,方位95度,航速5节,请示鱼雷攻击!” “对准目标,攻击!”政佃祥向僚机发出指令。瞬间,一道道红光钻入大海。“目标一次击中!”“目标二次击中!”“敌”潜艇葬身海底。 这次舰载机攻潜,成功地实现了侦察监视、信息传输、精确打击一体化,政佃祥和战友们创造了令“敌”胆寒的机载鱼雷直接命中深水目标的记录。 (二) 政佃祥深知:一流的军队设计战争,二流的军队应付战争,三流的军队尾随战争;要成为一流的军队,必须挺立于新军事变革的潮头。 1995年,部队选送政佃祥到海军指挥学院深造。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在完成30多门课程学习的同时,广泛收集外军资料,记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结合飞行实践思考高技术条件下我舰载机部队的作战特点与样式。1999年,政佃祥主持撰写的《对我海军舰载机部队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某型反潜机攻击某型潜艇战法》等研讨文章先后被《军事》《海军军事学术》等杂志刊用,并多次获得军事学术论文奖。 如何把学习的成果转化成战斗力,是政佃祥任团长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1999年初,他果断调整训练计划,组织全团开展舰载机夜间深海着舰训练,努力提高全天候作战能力。 夜间着舰,是舰载机遂行全天候远洋作战任务的一大难关。茫茫夜海像一口倒扣着的黑锅,飞行员无法借助参照物把海与天分开。飞机要在波峰浪谷间穿行,在摇摆不定的舰艇上起降,飞行员的任何一点犹豫和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人曾劝政佃祥:咱们团20年飞行没事故,万一出点事,你这个团长可就砸了。政佃祥笑了笑说:一支部队不能打仗,100年飞行无事故也没有用! 为了攻下夜间深海飞行和夜间着舰两个难关,政佃祥率领科研小组针对夜间能见度低,高度、速度、方位判断误差大,以及海区气象突变等情况,进行一项又一项的科学论证,制订出11种夜间特情处置方案。为了保证首飞万无一失,政佃祥多次上舰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舰上雷达、导航和甲板灯光等技术难题。政佃祥第一个进行夜间深海超低空飞行,第一个进行夜间平台起降,并总结制订出夜间海上超低空飞行和着舰训练细则。 这年9月的一天深夜,一架舰载机划破夜空,向行进在某海域的一艘导弹驱逐舰飞驰而去,在政佃祥的指挥下,舰载机低空进入甲板,以一个漂亮的三点着陆稳稳地降落在军舰甲板标志圈内。 舰载机团拉开了夜间训练的序幕。月夜、星夜、黑夜,他们一步步开拓;单机、双机、编队,他们一项项突破;技术、战术、学术,他们一次次跨越。终于,一批能征善战的“海天夜鹰”脱颖而出。 (三) 透过近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几场局部战争的硝烟,政佃祥清醒地意识到,历史没有给作为后来者的中国舰载机部队按部就班的从容了。于是,他带领飞行教员和技术骨干打破常规,依托先进的模拟器材训练人才,依托急难险重任务磨砺人才,依托良好的环境激励人才。现在,全团新飞行员的培训周期比过去缩短了一半。 为了加强指挥员的培养,政佃祥直接把飞行员推到指挥前沿。2000年深秋的一天,燕山深处,浓云密布。6架舰载直升机组成的编队在九曲回肠的峡谷中时隐时现,轮流担任长机指挥着编队迅速接近“敌”后方阵地。 穿迷雾、闯深谷,掠山峰,舰载机编队充分发挥超低空机动性强的优势,躲过“敌”强大的侦察干扰,穿梭于双方密集的火网缝隙间,以“米秒不差”的精度准确地扑向“敌”滩头阵地,陆战队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滑降和机降任务。 在复杂陌生地域条件下,放手让僚机担任长机指挥编队,需要何等的胆魄。如果出点差错,不仅无法完成演习任务,还有可能机毁人亡。 演习前,政佃祥做梦都梦见在空中飞行。睡不着时,自己就用计算尺在地图上量来量去,在图上反复推演。他多次与陆战队和其他机种人员协调,加强特情处置研究,制订了复杂气象、大风条件下滑降等多种应急预案,将演习中僚机轮流担任长机指挥编队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飞行员正是在执行这种艰难险重的任务中磨练着自己的翅膀。截至目前,全团指挥员数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能执行四种气候的全天候飞行员增加了50%。 宝剑锋从磨砺出。这年夏天,政佃祥奉命率领机组人员执行打捞某新型导弹数据舱的任务。就在他驾机风驰电掣般飞往数据舱降落区时,航路前方突然出现浓积云。穿云有静电,绕云误战机。政佃祥毫不犹豫地来了一个高难度动作,舰载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向海面俯冲而下——50米、30米、15米……海水迎面涌来。政佃祥和战友们关注仪表,保持飞行诸元,控制飞机状态,所有动作一气呵成。直升机贴着咆哮的海面疾驰而过,机翼卷起水气折射出道道缤纷绚烂的彩虹…… 终于顺利到达指定海域。政佃祥一个低空悬停,将直升机稳稳地“挂”在数据舱上空。下悬、起吊、回收,整个打捞过程仅用3分28秒。当他驾驶舰载机稳稳降落在军舰甲板时,编队所有军舰汽笛长鸣,声震海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