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中国高超音速冲压发动机研究中 并获重要进展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26日 09:57 中国航天报

  日军飞机轰炸中国

  他,一个年幼的孩子却盯上了天上飞着的那些家伙,由此走上了一条向太空探索的人生路。这步伐,到古稀之年仍不曾停息。

  -经过他与同仁的努力,中国拥有了冲压发动机技术,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并不多。
来华做报告的美国专家参观了他们的设备,竟然觉得自己的讲稿拿不出手,当即说了一句不全是玩笑的玩笑话:“或许该邀请你们去美国做报告了。”

  -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事业的艰苦磨砺出了他百折不挠的个性。他常对年轻人说一句话:困难和挫折是个坏脾气的老师,但同样能教会你很多东西。

  在连绵起伏的燕山脚下,汇聚了我国飞航导弹设计、研究的一批科技精英,他们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用默默奉献的精神,铸起了共和国坚固的海上长城。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专家刘兴洲便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发动机方面的院士,刘兴洲在艰辛的路上走过了40多年,为导弹发动机的研制、对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了对发动机技术的追求中,40年如一日,保持一颗平常心。每当人们提起他,都对他所具备的这种优秀品格充满敬佩。

  

少年不志短

  出生在天津的刘兴洲4岁那年第一次见到飞机,但那是日本轰炸中国的飞机。在随家人逃难的路上,刘兴洲就想,中国也有自己的飞机该多好啊!儿时的刘兴洲用硬纸片剪成小飞机,用橡皮筋弹射,希望它能像真飞机一样飞起来。

  1945年,美国的轰炸机飞过天津上空,日本人对美国的到来极为恐慌,不久美国用飞机向日本投放了两枚原子弹,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刘兴洲再次感到飞机的威力,他暗下决心:我要让中国的飞机飞上天。当时他做的飞机模型已有模有样,配有螺旋桨。

  伴随着这个理想,刘兴洲高中毕业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入学一年后,国家对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与国内其他几个航空系合并,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兴洲被划归到航空发动机工艺专业,虽然他没能让飞机飞上天,但他参与研制的发动机却让不同型号的导弹飞上了蓝天。

  

学习不受扰

  年过古稀的刘兴洲在航天领域工作40多年了,这40多年他的研究经历了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研究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发动机,而刘兴洲一生的苦乐、荣辱也全部系于发动机的研究。

  1956年,刘兴洲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一年后,他同许多科技人才一道,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被秘密召集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开始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冲压发动机的研制。他的直接领导便是航天老专家梁守 。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冲压发动机,一时摸不着头脑。怎么办?横下一条心:学习。于是他想办法把有用的书弄到手。经过一段时间自学,他逐渐开窍了。当时不仅研制人员少,连最起码的设计和试验条件都没有,他们就从发动机和试验设备设计开始着手。从不懂到逐渐掌握,后来慢慢地,他也可以向年轻人传授经验了。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了,航天科技人员也一样被卷进了“革命洪流”。刘兴洲和他的同事们白天搞运动,写大字报、大炼钢铁、比赛诗歌,晚上搞设计。他们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谁也不肯回去。有一次,刘兴洲拉着拉着计算尺竟毫无知觉地倒在地上睡了过去,那时全凭精神力量在支持,他们硬是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发动机试验台。

  1961年至1965年刘兴洲被派到苏联学习。1965年,回国的他满怀抱负,准备大干一场,但谁也没想到,仅仅一年之后,“文革”开始了,科研生产陷于瘫痪。在那混乱的日子里,刘兴洲与同事们冒着政治压力和人身迫害的危险,坚持进行了100多次试验。当时在无政府状态很严重的情况下,不久担任研究室主任的刘兴洲也靠边站了,他不愿大好时光就这样白白流走,于是牵头组织了七八个人,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将俄文版的《冲压发动机与火箭发动机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这本书后来成为研制冲压发动机经常被参考的重要资料。

  

攻关不畏难

  粉碎“四人帮”后,科学的春天真正到来,再也没有了干扰和阻挠科学进步的动乱因素。刘兴洲放开手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中。他参与组织了某型号的全弹试车。在领导的支持及全体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下,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全弹试车技术方案,按日排出了计划进度,试车台日新月异,进展神速。作为现场技术指挥,刘兴洲在试车台前竟连续工作了50多个小时。三四个月的齐心努力,换来了全弹试车的成功:冲压发动机工作可靠,弹上各系统工作协调,全弹试车为以后的飞行试验做了重要准备。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刘兴洲为代表的科研人员攻克了低温起动、提高燃烧效率、火焰稳定器烧蚀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两种型号的低空超音速冲压发动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国家,装有冲压发动机的低空超音速飞航导弹也获得了飞行试验的成功。美国冲压发动机专家应邀来我国讲学,参观了刘兴洲他们的生产设备后,觉得自己的讲稿拿不出手了,当即风趣地对刘兴洲说:“或许该邀请你们去美国做报告了。”

  1992年,年近花甲的刘兴洲已是两鬓染霜,国家重点新型发动机的研制任务又落在了他的肩上,他以充沛的精力和加倍的努力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部件的设计、生产到串装、试验,他都悉心指导,精益求精。外协件质量控制是个难题,腿脚不好的刘兴洲和年轻人一样东奔西跑,每到一处他都是一下飞机、火车就直奔生产现场。在进气道研究中,他提出了新思路,经过了反复的设计和试验,使得产品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制进入关键阶段,他又提出扩大合作,借用院校力量加强研制工作。同事们都说刘兴洲是一部“清障车”,每当研制道路上出现了“拦路石”,工作受阻,刘兴洲总能利用自己的学识及时清除。

  说起刘兴洲,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无论老的少的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在技术会上,大家总是为了一个技术问题吵得昏天黑地,可一旦刘兴洲一二三条地总结后,马上有了结果,统一了大家的思路。刘兴洲很忙,他的日程总是排到几个星期外,常常是几个单位、几个人同时等着向他汇报,他就像一个超级象棋大师,挥洒自如地同时下几盘棋,妙招频出,指挥若定。

  士兵成长为将军,要经过战场的考验。从大学毕业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也要“身经百战”,刘兴洲就是在科学试验中,在一次次解决技术难题中逐步成为发动机研制专家的。

  

授业不保留

  刘兴洲从1983年开始带研究生,他对带过的十多个学生要求都很严。不仅教他们专业知识,还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他将自己终生的学习体会传授给学生,就是先将厚书读薄,再将薄书读厚。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好高务远,不管做什么都要塌下心来做,做出成绩,不虚度时光。他的学生中,有获得德国红堡奖学金的,有论文获奖参加国际会议的,众多的弟子扎根航天,很大一部分成为技术上的骨干。

  “刘老师像一本打开的书,对我们毫不保留。”这是学生们对刘兴洲的一致评价。选择论文题目对研究生非常重要,刘兴洲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与学生认真研究推敲,题目确定后,他又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帮助学生论证,无私地提供大量研究数据和成果。有位学生在确定课题时,刘兴洲建议他把题目集中在“侧面突扩燃烧室冷态流场可视化研究”上,并指导他用二元模型方法显示流场,这位学生采纳了老师的建议后,该论文在1993年维也纳国际宇航协会年会上发布,受到各国专家的好评。

  在刘兴洲的倡导和主持下,北京机械动力研究所先后举办了十多届青年科技论文报告会,产生了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也使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成为科研生产的骨干。刘兴洲担任《推进技术》杂志编委会主任,该杂志最近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连续13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国际宇航文摘》[IAA]和《化学文摘》[CA]所收录。

  

奋斗不言老

  从1987年至1997年,刘兴洲院士曾担任国家“863”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题专家组成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在经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他和专家组一起提出了我国以载人飞船起步,以空天飞机为发展方向,模块式地发展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建议。

  当年钱学森曾说过,奋斗50年,发挥航空航天的优势,中国的空天飞机是有希望的。这是一项需大资金投入的工程,刘兴洲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又提出了他主张的具体研究方向:研制要从小到大,从无人到有人,声速从低速到高速飞机,直到空天飞机,逐步实现中国先进的、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研制计划。

  研制高性能发动机是以上所有计划的基础。1998年,由刘兴洲院士倡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范围的有关技术研讨会,会上形成了一份专家建议书,详细阐述了研制高超声速发动机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战略意义。这份建议书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多方面专家对这份建议书进行了技术论证,从此高性能发动机的研制进入了实质阶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经过几年的技术论证准备,国家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研究的有关课题正在进行,并取得重要进展。刘兴洲又将面对新的“拦路石”的挑战,在古稀之年,他知道自己虽为老者,但他一生为发动机事业而奋斗的历程将继续下去。

  

历程

  刘兴洲,1933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冲压发动机技术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曾任低空超音速飞航导弹副总师,某重点型号副总研究师,曾连任两届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推进技术》杂志编委会主任,他领导参与的课题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火花

  集邮爱好者

  刘兴洲知识面广,涉猎众多,对美术等文化艺术门类都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集邮,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集邮,他的集邮册里除国内的邮票外,俄罗斯的小型张比较齐全,最早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集邮是刘兴洲工作之外的乐趣,每每说起这方寸之间的艺术,一向少言的刘兴洲,会细数他的收藏,把你领入一个博大精深的奇妙世界。

  收到表扬信

  在外场试验中,他对自己负责的系统做到提前预想,确保不发生意外。一次,试验基地给刘兴洲的单位来了一封信,表扬刘兴洲工作仔细、严谨,分析故障准确无误,确保了飞行试验成功。其实不只是在试验队,工作认真、思考缜密是刘兴洲的一贯作风。他坚持要有信念,有事业心,更要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精神。

  人老心不老

  2000年2月的一天,一直认为自己体格健壮的刘兴洲上班时突然感到心慌气闷,赶紧到医院检查,原来是心肌梗塞,一辈子很少吃药打针的他做了一次大手术——心脏搭桥。有人劝他,年纪大了,身体重要,可以半天上班半天休息,不想去了就别去。可工作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工作,现在他仍像年轻时一样,每天风雨无阻地从事他挚爱了一生的发动机研究。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