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 兵 器 专 区 海 军 论 坛 陆 军 论 坛 空 军 论 坛 枪 械 论 坛 热 点 论 坛 军 史 论 坛
军事首页>>坦克装甲车专题>>军迷谈兵 进入轻兵器专区>>
远涉重洋 略海攻坚——记英阿马岛之战(下)
2004年12月05日 17:23 坦克装甲车辆

  经过激烈的海空大搏杀,英军基本上夺取了制海权和制空权。尔后,英军决定趁热打铁,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以迅速夺占整个马岛,避免夜长梦多。

  英军在圣卡洛斯港登陆

  5月15日,在黝黑的夜幕笼罩下,一艘驱逐舰开进了福克兰海峡的象湾海面。3架直升机从该舰起飞,直奔佩布尔岛而去。到达预定地点后,50名全副武装的英军突击队员顺着软梯迅速着陆。这些突击队员个个身手不凡,人人配有先进的夜视装备,在形成若干小组后,分别向阿军岛上的机场、雷达站和军火库摸去。一会儿,只听得“轰隆隆”的巨响,佩布尔岛上阿军的十多架飞机连同雷达站、军火库,顷刻间化为乌有。没等阿军反应过来,他们已乘直升机扬长而去。原来,这些突击队员是英军特种部队的“佩刀”和“蛙人”分队,他们神出鬼没,频频潜入马岛周围各大小岛屿实施破袭行动,夜袭佩布尔岛只是其中一幕,其目的在于扰乱阿军的视线,为大规模登陆做准备。

  5月20日夜,大西洋南部海域暴风怒嚎,狂涛掀天。由20多艘舰艇组成、满载着两栖作战部队(由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伞兵第2和第3营、“蝎”式坦克中队以及其他兵种和勤务部队编成)的英特混舰队正劈波斩浪,向马岛驶去。另有部分作战舰艇在斯坦利港以北伯克利海峡佯动,并对斯坦利港、达尔文港、古斯格林、福克斯湾等地进行了航空火力、舰炮火力袭击,以掩护这次登陆行动。只见载着两栖登陆部队的舰队驶入福克兰海峡,直逼圣卡洛斯港,在夜色及大浪的掩护下,阿军对此毫无察觉。此外,为配合登陆部队行动,潜伏于岸上的“佩刀”和“蛙人”突击小分队偷袭了圣卡洛斯港口,一举擒获了30多名阿根廷守军。

  21日凌晨,英军开始登陆。打头阵的1 000名海军陆战队员换乘登陆艇和直升机同时进行多点、多批次登陆。他们悄无声息地踏上滩头,成扇形向前推进,只遇到微弱的抵抗就占领了圣卡洛斯港、附近机场以及周围的有利地形,在4小时内即建立了25平方千米的登陆场。紧接着,英陆战第3旅(辖第40、42、45营),伞兵团第2、3营,炮兵第29突击团,“蝎”式坦克中队,防空导弹分队及其他支援分队陆续登陆,建立了地面防御和对空防御。尔后,登陆部队迅速向圣卡洛斯港纵深推进。阿军虽在防御纵深内部署了实力较强的“鹰”和“猫”分队,但由于接敌突然,还没有施展开手脚,英军大队人马便已近在眼前,阿军自知寡不敌众,只得束手就擒。

  英特混舰队突然在圣卡洛斯登陆的消息使阿总统感到既惊愕,又恼火,于是他立即命令守岛阿军趁敌立足未稳之际,进行反击。阿空军前段时间的表现受到了总统的褒奖,这次首当其冲又要派上大的用场。5月21日这天,阿军飞机共进行了7批78架次的轮番攻击,一举击沉了英军“热心”号护卫舰,并击伤了“堪培拉”号航空母舰。

  22日,双方在马岛上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空战,虽然英军技高一筹,击落了不少阿军战机,但阿空军也表现不俗,击沉了英军“羚羊”号护卫舰。

  5月25日是阿根廷国庆节,所以阿空军作战特别勇敢。所有飞机倾巢出动,向英军舰船发起了数轮强大的攻击,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训练有素的阿根廷飞行员施展各种空中绝技,有的贴海面低空飞行,有的从背后偷袭,有的负伤后干脆与敌舰同归于尽。这一天阿空军战果辉煌,击沉了英“考文垂”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舰。

  但是,阿空军的反击并没有改变其地面作战无所作为的局面。至23日,英军登陆兵力增至5 000人,上陆物资达32万吨。到25日,登陆场已扩大到150平方千米,并建立了滩头补给基地,直升机已转移到岛上机场。至此,英军登陆部队已在圣卡洛斯港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南下北进 分进合击


被击中的“特里斯特拉姆爵士”号登陆舰,后面为正在燃烧的“加拉哈德爵士”号,图为英军事人员正在检查军舰损害情况

  上陆后的英军,不甘趴在滩头阵地任人狂轰滥炸,遂决定在不断扩大登陆场的同时,分南北两路向马岛首府斯坦利港发起进攻。北路英军,由陆军特别空勤部队一部、海军陆战队第42突击营、伞兵第3营组成,沿索莱达岛北侧的小路,依次攻占道格拉斯和蒂尔湾,分别从西、西北方向进逼斯坦利港。南路英军主要由伞兵第2营组成,其任务是攻占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机场,然后沿岛东南方的简易公路,从南和西南方向迂回至斯坦利港。

  南路第2伞兵营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雄师劲旅,因其头戴红色贝蕾帽从而赢得“红色魔鬼”的绰号。该营在营长赫伯特·琼斯中校率领下,于5月26日夜开始向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机场进发。该营首先以一个连的兵力攻占了加米拉小溪附近的阿军警戒阵地,营主力在达尔文港以北8千米处的布迪峰,歼灭了达尔文港外围阵地的守军约400人。27日凌晨,第2伞兵营在停泊在达尔文港西北侧海湾的“箭”号护卫舰火力支援下,对阿军主阵地发起进攻。下午4时左右,阿军寡不敌众,弃阵撤往古斯格林。

  古斯格林虽然只是一个拥有80户居民的村镇,但它却拥有马岛上阿军的第二大机场——古斯格林机场,所以备受重视。阿军在英军必经之路——达尔文港至古斯格林地峡两侧山脊上(西边是博卡山,东边是达尔文山)部署了重兵,并构建了纵横交错的堑壕,静待英军前来自投罗网。


5月25日,英国“考文垂”号驱逐舰被“飞鱼”导弹击沉

  琼斯营长根据特别舟艇中队提供的情报,估计阿方兵力不会超过一个营(实际为2个营1 600人),于是向其各连赋予了攻击的目标。B连(每个连110人)向博卡山、A连向达尔文山进攻,D连则在这两个连之间,沿着缓坡山岭向前推进,C连则担任预备队。28日凌晨2时20分,第2伞兵营冒着瓢泼大雨,从地峡口发起进攻。停泊在附近的“安特里姆”号导弹驱逐舰也用舰炮给予了火力支援。正当他们庆幸在地峡口没有遇到地雷之际,阿根廷的炮弹和枪弹突然铺天盖地向他们袭来,英军顿时损失惨重。

  但第2伞兵营毕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旅,攻击部队很快调整了队形,向阿军发起了强攻。攻击博卡山的B连,被居高临下的密集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连长决定以两三人为一战斗小组,各自为战。英军装备的“米兰”反坦克导弹和燃烧弹威力强大,专被用来攻击碉堡和堑壕,给阿军造成了很大伤亡。战至黎明,当B连试图通过博卡山前方一片开阔地时,子弹像雨点一样向他们袭来,进攻被迫停止。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增援的D连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入了战斗,这使英军士气大增。在两个连的合击下,阿军从战壕里打起了白旗,停止了抵抗。

  与此同时,A连在达尔文山的进攻也在激烈地进行着。琼斯营长和A连一起被困在达尔文山下的山谷里,阿军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不断地在其身旁爆炸,同时,居高临下的一挺机枪向他们猛扫过来,英军伤亡不断增加,这使琼斯急得如同输光了的赌徒。10点30分,琼斯决定亲自干掉这挺令人讨厌的机枪。

  琼斯率领营部人员向这挺机枪发起围攻。他带领两人沿侧翼向前冲,而另外一个小组直插顶峰。就在他们向前逼近时,另一暗堡里的机枪突然喷出了火舌,仅一瞬间,营部副官便第一个倒下,接着琼斯营长后颈中弹,一头栽在水沟里气绝身亡,其他人员被迫后撤。

  琼斯营长的死亡,使“红色魔鬼”们杀性冲天,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伴着为营长报仇的叫喊声冲向山头,和阿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白刃战,等到副营长基布尔(接替琼斯营长指挥)增援赶来时,英军个个挂彩,但他们已占领了达尔文山。


发射中的“海狼”防空导弹,这种导弹飞行速度为2.5马赫,且具有极高的机动性,缺点是射程偏短

  此时,古斯格林已暴露在第2伞兵营面前。基布尔决定采取三面围攻的战法,集中力量攻击两个主要目标:一个是古斯格林机场,另一个是古斯格林以北400米处的学校。具体分工是:B连从离古斯格林较远的地峡上发起攻击,从南面向前逼进,D连从西边挺进,C连则从北边进攻学校。

  阿军在学校建筑物内部署了大约50人的兵力,利用它居高临下的优势防守着通向古斯格林的两座桥,并在桥上布下了地雷。当C连和D连的侦察排绕过桥梁时,遭到学校内阿军火力的猛烈打击。两个侦察排几次强攻,均告失败,被密集的子弹压得欲进不得、欲退不能。这时,阿军阵地上突然打出一面白旗,英军不知是诈,1名中尉和2名士兵跳出土坎准备前去受降,不料阿军突然开火,将他们全部打翻在地。战友的阵亡,顿时点燃了英军官兵的熊熊怒火,他们用密集的火力对阿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到战斗结束时,英军几乎将学校夷为平地,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进攻机场的战斗出人意料地顺利,由于阿军设防薄弱,英军未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机场。之后,英军将古斯格林团团围住,并召唤飞机日夜对阿军阵地进行轰炸。在英军的有效阻击下,阿军几次向古斯格林增兵都未成功。在既无援兵,又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阿军被迫投降。当“浩浩荡荡的投降队伍”走过来时,英军不禁感到后怕:他们450人竟然是在同1 000多名阿军作战。

  伞兵第2营攻占达尔文港及古斯格林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又同部分陆战队组成“钳形”攻势的右翼,沿着简易公路和山间小道向斯坦利港进发。

  伞兵第3营抄近道强行军,于28日中午到达距蒂尔湾9千米的彼得罗河谷地区,向前派出的侦察人员,并没有发现敌军,于是顺利进驻蒂尔湾,并建立了前进补给基地。为了加快合围,英军采用了由直升机分段载运部队和武器装备的“蛙跳战术”,很快逼近了阿军第一道防线——肯特山和挑战者山。

  6月1日,南北两路英军会合,并迅速夺占了距斯坦利港仅25千米的制高点肯特山和挑战者山,完成了对斯坦利港的陆上包围。此后,英军将阵线进行了巩固,用直升机将36门105毫米榴弹炮、64门81毫米迫击炮等重装备吊运到肯特山上,建立了火力阵地,对阿军无线岭、欲坠山、工兵山一线的火炮阵地进行了压制。


操纵L7A2机枪的英军机枪手

  与此同时,作为后续梯队的步兵第5旅一部(威尔士近卫营)在圣卡洛斯港登陆,一部乘直升机从道格拉斯向肯特山增援。6月5日,该旅部分兵力乘两栖突击舰在费茨罗伊湾登陆,8日,当最后一批部队在费茨罗伊湾上陆时遭到阿军空袭,4艘英舰被击沉、击伤,滩头土兵死伤数百人。正当英军处于“黑暗和悲怆”之时,从英军马岛前线指挥部传来了第5步兵旅主力(苏格兰近卫营、廓尔喀步兵营等,共3 500人)已在斯坦利港北部顺利登陆并在滩头站稳脚跟的消息,伍德将军闻讯欣喜若狂,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原来,这支主力部队“后发”登陆,是伍德将军特意安排的一出好戏。它的成功,为英军夺占马岛全岛放上了一个重要的砝码。就这样,英军从北面、西面和西南面逼进,完成了对斯坦利港的合围。

  总 攻

  12日凌晨1时,在轰炸机和舰炮火力的掩护下,英军三路大军向斯坦利港外围三道防御阵地(号称“加尔铁里防线”)发起攻击。第3伞兵营打头阵,第2伞兵营、第5步兵旅威尔士近卫营、第40突击营两个连紧随,攻向斯坦利西边的朗顿山,第42突击营主攻挑战者山脉的哈里特山和山羊岭,第45突击营在肯特山较远的西边和北边的坡上展开,并攻打斯坦利正西边的两姐妹山。

  第3伞兵营以A连和B连成“钳”状向朗顿山东、南两个方向发起强攻,C连作为预备队跟进。该营事先侦察到守卫朗顿山的是战斗力极强的阿根廷海军陆战队,以“堂堂之阵”式的进攻恐难奏效,于是他们企图利用夜视技术的优势,发动一次闪电式的突袭。进攻发起后,B连的一名士兵在阿军阵地前沿不慎踩响了地雷,使英军的突袭化为泡影。霎时,阿军的机枪、迫击炮和大炮以狂风暴雨之势猛烈开火,使英军无法前进半步。但是,由于阿军拥有很少的夜视器材,所以炮火虽然猛烈,但偏差较大,对英军未构成太大的威胁。最后,B连还是成功地在离朗顿山峰约100米处占领了一处立足之地。

  在朗顿山另一侧攻击的A连也不顺利,原因是阿军的狙击手打得异常的准,其中一颗子弹差点击中连长,将连长身边一名士兵的脑袋打开了花,迫使英军不敢贸然前进。原来阿军狙击步枪上装备了一种美制夜视瞄准镜,有了它,阿军狙击手能打得像白天一样准。英军只好收缩在隐蔽地形后方不敢抬头,并急呼炮兵猛轰阿军阵地,但这招并未奏效。

  营长一看强攻不成,遂使用部分力量正面佯攻牵制,其余部队实施迂回。当晨曦来临时,战斗进入了白热化。双方短兵相接,进行了白刃战,一时杀得天昏地暗。随着英军兵力不断增加,阿军无心恋战,被迫向西撤退。最后英军以亡23人,伤47人的代价占领了朗顿山,取得了打死阿军50多人、俘虏39人的战绩。

  与此同时,攻打哈里特山的第42突击营也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

  阿军的机枪和狙击手准确的火力压得英军抬不起头来,两个小时过去了,英军毫无进展,并不断有人伤亡。英军遂借助迫击炮发出的火光照明目标,用“米兰”反坦克导弹打击敌人机枪火力点,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到天亮时,哈里特山已被牢牢控制在英军手中。

  至此,英军突破了阿军的第二道防线,下一步就要攻打斯坦利的最后一关了。这道防线包括3座山,即无线岭、欲坠山和威廉山。英军只要攻下这一关,斯坦利也就无险可守,大门洞开了。此时,阿军也已将部队收缩到这里,准备同英军决一死战。

  13日夜,在大规模陆海空火力支援下,英军各路部队向各自的目标攻去。在前期作战立下赫赫战功的第2伞兵营,对无线岭西北“粗钻石”高地实施了猛烈的进攻。D连一马当先,在第3骑兵排和营机枪排的火力支援下发起冲击,步坦协同密切,战果显著。步兵首先以机枪火力对阿军的暗堡进行“火力侦察”,引诱阿军还击,暴露其火力点的位置,而后其“蝎”式轻型坦克和“弯刀”装甲侦察车对其进行“点名”,一发发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将阿军的火力点一一打哑。尔后,D连步兵冲上“粗钻石”高地,肃清了残敌。


战争期间的英国“无敌”号航空母舰,舰艏的“海标枪”远程防空导弹十分醒目。不过战后很快撤除了“海标枪”防空导弹,在稍靠前的位置安装了一门荷兰“守门员”近防火炮系统明

  在另一方向上,第2伞兵营的A、B两个连在第3骑兵排、“米兰”反坦克导弹排和机枪排的火力支援下,向“苹果馅饼”高地发起攻击。英军坦克和装甲车辆以准确的直瞄火力,打得阿军无处藏身,纷纷逃出工事,向后收缩防线。A、B两连则乘势攻下了该高地,随后,与D连双管齐下,很快夺占了整个无线岭。

  然而,苏格兰近卫营打得并不顺利。一个阿根廷陆战营固守在欲坠山错综复杂、纵横贯通的地堡里顽抗,给英军造成了很大伤亡。该营先头排在攻占山岭北边的高地时,被前方大约300米处的两挺机枪打散,英军只能分成若干小组,各自为战。他们一边搜索前进,一边向阿军投掷手榴弹。但在阿军的疯狂阻击下,英军进展缓慢。最后,英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克阵地,但付出了十多名士兵伤亡的代价,其中有好几名士兵是被阿军狙击手从背后击毙的。

  苏格兰近卫营夺占目标后,廓尔喀步兵营越过队形攻打东南面的威廉山,阿军阵地一触即溃,英军如洪水决堤,势不可挡,突破了阿军的第三道防线。接着英军发起追击,伞兵第3营攻占了无线岭东南侧穆迪布鲁克兵营,威尔士近卫营攻占了工兵山,“加尔铁里防线”全面崩溃,阿军丢掉大量武器撤往斯坦利港。与此同时,英军不断加强心理战,瓦解阿军士气。在双重打击下,阿军别无选择,只得请求停火。6月14日晚9时,阿军缴械投降,英军进驻斯坦利港。至此,英军占领了一度被阿军占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历时74天的马岛战争,也终于降下了帷幕。

  得失任评说

  此次战争,英军共歼灭阿军2 600余人,俘11 800人,击沉舰船5艘,击伤舰船6艘,击落飞机117架。英军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共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人,损失舰船18艘(被击沉6艘,伤12艘)、飞机19架,军费耗资21亿多美元。英军之所以能很快克服不利条件,扭转被动局面,反败为胜,除了有美国等国际力量的援助外,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对军事突发事件具有高效率的快速反应能力。主要表现在:战略反应和决策快,战争准备行动快,机动和展开快。二是战争指导比较得法。英军善于发挥总体战的优势,抓住了克敌制胜的主动权,并善于选用得力的指挥员,且给其较大的自主决断权。三是作战保障和后勤保障有力。反观阿根廷,在先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却输掉了这场战争,除了其国家的整体战争实力弱于英国,外部增援遭到阻绝外,还有以下几个作战方面的失误:一是作战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低估了英军出兵的可能性,高估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二是战争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兵力缺乏实战训练、武器装备匮乏和作战保障不力。三是战争指导不力。对英军的作战企图、作战方向、周边环境和战场态势判断错误,战役部署不当,其作战指导思想也消极被动,战术机械呆板。(刘学道 周天印 郭照鹏)


评论】【陆军论坛】【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