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 兵 器 专 区 海 军 论 坛 陆 军 论 坛 空 军 论 坛 枪 械 论 坛 热 点 论 坛 军 史 论 坛
军事首页>>坦克装甲车专题>>战车纵横 进入轻兵器专区>>
装甲救护所-我国新型履带式装甲救护车(组图)
2005年03月06日 14:16 坦克装甲车辆

  在弹雨纷飞的战场上,在血与火的厮杀之中,尽管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披坚执锐、所向披靡,但敌人的反坦克导弹、智能地雷、反装甲子母弹、末敏弹等形形色色的反坦克武器和弹药,仍然无情地击中了冲锋陷阵的铁甲战车,造成人员伤亡。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印有醒目的“红十字”的装甲车,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迅速接近战伤坦克和装甲车辆,医护人员敏捷地救出车内受伤乘员,火速将伤员送往后方救治。这种流动在战场上的“红十字”装甲车,就是装甲机械化部队重要的配套装备--装甲救护车。


wz751-1救护装甲车
时间就是生命――战场救护的理念就是第一时间到达

  要了解装甲救护车,就得先说一说装甲机械化部队战场救护的有关知识。战场救护是装甲机械化部队后勤保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称作“卫生勤务保障”,简称“卫勤保障”。先说卫勤保障体系。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战时卫勤保障体系通常由营(连)、旅(团)、师、集团军四级构成,战时对伤员实施分级救护,即首先由坦克和步兵战车内的乘员利用车上携带的急救箱(本刊第8期介绍的79式中型坦克的急救箱就位于驾驶员附近)实施自救、互救;尔后由营(连)救护所(编军医和卫生员若干人,乘坐装甲救护车随分队机动)对本营、连的伤员实施火线抢救并迅速后送至旅(团)救护所;旅(团)救护所对送来的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并及时将重伤员后送至师(集团军)野战医院进行早期救治。由此可见,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卫勤保障是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在这些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营、连救护所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到达战伤坦克和装甲车辆处,将伤员从火线上救下来。这就要求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一线救护装备,必须具备与坦克和步兵战车相同的越野机动能力、较好的防护能力、伤员的卧姿或坐姿输送能力等。而这些要求一般装甲输送车是难以满足的(难以卧姿输送重伤员,车内不便进行小手术等医疗作业),一般轮式汽车底盘的救护车越野机动和防护力严重不足,难以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接近战伤坦克。所以,研制能在战场快速机动的装甲救护车,就成为装甲兵发展配套的卫勤装备的迫切要求。


yw750-1救护装甲车
重要的是先解决有无问题

  1979年以前,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序列中没有装甲救护车。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参战装甲机械化部队伤员不易发现,发现后难以及时从火线救下来的问题,深深地刺痛了装甲兵高级将领们的心。于是,一场填补我军没有装甲救护车历史的科研会战拉开了序幕。

  1980年4月16日,解放军总部机关(以下简称总部机关)正式决定,利用81式装甲指挥车底盘研制我军第一代装甲救护车。1980年4月,承担研制任务的兵工厂深入研究了装甲救护车的作战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装甲救护车的总体方案。1980年7月9日,总部机关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总体方案进行了评审,并将产品代号确定为WZ750。至1980年9月,工厂顺利完成了初样车的图纸设计,并于1980年12月试制出了初样车。1980年12月至1981年1月,工厂完成了对初样车的第一阶段试验。

  1981年8月16日至9月25日,新研制的装甲救护车首次参加了我军在华北地区进行的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联合作战演习,成为演习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看到标有醒目“红十字”的装甲救护车在演习场上飞驰而至、敏捷后送伤员的场面时,许多装甲兵的老将领们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装甲兵部队靠抬担架救护伤员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啦!1981年11月,WZ750装甲救护车参加了装甲兵组织的科技成果展览,受到了部队和业界人士的广泛好评。至此,我国第一辆履带式装甲救护车的研制工作暂告一段落。1983年12月3日,WZ750装甲救护车正式交付装甲兵,并作为装甲兵的技术成果保存(现陈列于北京装甲兵博物馆)。在WZ750装甲救护车研制过程中,被参观工厂的外商一举相中。为此,工厂根据外商的要求研制了加装空调的外贸型YW750装甲救护车,并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出口。

  WZ750履带式装甲救护车是在81式履带式装甲指挥车(WZ701)的基础上发展的变型车,是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重要配套装备。WZ750履带式装甲救护车与81式装甲指挥车的主要区别是将指挥室改装为救护室。全车有2名乘员,即驾驶员和车长(兼机枪射手),2名医务人员(医生和医助),可输送卧姿重伤员4人或输送坐姿的轻伤员8人。车内配有4副制式担架和两个制式急救箱,担架在车下可用于运送伤员,抬重伤员的担架可直接固定为卧铺。救护室装有急救饮水壶、清洗消毒水箱、供氧器、药品箱和器械箱等,医护人员可在车内进行包扎止血、输氧、输液、骨折固定等各种急救和小手术。该车配备l挺7.62毫米班用轻机枪,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卫。

  WZ750履带式装甲救护车,作为我军研制的第一种装甲救护车,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填补了装甲装备体系中的空白,解决了野战条件下装甲机械化部队战场救护无制式装备的问题。同时,它标志着装甲机械化部队一线战场救护将由传统的抬担架向流动的装甲“红十字”救护的转变,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不尽如人意处也在所难免:一是由于其底盘是在63式装甲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底盘性能相对落后,行驶的平稳性和机动性能不理想;二是救护仓低矮,照明条件较差。从图1-1可以看出,救护仓全高是2.184米,减去车底距地高0.433米,再减去上下装甲板的厚度(各约0.20米左右),救护仓实际净高只有1.711米,如果再考虑仓内车底板的高度,净高更低,稍高一点的医护人员就有点直不起腰,不便于站立作业。


yw750-2救护装甲车
朝着更加舒适的方向迈出新的步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越边界方向战事犹酣。为满足老山和者阴山方向参战装甲机械化部队战场救护的急需,总参装甲兵部和总后卫生部于1985年8月联合决定开始研制新型装甲救护车--WZ751履带式装甲救护车。

  1985年8月9日,总参装甲兵部和总后卫生部等领导机关,在工厂召开了应急生产履带式装甲救护车的会议。会上初步商讨了履带式装甲救护车的战术技术指标,并决定在85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YW531H)样车底盘基础上,参照YW750装甲救护车的总体布置和结构,研制新型履带式装甲救护车。1985年8月12日,总参装甲兵部、总后卫生部联合下文,决定将履带式装甲救护车正式列入装甲兵部队装备序列。1985年8月20日,总参装备部正式批复了装甲救护车的研制和采购计划,同意订购3辆履带式装甲救护车,供前线装甲机械化部队试用。

  1985年8月,工厂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研制工作,至11月先后完成了样车的设计、制造和工厂试验,并对部队人员进行了短期培训。同月,工厂将试制出的3辆装甲救护车样车交付部队使用;1987年,工厂又生产了一批装甲救护车交付部队。装甲救护车投入使用后,使参战部队的战场救护能力大大提高,试用部队好评如潮,他们将WZ751装甲救护车誉为“战场救护神”。

  WZ751装甲救护车是在85式装甲输送车(YW531H)样车基础上,将原载员室改为救护室研制而成的变型车。该车的乘员、医务人员和伤员的输送能力与WZ750装甲救护车基本相同。它与WZ750装甲救护车的显著区别有以下几点:一是从外形上看,WZ751装甲救护车的车首成锋利的锐角状,车体更长、更宽,车内空间有所增加,且流线型更好,行动部分是5个负重轮(WZ750装甲救护车是4个负重轮,这是一个显著的区别);二是采取了多种隔音、隔热措施,乘坐条件大为改善;三是救护室内安装了空调和加温设备,可以在严寒或酷暑条件下,对救护仓进行制冷降温和加温,大大改善了乘坐人员的环境;四是救护室内用乳黄色氨基泡沫塑料敷板装饰,使救护室内更加整齐美观,给人以安静、祥和感,并减少了室内的噪音和振动;五是救护室内采用了分散照明,照明条件大大改善;六是加装59式12.7毫米坦克高射机枪,提高了战场自卫能力;七是采用85式装甲输送车底盘后,其机动性能、行驶的平稳性等有较大幅度提高。

  在WZ751履带式装甲救护车的基础上,我国又推出了以89式装甲输送车底盘为基础研制的WZ752履带式装甲救护车(与WZ751装甲救护车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取消了外置高射机枪。笔者认为,“红十字”救护车等应当得到国际法的保护,而装有高射机枪等重武器可能影响其中立地位);为两栖装甲机械化部队研制和装备了两栖装甲救护车。这些装备列装后,使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卫勤保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水陆两栖救护装甲车
未来数字化战场对 “装甲红十字”还有更多的期待

  前面说到,装甲机械化部队卫勤保障中降低伤员阵亡率的关键是火线救护,这对医护人员的救护水平、装甲机械化部队卫勤保障的组织与指挥都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对装甲救护车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尽管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推出了WZ750型履带式装甲救护车,填补了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装甲卫勤保障装备的空白,而且随后推出的几款装甲救护车的性能也不断提高,但未来作战对我军装甲救护车的发展也许还有更多的期待。

  一是急需提高及时发现伤员的能力。与一般步兵和炮兵部队相比,位于坦克、步兵战车内的伤员不易被及时发现,导致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护。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装甲机械化部队一线救护人员应当具备过硬的观察能力。一般情况下,战伤坦克、步兵战车内的乘员大多也会受伤甚至牺牲。一线救护人员应当及时观察战场,并通过坦克等被敌击中后产生的各种征候(如坦克非正常停车、起火、冒出浓烟等)判断受伤战友的位置;也可通过收听电台的呼救信号、受伤坦克乘员发出的信号弹、烟幕弹等目视求救信号,判断伤员位置。其次是要提高装甲救护车的观察性能。目前的装甲救护车,战场的搜救设备主要是普通光学观察潜望镜,缺乏远程昼、夜间光学观察设备,如望远镜、微光夜视仪、热像仪等,制约了一线救护人员在各种不良天气条件下及时发现伤员的能力。为此,应当大大提升装甲救护车的全天候观察和搜救能力。同时,为适应未来数字化战场上作战保障的需要,装甲救护车应当考虑实现数字化,以便能够借助战术互联网提供的卫勤保障信息,及时发现和救护伤员。

  二是装甲救护车应当向更加平稳、舒适的方向发展。伤员受伤后,虽然被医护人员及时从火线上救下来,但如果在后送过程中由于车辆的震动、颠簸太大,很可能导致老伤未治,又添新伤。这就要求装甲救护车辆必须有很好的减震性能,很好的行驶平顺性。而目前的装甲救护车大多是在现有装甲输送车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虽然85式和89式装甲车的行驶平顺性能不错,但是笔者认为仍难以满足平稳运送伤员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研制专用的装甲救护车底盘。从目前情况分析,笔者的观点恐难会被业界人士“口诛笔伐”。也难怪,目前装甲装备的发展方向是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单独搞一个装甲救护车底盘可能不太现实,但是与其他需要提供大运载量的装甲运输车辆(如装甲油料车、装甲弹药补给车等)统筹考虑,也许是可行的。

  三是集火线救护和紧急治疗于一体。装甲机械化部队一线装甲救护车数量总是有限的,在车少伤员多的情况下,总不能救一个送一个吧(上级救护所通常位于后方十余千米的位置)。因此,装甲救护车实际上应当成为一所流动的小医院,要能边救护边治疗,边治疗边后送。这就要求装甲救护车车内空间更加宽大、有更良好的照明条件、行驶更加平稳,医疗设备要更加齐全,可在行进间进行小手术等。可喜的是,WZ751型履带式装甲救护车已经在救护与治疗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该车只要经过适当的改装即可作为战地包扎所、活动手术室等。

  四是应当强化“三防”能力。目前,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越来越多的主战装备具备了超压集体“三防”能力。相比之下,目前的装甲救护车这种能力明显不足。在核生化条件下,总不能让伤员在装甲救护车内老戴防毒面具接受救治吧。所以,与主战坦克相比,装甲救护车的“三防”能力应当要求更高,因为装甲救护车车内空间更加宽大、开门时机多,建立超压难度更大。这个问题也许解决起来并不难。WZ751、WZ752型装甲救护车,在车内已经安装了空调和加温装置,只要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滤毒装置、增压风机和“三防”报警系统就可以了。


内部空间

评论】【陆军论坛】【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