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美国大兵压境 海湾战云密布 > 正文

分析:围绕美英决议草案的外交角力即将摊牌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3月17日 22:30 舰船知识网络版

  (特约撰稿 逐日)

  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和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16日下午在亚速尔群岛举行了紧急会晤。在会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布什表示,17日是为解决伊拉克危机所作外交努力的最后期限。针对三国首脑会晤的联合声明,联合国安理会将在17日的晚些时候召开非公开的紧急磋商,这意味着围绕着美英决议草案展开的外交活动已进入最后的摊牌阶段,同时也
暗示着战争的爆发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那么,美英的决议草案能否在联合国安理会获得通过?

  从目前情况来看,围绕着美英的决议草案无非以下两种可能:一是美英将决议草案提交安理会讨论;二是美英在没能争取到安理会9个理事国支持的情况下放弃将草案提交安理会讨论,以联合国1441号决议为依据对伊拉克动武。

  如果美英决定将草案提交安理会的讨论,那么可能导致三种结果,第一种是获得了安理会理事国9票的多数但是被法国否决;第二种是法德俄投弃权票,决议案最终以9票多数通过;第三种是提交讨论没有获得9票的多数而被否决。其中第三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因为如果在讨论中连安理会多数票都没有获得通过,这在舆论上对英美两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因为它也就意味着联合国的大多数、国际社会的大多数都站在美英的对立面,反对该动武草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美英对伊动武,无论其辨称基于联合国1441号决议还是反恐需要,该行动的合法性将会大打折扣,三国政府面临的国内压力将会剧增。尤其是布莱尔政府,英国国内反战呼声本来就很高,执政党工党内部已出现分裂,甚至其内阁成员宣布如果在没有联合国授权下单方面动武将会辞职。美国也同样将会面临类似的窘境。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美英两国没有把握获得理事国9票的多数,将不会把决议草案提交安理会审议。

  那么,究竟是法国否决美英提案,还是草案在安理会获得通过,又或是美英两国被迫放弃把草案提交安理会讨论,笔者认为必须考虑以下三大要素:

  一、目前持中间立场的6个理事国的最终选择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政府的外交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非洲三国的态度已经开始向有利于美方的方向发展,巴基斯坦也很有可能在表决中站在美国一方,这样美英两国要获得9票的通过多数还需要争取墨西哥和智利两国中的至少一票支持。

  墨西哥和智利与其它持中间立场国家一样,同样要面对国际、国内的反战压力和现实利益之间的两难取舍。墨西哥希望美国给上百万在美国生活、工作、学习的墨西哥移民合法的身份,智利则希望能与美国最终达成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如果他们在联合国安理会拒绝支持美英提案,他们的希望就会落空,而且还可能会受到美国的报复。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美英两国要争取9票的多数困难非常大,但是在布什政府的强大压力下不能排除这一可能。

  二、法、俄是否会动用否决权

  无论是法国还是俄罗斯都始终坚持,如果美英把包含带有最后通谍等要求的决议草案递交给安理会,要求进行投票表决,那么两国将反对通过这份决议草案。表面看来,这两个常任理事国的态度已经给美英提案的命运提前划上了句号。但是如果考虑到目前主战派和主查派之间的外交角力已进入最后阶段,在这个敏感时期,法国和俄罗斯做出的这一表态,其含义要复杂的多。

  从战略上讲,美英两国和法俄之间围绕着授权提案问题的争论已经上升到对冷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安全观的认识分歧的高度,考虑到法俄两国传统的大国雄心和一贯坚持独立的外交立场以及在已存在的共同利益,两国否决这一带有最后通牒性质的提案的可能性很大,而非单纯的威胁。但是有鉴于法、俄如果行使否决权,一方面可能将使自己与美国的关系出现严重裂痕,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在表决失败后仍然对伊动武,那么对联合国的威信同样是个打击,而且两国将来在伊拉克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害。

  因此,法俄此时几乎同时提出要对美英提案进行否决,其含义不外有二:一是希望通过表明自己否决的决心,争取6个中间国家对法俄反战立场的支持,从而避免最后使用否决权。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这6个国家一方面要考虑国际国内的反战压力,另一方面要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故而其立场始终暧昧。而此时法俄决心动用否决权,对于六个“未定国家”来说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威慑。一些国家,如墨西哥、巴基斯坦等,本来国内舆论就反对美国对伊动武,如果法俄坚定地反对,并不惜动用否决权的话,这些国家正可以藉此借口不支持美国的提案。它们可以对美国表明立场,“既然你的决议最终将被否决,我们的立场已不重要,因此考虑到国内舆论的压力,我们将弃权……”。这将使美国无法获得九票的多数票,而法国也就不必采取最后的否决措施。这才是法俄两国最希望出现这样的结果。

  二是希望能够迫使美英两国做出更进一步的让步。这种让步可能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美英两国能否在草案内容上做出让步。对于法俄而言,也许最理想的结果可能是联合国安理会能够通过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决议,而不是“带有最后通牒性质”的决议。外界注意到,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虽然明确表示俄罗斯将反对带有“最后通牒”性质的草案,但是在被问道如果美英对草案进行修改,俄罗斯是否仍然持否决态度时,伊万诺夫并没有做出回应。另一个方面则涉及美国能否在战后伊拉克重建问题、石油控制权问题等两国在伊利益不至受到损失和其他国际问题上与法俄达成妥协。有消息称,目前美国与俄罗斯仍然在就战后伊拉克利益分配问题上进行协商,两国在石油开采权问题和政府构成上仍未达成协议。

  三、美英能否做出较大让步

  美英提交的草案修正案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伊拉克必须在3月17日前“向监核会和IAEA交出所有被安理会687号决议规定禁止拥有的武器及配件”,并在与武器核查人员合作方面达到“完全、无条件、及时和积极”的标准。二是如安理会届时不能就伊在这一限期内解决上述问题得出肯定的结论,伊就将丧失1441号决议给予的和平解除武装的“最后机会”。这份修正案立场与法德俄等国的主张相距甚远,一方面是时间太短,法国总统希拉克先是希望能有4个月的核查时间,即使后来做出让步也提出要给与伊拉克30天的解除武装时间;其次,如果采取修正案的措辞由安理会来认定是否彻底解除武装,鉴于美英两国作为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这实际上就是表明安理会已经完全授权英美两国采用何种方式处理伊拉克问题。这也是法德俄三国难以接受之处。对此,法国外长德维尔潘强调:“我们绝不接受一个最后期限,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战争,而且还将导致安理会不能履行其职责。”

  因此,美英能否做出进一步的让步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草案能都得到通过。可以预料,美英在最后的外交活动中仍有可能做出让步,毕竟没有联合国授权就出兵伊拉克,其合法性将受到质疑。正如《纽约时报》社论中指出的那样,从短期来说,美国不会失去什么,甚至将掌握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但从长远观点看,美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世界和平,并及时消除许多热点地区的紧张局面。何况目前两国政府受到的国内压力正在加大,尤其是英国,如果单独动武,其内阁和工党将可能发生严重分裂。而美英的让步一方面将向国际社会表明其仍然希望获得安理会授权的意愿,缓冲其强硬的好战姿态。另一方面将对持中间立场的理事国转而支持美英提案有所帮助。毕竟6国在解除伊拉克武装问题上并没有大的分歧,只是在具体手段上存在差异,比如智利方面就认为草案给与伊拉克的时间太短。因此美英的让步将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与这些国家的距离,为草案的通过增加筹码。英国在三国首脑会晤之前就提出过包括制订一份解除伊拉克武装的具体时间表等内容的修改意见。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也表示,美国将在新决议措辞上表现灵活性,包括建议中的3月17日为最后期限。而在16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虽然布什总统把17日作为外交努力的最后期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三国联合声明还是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更多的是强调了“坚定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等原则性立场,始终没有涉及到诸如“如何处理决议草案”等实质性问题,会晤前曾引起广泛猜测的“动武宣言”也没有发表。因此仍然为外交磋商预留了空间。

  但是同样可以预见的是,美英将很难做出更为实质性的让步。这是因为,一,目前美军的海湾部署已经基本完成,从军事作战的角度来看,开战时间拖的越长,对美军速战速决就越不利;二,如果继续延长核查时间,国际社会的反战舆论会更强,美国政府面临的压力也会更大。

  综合上述因素分析,笔者认为可能发生情况的概率依次如下:1、美英两国被迫放弃把草案提交安理会讨论。可能性70%。国际社会的反战压力还在增强,中间国家面对的国内压力也在加大,如果美英两国的修正不足以缓和国内的压力将很难获得中间国家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美英两国将被迫放弃将草案提交安理会而以联合国1441号决议为依据对伊动武。2、美英提交草案获得9票多数而法国否决美英提案。可能性50%。美英两国的让步可能得到中间国家的支持,即便议案被否决,但是由于在投票的过程中美国获得了9票多数的支持,就可以借此向美国人民和世人证明,要求对伊拉克做出“最后通牒”以及“选择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装的方式,至少代表了安理会“多数国家”的意见。而鉴于美英在要求联合国授权动武问题以及核查时间让步的空间很小,因而很难弥补与法俄等国的分歧。如果在确认可望获得9票支持,美英将会提交草案,而法国在没有得到满意让步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否决。3、法俄德弃权,草案在安理会获得通过。可能性20%。这种可能性的出现只能寄望于美英两国或法俄两方在上述草案的两个关键分歧点上做出实质性的让步,鉴于双方存在实质分歧,因而出现该种情况的可能性较低。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美国大兵压境 海湾战云密布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