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从小米加步枪迈向信息化:解放军历次大裁军回眸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9月7日 11:12 中国青年报

  策划:本报军事部撰稿:新华社记者陈辉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9月1日在出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庆典活动时郑重宣告: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我军再裁减员额20万。至此,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十次大裁军开始了。

  十次大裁军,我军走的是一条从小米加步枪迈向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到1958年底,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精简了61%。四次大裁军期间,我军先后成立了10个军兵种领导机关。

  第一到第四次大裁军———减少步兵发展军兵种部队

  1950年5月,我军进行了第一次大裁军。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解放军总兵员550万,“小米加步枪”的步兵是我军的主体,空军、海军和陆军特种兵几乎是空白。

  为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中央军委决定压缩人民解放军的总规模,进行整编,缩减陆军(主要是步兵)数额,加强和建立空军、海军两大军种和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铁道兵等兵种部队。

  1950年5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确定分期分批复员和转业百万余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到1950年底,陆军部队数量有了较大压缩,全军精简17.1%,而军兵种机关及部队则有了较大发展。

  后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工作停止,根据战争需要又进行了扩军。到1951年10月,军队总人数增加到627万,是我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1952年1月,我军进行第二次大裁军,总部和各机关以及国防军步兵部队人数减少,军兵种部队和院校人数扩大,其中还有95万地方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全军总定额保持在300万人左右。

  1953年8月,我军进行第三次大裁军,全军总兵力精简23.3%,其中陆军部队精简比例最大。

  1957年1月,我军进行第四次大裁军,到1958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院校。精简最多的还是步兵部队,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精简了61%。

  在前四次大裁军期间,我军先后成立了10个军兵种领导机关,分别是: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公安军司令部、防空军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铁道兵司令部、防化兵部,使我军军兵种部队得到了飞速发展。

  1957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防空军司令部,与空军合并,建立我军空防一体的防空体系。

  这次裁军使得机关与部队的比例、干部与战士的比例趋于合理,臃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五次大裁军———解决比例失调和臃肿问题

  1975年底,我军进行了第五次大裁军。“文革”期间,部队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军委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和重点解决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等重大问题。9月,中央军委批转了有关调整方案,方案中,精简最多的是工程兵、铁道兵,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

  这次裁军使得机关与部队的比例、干部与战士的比例趋于合理,臃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在第四次大裁军之后的1966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公安部队番号,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6月,我军成立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与1980年相比,战斗部队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了,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了,我军开始实行军士制度。

  第六、七次大裁军———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

  1980年,我军进行了第六次大裁军。当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将一部分部队移交地方。同年8月15日,中央中共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

  1982年9月,我军进行了第七次大裁军。51万余人的铁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部队转到武警部队,从此,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在我军序列中消失。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内卫勤务的部队和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六、七次大裁军,与1980年相比,战斗部队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我军开始实行了军士制度,把76种由干部担任的职务改为由士兵担任。

  百万大裁军后,我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

  第八次大裁军———兵种合成实现摩托化

  1985年,我军进行了第八次大裁军。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

  这次大裁军有四个特点:一是陆军军改编成集团军,将独立的装甲兵、炮兵、工兵等兵种部队编入集团军,并充实扩编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增编了电子对抗部队、伪装部队等专业兵种,集团军编成内的各兵种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作战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原陆军军。二是陆军淘汰了骡马,实现了摩托化和半机械化。三是改革体制,裁并机构。直属中央军委和大军区的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防化兵部,分别缩编合并为总参谋部和大军区司令部所属的业务部;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四是改变隶属关系。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政府建制领导。百万大裁军后,我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

  这次裁军使我军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第九次大裁军———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997年9月,我军开始了第九次大裁军。这次裁军的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各国由对抗转向对话,开始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中央军委提出加强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并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为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

  这次大裁军,解散了大部分守备部队,部分集团军建制的乙种师归武警部队。

  第十次大裁军———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刚刚拉开序幕的我军第十次大裁军的主要目的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新军事革命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巨大变革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在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信息化战争成为最主要的战争形态。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夺取优势,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最根本的要求是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优化军队的编成和结构,调整和完善政策制度。并提出了“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为21世纪我军追赶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指明了方向。

  第十次大裁军的任务是: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着重解决体制编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优化编成结构,使部队作战效能进一步提高;理顺重大比例关系,使领导指挥管理和保障机制得到改进;适度减少数量,使部队规模更趋精干;注重提高质量,使部队建设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大,在精兵之路上迈出新的步伐。(中国青年报)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