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 兵 器 专 区 海 军 论 坛 陆 军 论 坛 空 军 论 坛 枪 械 论 坛 热 点 论 坛 军 史 论 坛
军事首页>>坦克装甲车专题>>战车纵横 进入轻兵器专区>>
日本74式VS苏联T-62(组图)
2005年02月10日 12:43 坦克装甲车辆

日本74式坦克

  日本的61式中型坦克刚装备部队不久,日本陆上自卫队就意识到61式中型坦克难以满足20世纪70~80年代作战的需要,特别是不能与苏联开始大批量装备的新一代T-62主战坦克对抗,因此必须立即研制一种新一代主战坦克。在顶住了美国的软硬兼施后(美国当时强烈要求日本装备M60主战坦克),从1964年起,日本开始为陆上自卫队研制新一代主战坦克。

  经过种种艰苦努力后,新型坦克研制成功于1974年9月定型,命名为74式主战坦克。1975年9月自卫队接收首批生产型车辆,1990年停产,共生产873辆。每辆坦克的价格,按1984年度币值计算约3.76亿日元(晕,这个价格在当时可以买3~4辆更先进的苏联T-72型主战坦克)。

  由于74式主战坦克在研制之初就是以苏联T-62主战坦克为假想对手和赶超对象,所以这两种坦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比性,而且代表两个国家的不同的坦克设计思路。本文就在主要战技方面把74式与其老对手苏联的T-62主战坦克作一简单比较,让读者领略这两种坦克的风采。


日本74式主战坦克


从后部看日本74式主战坦克


高速行驶的日本74式主战坦克

总体结构差别不大

  在总体结构上来看,日本74式坦克和苏联T-62坦克的差别并不大,都是传统的炮塔型坦克。两种坦克的车体都是由均质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位于车体左前方;车体中部是战斗舱,炮塔居中;车体后部为动力舱。两种坦克的个头和体重相差也不是很多。

  日本74式坦克战斗全重38吨,车体长6.7米,车宽3.18米,车高2.25米(标准状态至炮塔顶)。炮塔为均质钢铸造结构,圆形且扁平,内有3名乘员,车长和炮长位于火炮右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火炮左侧。

  T-62坦克战斗全重37.5吨,车体长6.247米、车宽3.27米,车高2.208米(至炮塔顶)。炮塔为抗冲击性能良好的均质钢整体铸造炮塔,外观呈圆形。由于没有装备自动装弹机,因此乘员也是4人。但人员在炮塔内的布置与日本74式坦克不同,装填手位于火炮右侧,车长和炮长位于火炮左侧。


驶出隐蔽地域的74式主战坦克


苏联T-62主战坦克

火力性能各擅胜场

  日本74式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105毫米线膛炮,是日本在引进英国维克斯公司生产的L7A3式105毫米火炮后,从1978年开始由日本制钢所特许生产。火炮射速为9~10发/分钟,方向射界360度,高低射界为-6~+9度,借助液气悬挂装置调节射界能增大±6度。火炮身管长为口径的51倍,中部装有抽气装置。炮管更换十分方便,10分钟内即可完成。炮管寿命理论值为750发。

  74式坦克弹药基数55发,105毫米火炮可以发射脱壳穿甲弹和碎甲弹。从英国购买的脱壳穿甲弹的弹丸重6.12千克,炮口初速为1 490米/秒。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性能,从1983年开始日本被特许生产美国的M735 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为1 501米/秒。 碎甲弹的初速为730米/秒,弹丸重11.26千克,是日本自行设计和生产的。74式坦克的辅助武器包括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安装在主炮左侧,携弹4500发)、1挺 M2式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装在位于车长指挥塔和装填手舱口中心线上的简单支架上,携弹600发。)。车长和装填手都可以从各自的舱口探出身来手控射击。该机枪对空射速为1 050发/分钟,平射时为400发/分钟,初速为850米/秒。

  74式坦克的火控系统为日本自行研制生产的,由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宝石激光测距仪、模拟式弹道计算机、潜望式瞄准仪等组成。 该火控系统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优于同时代的西方第二代坦克,如美国的M60A1和德国的“豹”1坦克的火控系统。其火炮双向稳定系统装有1个存储器,坦克在一时遇上剧烈回转或极度倾斜,目标超出俯仰范围的情况下,当车辆恢复原来位置时,存储器能使火炮继续捕捉目标,这是后来日本90式主战坦克采用的自动跟踪系统的雏形。红宝石激光测距仪与车长潜望式瞄准、观察镜组成一体,装在车长指挥塔正面,它的测距范围为300~5 000米。车长和炮长都有测距按钮,紧急情况下可由炮长操纵。火控系统中的计算机自动解算出的火炮高低角和方向角显示在车长和炮长瞄准镜内,随后火炮自动移动,炮长只需将瞄准十字线对准目标,按下激光测距按钮,再按下火炮击发装置,即可射击。因此整个射击过程相当省力省时。车长潜望式瞄准镜与火炮和计算机联动,为观察、瞄准、激光测距三合一型,炮长潜望式主瞄准镜同样与火炮和计算机联动。还有1具作为炮长辅助瞄准具的昼夜红外瞄准镜,装在防盾内,并列安装于火炮右边,夜间观察距离约在1 000米以内。在火炮防盾左边,固定装有主动式红外/白光探照灯供瞄准使用,白光氙气灯的照明距离为3 000米,红外探照灯为1 200米。

  该坦克的火炮和炮塔的控制采用全电动系统,这是该坦克的一个特点,也是吸取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参战坦克的教训而改进的。因在这次中东战争中发现,由于火炮和炮塔使用电液式控制系统,液压油容易着火。全电动系统使火炮回转360度所需时间约15秒,俯仰速度4度/秒。74式坦克的全电控制系统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这比T-62的液压控制系统要先进一代,付出的代价是成本上涨和维护保养困难。

  T-62坦克是苏联第一次将坦克的火力放在第一位的主战坦克,采用了1门2A20型115毫米滑膛炮,可以发射超速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40发。其中超速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1 525米/秒,空心装药破甲弹初速1 000米/秒,垂直破甲厚度达到400毫米(当时世界上任何主战坦克都挡不住它的一击)。而74式上的105毫米线膛炮发射M735 105毫米美制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能达到这个破甲厚度(不过推出时间晚了十几年)。T-62坦克有1挺位于火炮右侧的7.62毫米并列机枪,弹药基数为2 500发,最大射程1 500米。从可靠性上看,T-62的并列机枪是从以可靠性著称的AK系列发展出来的,因此可靠性不容怀疑。相对而言,74式上的62并列机枪的可靠性远没达到AK系列的程度。T-62坦克直至1970年才安装12.7毫米高射机枪,其弹药基数是500发。

  T-62坦克的火控系统是苏联当时最好的火控系统,由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宝石激光测距仪、模拟式弹道计算机、潜望式瞄准仪等组成,但自动化程度和精度远不如同时代的西方产品。

  单纯从火炮的性能来比较,双方相差不大,74式坦克的弹药携带量比T-62多15发。在火控系统上74式则要比T-62先进得多(比如74式的激光测距仪能测到5 000米远的物体)。这是没办法的事,首先74式服役的时间比T-62晚了十多年,采用的电子设备自然要比T-62要好许多,而且日本的电子设备在世界上一直是处于最先进的行列。不过当1983年苏联为T-62坦克配备9M118“舍克斯纳”激光制导的炮射导弹后,火力方面的优势又回到了T-62一边。9M118“舍克斯纳”最大射程达到5 000米,最大破甲厚度为550~600毫米。这意味着,74式坦克在远距离上只有挨打的份,在1 500米内这两种坦克都具有击毁对方的能力,由于74式坦克火控系统较先进,其命中精度要比T-62强一些。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为自己装备的T-62配备带钨合金与贫铀弹头的穿甲弹,使得T-62的破甲能力更上一层楼,而日本对74式的火力性能一直没有作技术上的提升。


苏联T-62主战坦克

机动性能74式稍领风骚

  日本74式坦克采用三菱10ZF22WT型二冲程风冷柴油机,2 200转/分钟时发动机的功率为640千瓦(870马力),发动机的单位体积功率约为173千瓦/米3,单位功率为16.8千瓦/吨。74式坦克采用MT75A十字传动装置,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在每一个排档上都可以进行原地转向。

  74式坦克采用部分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这是首次在有炮塔的坦克上采用。可调悬挂装置有许多优点:首先,便于充分发挥火炮威力。通过调节车体前后倾角和车底距地高,可以扩大火炮的高低射界,对坦克在山地使用具有较大的意义。此外,调节车体前后左右倾斜角,对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火炮的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提高火炮的精度。其次,可以改善机动性。通过调整车底距地高,可提高车辆的通过性,还可提高坦克的越野速度。第三,能够提高防护能力。该装置可使坦克的车高降至2米,减小暴露面积。车体调高后,便于从车内向外观察。

  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虽然先进,可缺点也不少:其结构复杂、可靠性差、维修比较困难、控制机构比较复杂、液压装置压力较高,油温不易冷却。此外,还存在成本高、重量大、占用空间多等缺点。

  T-62的发动机是B55型V形12缸四冲程水冷柴油机,在转速2000转/分钟时功率为580马力(426.3千瓦),坦克单位功率11.4千瓦/吨,与发动机匹配的传动装置是定轴机械式传动装置。其行动装置采用独立式扭杆弹簧悬挂装置和液压减振器。

  两者在这方面结构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74式采用了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而T-62仍为老式的机械式,但在战场上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一旦损坏,修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日本将74式坦克定位在本土防御上,因此问题不是很大。

  从机动性能上看,还是日本74式坦克稍胜一筹,其单位功率比T-62坦克的大得多。但由于其发动机的两个轴流式风扇消耗功率达120马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又缩小了二者机动性的差距。74式坦克车底距地高在0.20~0.65米范围内可调,过垂直墙高1米,越壕宽为2.7米,公路最大速度是53千米/小时 ,最大的越野速度为35千米/小时。而T-62坦克车底距地高为0.43米不可调,过垂直墙高0.8米,越壕宽也为2.7米,公路最大速度是50千米/小时。

防护性能T-62略胜一筹

  日本74式坦克的车体前面呈流线形,宽度较窄,高度较低,车体前部装甲厚130毫米,两侧厚75毫米,后部厚50毫米。炮塔前部装甲厚130毫米,两侧厚75毫米,后部厚50毫米。由于车高降低,车内空间必然减小,为此采用了相应措施,将车体上部两侧扩展到履带上方,以满足对车内空间的需要。车体下半部采用整体铸造,这种结构在防护性、强度和重量等方面有很多优点。但在生产上却需要高技术和大型设备,因而成本较高。

  炮塔外形与法国AMX-30坦克的相似,呈半圆形,炮塔后部则稍有延长。由于炮塔扁平,易于滑弹,减少了中弹率。 炮塔侧面和车体后部还配有放置各种用具的托架,除便于使用外,还可避免炮弹直接击中,起到辅助防护的作用。

  74式坦克具有三防能力,在通过污染地区时车内可以完全密封,同时也采用了高性能的空气滤毒罐。在炮塔后部两侧各装有3具一组的60毫米烟幕弹发射器,可由车内控制发射。

  相比之下,T-62的防护能力更强,其外形低矮,至炮塔顶只有2.208米(到指挥塔顶为2.36米)。车体前上装甲板倾角30度,炮塔呈流线型,防弹性能良好。T-62各部位装甲厚度如下:车体前装甲板厚100毫米,两侧装甲板厚80毫米,后部装甲板厚20~45毫米,底部装甲板厚15~30毫米。炮塔前部装甲厚230毫米,侧面装甲与74式相比,中弹率最高的炮塔前部,T-62的装甲厚度要高出近一倍。除车体前装甲比74式稍薄外(100毫米比130毫米),其它均相等或略优于74式。车内配有三防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可以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为T-62坦克配置了爆炸反应装甲(同时推出了加装附加装甲的T-62E),使得T-62的防护力达到了T-72基本型的水平,此时的T-62的防护性能是74式无法比拟的。如果再加上更先进的“接触”5型附加装甲,甚至是“窗帘”、“鸫”等主动防御系统的话,T-62坦克的防护性能甚至可以与日本90式的防护性能相媲美!


苏联T-62坦克


第4次中东战争中被击毁的埃及T-62坦克

总 评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除了在火控系统和机动性能方面74式占有优势外,无论在火炮威力、防护性能,还是在价格等各方面,T-62都要略优于74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更有扩大的迹象。比如前苏联和俄罗斯一直不断地推出T-62现代化改进型,而日本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74式在火控系统等几个有限的项目上进行了改进,尽管如此,每辆坦克的改进费用就高达1亿日元。

  最让日本人大失脸面的是,当他们兴高采烈的推出74式时,前苏联却早已大量的装备性能更出众的第三代坦克T-64和T-72主战坦克了。这是日本当局当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从这也可以看出苏联在装甲武器领域的霸主地位是其他国家无法动摇的。日本陆上自卫队一直用74式坦克苦撑至20世纪90年代才迎来了迟到多时的第三代坦克90式主战坦克,而且由于90式主战坦克采购价过高,不能全面代替74式,因此74式坦克的服役期看样子还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评论】【陆军论坛】【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