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走出权力后的“高加索白狐”——谢瓦尔德纳泽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1月09日 09:47 文汇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传奇一生

  ●曾任前苏联外长,推动了东西德的合并及冷战的结束;

  ●曾在老百姓期盼的目光中返回第比利斯,停止了格内战;

  ●曾两次高票当选格总统,并屡遭行刺而幸免于难;

  ●第比利斯时间2003年11月23日晚20时左右,谢瓦尔德纳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格总统一职。一个时代在格鲁吉亚结束了。

  老谢在家中接受媒体采访。

  畅谈余生心愿——写回忆录/成立基金会

  在谢氏的《我的选择》中,他说,“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一辈子有四件事情必须要做:种一颗树、盖一栋房子、养一个孩子、写一本书”。聊起今后的生活和打算,今年1月25日就要过76岁生日的老谢表示,“我有很多话要告诉全世界的人,我要把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写成书,写到我的回忆录里。此外,我还准备成立一个基金会,目前基金的事儿已有些眉目了。我还要搞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培养一些外交官。我这段时间外出不多,我的家人要我照顾好自己,建议我多出去走走。或许再过些日子吧!”

  评价自己最辉煌时刻——担任苏联外长5年

  和上次专访时一样,老谢一讲起自己当苏联外长时的那段经历,他脸上总是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他说,“我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就是我担任苏联外长的那个时期。我很自豪,我作为苏联外长在莫斯科工作了5年多。期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推倒了柏林墙,推动了东西德的合并;我们实现了从阿富汗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撤军;我们结束了‘冷战’,结束‘两极世界’。”对于那些旧日的辉煌,他总是记忆犹新,讲得绘声绘色、娓娓动听。

  近来,老谢一直忙着写回忆录。老谢本人在采访时称,他将花上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写好回忆录,老谢强调,“中苏关系正常化将在我的回忆录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实,老谢本人一直对他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所做的一切深感自豪。在上次的专访中,他就饶有兴趣地向我讲述了他与邓小平、江泽民等中方领导人会谈时的情景。这次采访过程中,他又表示,“我很自豪,我在任苏联外长时,参与了中苏关系‘破冰之旅’的工作,为当时北京与莫斯科关系的正常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记得当时我和很多中国领导人都见了面,我受到非常热情的接待,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很快,所有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被“逼”之下评论“天鹅绒革命”——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

  尽管老谢辞职后接受了不计其数记者的采访,但大家对“天鹅绒革命”期间所发生的一切还是感到“神秘”。在这次采访中,西方记者一直追问老谢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而老谢却总是巧妙地回避问题的实质,代之以那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套话。不过,老谢还是道出了自己对伊万诺夫第比利斯“斡旋之旅”的评价。他说,“也许,普京交代给他什么任务了,但他没有完成使命。我与伊万诺夫会谈过几次,但会谈时间都很短。我自己也不知道伊万诺夫是来干什么的!”

  采访过程中,我是真心地不想伤害和刺痛老谢,也不想逼着这位七旬老人再回忆起那些他本不愿提及的事情。所以,在交谈过程中,我始终没有用“天鹅绒革命”一词,而代之为“11月事件”。经过反复地推敲,我终于在采访的最后一刻提问:“您认为,去年11月的事件是偶然的呢,还是必然的?”

  这个问题让老谢陷入沉思,他迟疑片刻后犹犹豫豫地说,“怎么回答你呢?”又沉思少许后坚定地说:“实际上,偶然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偶然事件。此前,我们自己可能疏漏了什么事情。可能是有什么事情疏漏了!”他像是在回答我,又像是在自言自语。他若有所思地说:“我们当时应认真琢磨一下,那些年青人到底在干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接着,他又长舒一口气说,“我认为,从整体上讲,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当时之所以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不是因为他们攻占了议会大楼,而是因为总统的辞职。总统的辞职!如果我不辞职,那就会有武装冲突,就会流血。”

  老谢的答话虽然说明了一些问题,但他回答时偷换了概念:他用“11月事件”和平解决的这一“结果的必然”代替了“11月事件”缘何发生的“原因必然”。当时,我真想再追问一句,“那您认为,哪些必然因素导致了‘11月事件’呢?”结果,我还是没有忍心这样问下去,这是此次采访的遗憾之处。

  不过,老谢在回答《伦敦时报》记者提问时作了解答,他说“请不要用‘革命’这个词来称谓去年11月发生的一切。那根本不是什么革命!索罗斯基金向格鲁吉亚投了很多钱,甚至帮他们买武器。他们和那些年青人搞在一起,我们当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也没认真应对,结果发生了11月的事情。”

  自我评价对格的历史贡献——我改变了一穷二白

  在谢瓦尔德纳泽的《我的选择》一书中,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个人经历组成的,我们的历史正是由我们的个人命运组成。”当我问及他如何评价自己在格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老谢的回答还是比较客观的。他说,“有人说我什么都没有干,那是不对的。我们当时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民主国家的。当时的格鲁吉亚,内战仍在持续,以俄罗斯为靠山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正在闹分裂,国内百废待兴、千疮百孔,上至议会、政府,下至学校、社团、企业都处于混乱状态。在三至四年内,我们成功地建立了独立、民主的国家,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开始了政治、经济、人权领域的改革,为格鲁吉亚未来的发展和复兴奠定了基础。而今,格年轻领导人完全可在这个基础上振兴格鲁吉亚。当然,说我做了所有的一切也是不客观的。我还有许多关于‘新丝绸之路’的设想未能实现,未能解决社会问题,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老谢还是苏联外长时,他就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过恢复“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他主张以此促进“丝绸之路”途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外高工作近三年来,我确实也感觉到了老谢对“新丝绸之路”的热衷程度。

  评论小萨话中有话——许愿容易还愿难

  老谢辞职后,一直没有公开批评过萨卡什维利。相反,他总是为小萨说“好话”。这次采访也不例外,老谢否认小萨是自己的政敌,称赞小萨“年轻、受过高等教育、有才能”。但如果把老谢称赞别人的话与之相比,我们可能一下子就会品出老谢是“话中有话”。

  阿塞拜疆新总统,现年42岁的伊利汗姆·阿利耶夫和小萨在老谢面前同属“政治晚辈”,而且两人走上权力顶峰的时间也是前后脚。采访中,老谢称赞小阿“一定会是个好总统!”在这点上,老谢似乎对小萨“很吝啬”,他始终没有把这句话用在小萨身上。他说,“我相不相信他(小萨)无所谓,关键是老百姓相信他,绝大多数选民投了他的票,支持他。如果他真有才能,他就应在两三年内让格鲁吉亚变个样儿。”

  老谢还说,“我辞职后,格鲁吉亚人民又选出了新总统,这充分显示了我们的‘民主’。现在,你应去问问新总统他想做些什么。几乎百分之百的格民众选择了他,他受过高等教育、有才能,但经验不足,当然经验可以不断积累。我想,他会组建起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这将是一个有能力的团队。他在选前许了很多愿,而还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不过,所有人,包括我都应该支持和帮助他。”

  采访札记

  疲倦·失落·忧郁——记者眼中的平民老谢

  -文/关健斌

  2004年1月6日17时20分,赶在最后一道晚霞消失之前,我们赶往位于第比利斯市东郊的“科尔察尼西”国宾馆。2002年8月12日,我专访老谢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而格鲁吉亚却已物是人非……

  经过一番严格的安全检查和长时间的等待,各路记者被召集进了老谢居住的小楼。辞职后,老谢及其家人留在这幢小楼里继续居住。据说,这幢小楼是美国人给老谢建的,经过特殊处理的墙壁是“防弹”的。这里所有警卫和工作人员由格政府安排并发给工资,不过,老谢的新任新闻秘书向记者抱怨,“跟着老谢没有什么用,连今后提升都要受影响。”

  走进位于二楼的老谢办公室,他微笑着与记者们一一握手。这位老人真的瘦了,显得有些老态龙钟了。老谢起身时,身边的副手轻轻地搀扶了他一把,他强打精神的笑容里透着疲惫和虚弱。握手时,我明显感觉到他的手已没有上次采访时那种坚定和自信了。与17个月前我见到的那个他相比,这位满头雪白卷发、身着合体西服的七旬老人,依然语调柔和、目光慈祥,但少了昔日的开怀大笑和幽默风趣,眼神里多了一丝隐隐的忧郁和惆怅。我想,在那场“天鹅绒革命”之中,这位老人的心灵一定是遭受了不同寻常的煎熬。

  接受采访时,他的声音有些嘶哑,语速很慢。由于老谢的听力曾在一次遇刺时受到损害,记者在提问时都放大了声音,有时还不得不再重复一遍问题的内容。

  在整个采访中,老人时而陷入对那些辉煌往事的回忆之中,时而又不得不回到这残酷的现实生活。上次对他专访时,老谢就在那幅“丝绸之路”路线图前向我详细讲述自己“振兴丝绸之路”的战略设想。如今再次谈起“丝绸之路”时,老谢还是显得那么兴奋。只是兴奋过后,他眼神中立刻又出现了失落的神情。对于未能完成的夙愿,老人又何尝不是心有不甘呢?真是“英雄暮年,壮心不已”。

  采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1个多小时,我已明显感觉到了老谢的倦意。他身边的人员已下了“逐客令”,大家只能不太尽兴地走出老谢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透露,明天还会来一批记者。夜色中,回头看一眼老谢的家门,我心里默默念叨着,“真心地祝愿这位老人健康,快乐!”(文汇报/本报驻外高加索特约记者关健斌、熊丽)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