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航天飞机改进的驾驶舱

2005年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火箭将提高一倍的安全性
美国宇航好不容易在发射技术的安全性上争取了投资,如2002年政府投资给美国宇航为145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2%、比2000年增加了7%,其中发射上的投入比2001年增加了64%。但是这次“哥伦比亚”号着陆失事,最大的打击可能是美国宇航和相关的军火公司。此前,美国宇航的专家在争取经费时称,我们并不是在天空中看星星,我们的试验有很大的政治与军事价值,比如我们有一项在2016~2017年准备进行可行性评估的“死亡恒星”计划,是用激光来攻击敌国卫星甚至可以攻击敌国地面目标。
昨天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着陆失事后,一些国家专家谈到这件事情对美国的影响。专家认为,美国发展航天技术源于冷战期间,直接投资至少有1500~20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投资,至少增加了一倍。专家认为,航天飞机技术虽然在军事上有较大的用途,如卫星系统、惯性系统平台、小动力火箭等等,但是从纯商业的角度看,转换成本和周期都还没有很明确的效果预期。所以航天技术、包括航天飞机具有较大的理想主义色彩。
2005年美国宇航计划把航天飞机驾驶舱前罩改成全玻璃的
冷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在航天技术上有巨大的盘子,这项技术也必须要发展,很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也要吃饭,但鉴于与前苏联的竞争已经消失,安全性成为了航天飞机很重要的衡量指标。特别在1986年“挑战者”号发射失事后,美国宇航及负责轨道整合和外储箱研制的波音北美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都在航天飞机的发射安全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据上述这些公司称,到2005年美国新的航天飞机在发射技术上有了很大改进,安全性将比第一代航天飞机的安全设备增加一倍(升级外储箱和发动机)。但是这次航天飞机却在着陆时失事,并分析可能是在发射前为了减轻重量去掉了一个着陆安全装置,这对美国未来的航天飞机改进计划可能有很大的影响。专家认为,航天飞机的火箭推力都是80吨以上的,对美国军工产业中产量最大的战术导弹的技术改进不会有很大的帮助,两者就象闹钟的动力不能放到手表上一样。
专家认为,美国航天飞机的失事,不仅是对美国航天产业的打击,相关的军工产业也可能受到影响,如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冷战后他们的军工产品转化能力低,但是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都需要养活,因此需要更多的国家拨款的订单。再比如,1986年“挑战者”失事后,美国宇航马上花20亿美元制造了替代者——“奋进”号航天飞机,而现在美国宇航在资金和零部件上都没有这个能力。专家指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至少在10~15年美国将不会投资再建造新的航天飞机了。同时,在此前美国总统在未来5年导弹技术和航天技术发展拨款200亿美元后强调,今天要增加航天技术的保密,减少民间公司的参与,目前民间公司只是维护现有的4架航天飞机(包括昨天失事的“哥伦比亚”号),这样对未来美国的航天工业发展在效率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北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