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事观察:美国“天网”要过几道关(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30日 09:59 中国国防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12月11日,美国一艘“宙斯盾”导弹巡洋舰使用“标准”-3拦截导弹在太平洋上空成功击落了来袭靶弹。这是美国将海基导弹拦截系统整合到海基、地基、空基、太空多层次导弹防御体系的一个实际步骤,标志着美国海基导弹防御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尽管如此,以当今科技水平而言,美国要想结成一张“天网”并非易事,光在技术上,就还有好几道关得闯。

  

火箭技术关:“天网”的“网绳”要“结实”

  要结“天网”,“网绳”先得要“结实”,而火箭系统就是这张大“网”的 “绳”。火箭系统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导弹防御系统的成败。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反导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任何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就拿美国NMD第二次试验来说,失败的原因仅仅是由于输送氮气的小金属管破裂,导致拦截导弹起制导作用的两个红外传感器出现故障,最终使“分钟人”拦截导弹在离目标73米处与之擦肩而过。无独有偶,NMD第 3次试验前两小时,靶子“民兵”Ⅱ洲际导弹上的遥感勘测电力电池出现了短时脉冲波形干扰,结果试验被迫推迟了两小时。更糟的是,拦截弹助推器上负责传送电子信号的装置后来也出现故障,导致了第3次试验最终失败。

  疾如闪电抢时间。反导系统以导弹拦截导弹,一般不采用“守株待兔”的方法,而是采取“迎面相撞”。为此,拦截导弹必须要有极高的速度,抢在来袭导弹爆炸之前将其击毁。特别是在助推段(从发射到火箭发动机熄火为止)进行拦截时,由于被拦截导弹的速度相对较低,要撞毁它,拦截导弹的速度必须更高。为此,美国海军即将部署一种用于区域防御的短程反导弹系统,其助推火箭将增加第3级。美国波音公司也在加紧研制、生产新型大尺寸、大推力快速助推火箭。

  

目标探测关:“天网”的“网孔”要“透明”

  通常弹道导弹都远离拦截导弹发射区域,目标特征很小,飞行速度极快,再加上广泛采用多种诱饵干扰和欺骗技术,因此如何实现分米波、微波、毫米波、红外线、可见光及紫外线等整个波谱范围的“全频探测”,及时发现、识别、跟踪对方导弹,便成为反导系统最重要的技术难关。

  众“眼”难以明察秋毫。为提高预警能力,美国的“天网”有众多“天眼” ,主要包括国防支援计划卫星(DPS)、“天基红外系统”导弹预警卫星等。DPS卫星上的红外望远镜每8~12秒就可对地球某个特定区域扫描一次。然而,美国要想将“天基红外系统”的性能提高到导弹发射后10~20秒内将警报信息传给防御部队,还尚待时日。

  除密布太空的“天眼”外,美国还在陆、海、空各个领域部署了众多的各型预警雷达,形成与“天眼”相互补充的“眼睛”系统。这些“眼睛”可透过“天网”的“网孔”发现各种来袭导弹。然而,由于导弹反射截面积仅为飞机的1%~ 0.1%,要在浩渺的太空中准确辨别一枚导弹弹头,无异于大海捞针。对于采取了隐形、伪装等技术的导弹,“天网”就更难发现。有专家认为,将远程导弹的核弹头置于气球之中,或者裹在温度较低的弹壳中,或通过使用整流罩,均可使弹头降温、冷却,减少其红外辐射信号,足以骗过拦截导弹。

  此外,美国反导系统的卫星也还没有有效的防护手段。一旦敌方集中攻击这些卫星,“天网”就将陷入瘫痪。

  真假目标迷花眼睛。如何通过诱饵关也是反导系统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反导系统很容易被简单的假目标或其他对抗措施欺骗,而来袭导弹在接近目标区上空时往往会施放许多高空气球,起到诱饵的作用,使拦截导弹难以区分并选择真正的目标弹头。美国自1976年研制拦截器以来,60%以上的试验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国防部不得不为此把原计划试验时的9个假弹头降为1~3个,并且试验时把相关数据预先装入系统中。近年来,一大批科学家尖锐地指出反导系统(特别是N MD)在技术上不可能成功,原因正是对诱饵的设想太简单,试验中的金属气球与真实的目标导弹差距甚远。

  

有效拦截关:“天网”的“网罩”要“灵敏”

  由于拦截导弹与来袭导弹的相对运动速度很高,几乎是一擦而过,这就要求拦截弹的导引头有很高的灵敏度、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目标识别能力,使得拦截弹头的杀伤控制技术难度很大。

  导引头必须“百扰不乱”。在导弹突防措施中,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以干扰的方式实现突防。干扰措施包括施放闪光的树脂气球、发热的诱饵,甚至用干扰丝也可迷盲拦截器。反导系统要实现有效拦截,拦截器的导引头必须能够有效抗御这些干扰,准确识别目标。

  子弹要能打子弹。反导系统拦截导弹可分为爆破杀伤式和直接碰撞式两种。前者是使用爆破杀伤弹头,通过引爆弹头中的杀伤炸药使金属碎片撒落在目标上实现拦截。目前的“爱国者”导弹系统、海区防御系统等都使用这种弹头。美国大部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都运用直接命中击毁方法,即通过直接碰撞毁掉飞向目标的弹道导弹。运用这种方式的有战区高空防御系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海军战区防御系统等。由于导弹在直接碰撞时能释放巨大能量,可摧毁装有生物和化学毒剂的导弹而不使毒剂散落,因此有人把这种击毁技术比作“子弹打子弹”。

  为确保“子弹打子弹”能打准,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正在考虑研制一种动能拦截导弹。它在发射后具有极高的加速度,能够捕捉并摧毁处于助推阶段的导弹。按照规划,美国可能于2011年研制出陆上可移动的动能拦截导弹,而以太空为平台的拦截导弹———空间动能拦截导弹也正在构想之中。除拦截弹外,美国还计划以光电武器进行拦截。美国研制的机载激光器,包括激光武器和高能微波武器正在波音747客机上进行改装试验,高功率微波武器已处于探索之中。但专家预测,微波武器要用于实战,至少需要20年时间。此外,为减轻海军舰载雷达的负荷,美国海军还在研制一种自主拦截弹。这种导弹可自行搜寻目标并准确锁定,还能根据目标的变化及早改变飞行轨迹。

  

指挥控制关:“天网”的“网结”要“牢固”

  弹道导弹飞行时间短,攻击突然性强,防御一方很难确定来袭导弹何时到来,来自何方。要在很短时间里对来袭导弹进行探测和拦截,做到分秒不差,自然要依靠于高度自动化和人机融合的指挥控制系统,要有过硬的作战指挥管理技术,特别是网络处理数据的能力。可见,指挥控制系统无异于反导系统的“大脑” 、“神经”和“灵魂”,是“天网”上起关键作用的“网结”。

  快速处理情报。拦截导弹时,反导系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接收、归类、分析、处理大量的情报信息。为此,指挥控制系统不仅要有极高的运算能力,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软件和极为可靠的硬件设备。另外,指挥控制系统还必须保证整个反导系统的无缝链接,使各种信息能够顺畅传递。尽管目前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很高,但要使整个指挥控制系统协调一致地运行,仍然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果断分析决策。当今的战略导弹大多是多弹头导弹。反导系统要拦截每一个分弹头,不仅会耗费大量的反导导弹,而且在决定拦截前,也很难确定敌方的来袭导弹是单弹头还是多弹头。这就要求“天网”的指挥控制系统能根据各种情报信息迅速分析,果断决策使用多少拦截导弹,在什么时间、哪个空间位置进行拦截。

  

投入实战关:“天网”的效果要明显

  “天网”的最终目的是要投入实战运用。面对来自全球的全方位、全天候、全时域导弹威胁,面对复杂多变的突防措施(如性能落后的“翻跟头”导弹等),拦截弹头要准确命中疾速飞行的导弹并确保不能有太多“漏网之鱼”,其难度可想而知。海湾战争前,“爱国者”-2拦截导弹进行了17次试验,都获得了成功,但在海湾战争中,其拦截率仍然很低。人类从发现铀裂变到引爆原子弹只用了6年时间,仅经过一次试验就证明了向心爆炸炸弹具有强大威力。而“天网”经过40 年的反复试验,仍没有迹象表明它的一些根本难题已得到解决。难怪有人说:反导系统“如同瞄准千米之外飞行蚊子的左眼或右眼射击,技术开发要能达到这个程度,才有可能实现”。 (李伟)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