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奔跑在缺氧的高原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15:43 中国国防报
奔跑在缺氧的高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空军报》记者 李本钱

  

奔跑在缺氧的高原
刘应华,空军上校,1979年从四川富顺步入军营,现为成都军区空军政治部专职摄影,《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特约记者,《空军报》驻站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作品3500多幅,其中700多幅作品在军内外获奖,连续两届获全军摄影艺术最高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艺术奖。

  不知应华的人很难把他与高原联系在一起。一米六几的个头,瘦瘪干巴强撑硬朗的身体,硕大的摄影行囊挎在肩上,走起路来歪歪斜斜的,总让人为他担心。可是,在云贵、西藏高原上,他却是个头不高站得高,双腿不长跑得快,常年碎步如飞,穿梭在大西南那片神奇的土地上。

  未见他以前,一位编辑同行向我介绍,他头脑经常短路,说起话来语无伦次。比如他给你打电话,这边急得够戗,他那边前半分钟全是“哼哼唧唧”不知所云。当你一再催他,他才能恍然醒悟:“……嗯噢,对了,我那稿子……”

  我理解为,对一个摄影家来说,这该算作坦荡、无忌吧,心中唯有神圣的摄影殿堂,对其他,没有听觉,也无视觉。

  驻藏空军的一位领导也向我介绍:“应华好动,整天闲不住,好像周身都燃烧着一种热情。2005年他去西藏住了一个月,跑遍了海拔4500米以上的所有雷达阵地,整天见他挂个相机,一派‘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劲头,见到什么都噼里啪啦一通乱拍。当时我们不解,可当他回去以后,七八个摄影专题几十幅照片却登在了首都的大报上。他躯体不大,能量巨大啊!”

  还是说说我眼中的应华吧。

  2000年春节将至的日子,我跟他爬上了一架装了数百箱罐头的大型军用运输机。那是我第一次进藏,心中充满了神秘和好奇。可是,已经来过20多次的应华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仍然充满了好奇。一走下飞机,他全不顾高原反应,兴奋地到处疯跑,不停地按动快门。坐在车上没走一段,他就大喊一声“停”,然后撞开车门,端着相机疯子般扑向雪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走了3个小时才到。

  刚到驻藏空军机关,听说“刘记者”来了,从领导到士兵,就连炊事员、司机都跑过来,与应华握手问候。驻藏空军的于政委介绍:“应华同志每年六七次来西藏,与官兵们非常熟悉,我们都欢迎他来。”

  当晚,部队准备第二天到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空军甘巴拉雷达站送年货。应华当即决定跟队上山。可第二天凌晨5点钟起床,天下起了大雪,漫天雪花飞舞。部队的领导犹豫了。应华这时却激动地上蹿下跳,边穿衣服边往外跑,嘴里叫着:“太好了,太好了!”看到车子半天没有发动,他对要陪去的领导急了,围着车子转着圈喊道:“我们要上,我们要上!”他急躁的脚步踏着积雪“吱吱”发响,竟踩出了一圈雪路。

  车在没有一道车辙的山路上行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应华却胜利般地傻笑了一路,满脸放着光彩。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险之旅,我们终于来到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顶。一同上去的七八个战友没走几步都气喘吁吁,应华却跑前跑后忙着抓拍起来,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后来我看到应华的脸色发白了,嘴唇发紫了,步履也蹒跚起来,但他自上山的那一刻,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巍巍冰雪甘巴拉山顶,应华忽而仰卧在营房前的雪地上、忽而爬上峰顶的阵地上拍摄照片的姿势定格在我的心中。我对他充满了仰慕和敬意。

  从甘巴拉下来,已是晚上7点多钟,应华没有进饭堂,却让车子直接开到胶卷冲扩处。他对我说:“今晚要干整个通宵了,明天一早就要把片子带到北京去。”

  我未能熬通宵,应华却一个人干到了天亮。他把冲扩好的照片摆满整个床铺,着了魔似的挑选、归类、写说明词。直到清晨有人取走了片子,他才躺下打起了呼噜。

  在西藏7天,应华熬过3个通宵,其他晚上也都整理照片到凌晨一两点钟。有时为能拍上一组好照片,他冥思苦想,想好了就干,几乎没有吃过准时饭。在这缺氧的高原,应华始终风风火火如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一般。记得离藏的前一天傍晚,我们赶到贡嘎机场,准备乘第二天的飞机出藏。就要吃晚饭了,一听说某场站卫生队要到藏胞家送医送药,他背起相机又走了。

  走村串户一个多小时,我们都饿得抬不起脚了,应华却精气神儿十足。我问他为何这么拼命地干。应华深情地说:“我每次进藏,接触可爱的官兵,心灵都受到一次洗礼。在这么艰苦的地方,他们表现出来的无私和无畏令我不敢放松自己。不把他们的事迹反映出去,我吃不香、睡不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中国军事 | 军事视频 | 军事图片 | 军备动态 | 周边军情 | 新闻评述 | 军事论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