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中国民机制造业缩影:上飞厂与运10飞机往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 12:26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民机制造业缩影:上飞厂与运10飞机往事

资料图片:运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从“运10”到MD-82,从MD-90再到现在的ARJ-21,上海飞机制造厂注定要和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上飞厂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飞厂的很多办公室里都挂着一幅“运10”飞机的图片,图片中的“运10”苍老却英姿不减。

  运10往事

  原是空军飞机修理工厂的上海飞机制造厂,也正是因为“运10”项目的上马而成立并名声大噪的。那个时候,全国的航空工业精英分子几乎都齐集在上海飞机制造厂。

  1970年在中央领导直接过问下上马的“运10”飞机,由上海飞机研究所设计(从上飞厂分出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制造总装,上海航空电器厂承制起落架,并得到上海市和航空部内外300多个单位的协作支援。

  1980年9月26日,“运10”飞机在上海大场机场进行首次试飞。绕场两周后着陆,首飞获得成功。“运10”首飞成功之后,1980年11月28日,英国路透社电讯评价:“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中国再也不能被视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美国波音公司副总裁、波音727总设计师也在《航空与航天周刊》上撰文写道:“‘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该国发展其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的十年之久的锻炼。”

  但在1981年1月8日,民用航空总局以(81)民航工字2号文,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对国产运十飞机的几点看法》的报告,认为“运10”基本测绘仿造了波音707/720型飞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待解决,并且称民航1980年初制定的十年规划设想中,没有购买此类飞机的打算……民航总局的这一表态断送了“运10”的市场前景。而根据当初的设想,“运10”到1990年能交付16架。

  1981年6月18日,三机部和上海市在上海锦江俱乐部联合召开“运十飞机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35个单位的55位代表,大会一致认为“运10”的研制应该继续下去。

  1983年由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主持的一次会议上,上海市提出需要资金3000多万元,但民航代表在会上明确表示不要此飞机,财政部据此认为这种飞机要变成商品,还需要花更多的投入,且没有用户,因此明确表示不同意筹措3000万元。

  此后,国家对“运10”飞机的研制没有再投入资金。事实上,此次会议并没有形成文件,但是由于没有资金投入,“运10”飞机研制实际上也在此时被迫下马了。“运10”飞机项目从1970年中央下达任务到1985年2月飞机停飞,前后历时15年,国家总投资5亿多元人民币。

  关于“运10”下马的真正原因,有人认为是因为“运10”当时是为国家领导量身定做的,属于豪华版的商用客机,是政治意志下的项目,很多为“运10”飞机制造零件的企业根本没有批量生产的能力,因此导致“运10”也无法批量生产。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中国第一架按照英美适航条例设计的国产飞机,直到今天,运10仍是我国第一架也是惟一一架国产喷气式干线飞机,是迄今为止我国起飞重量最大、飞得最远、飞得最快、飞得最高的国产客/运输机。

  更为重要的是,“运10”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研制均取得重大成果,并形成一支1.1万余人的飞机和发动机研制队伍,从而为以后国内干线飞机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携手麦道命运多舛

  “运10”的下马,让上海飞机制造厂一度陷入了困境。

  自1979年开始,当时世界三大飞机制造企业之一的麦道公司与航空部就合作生产飞机事务频繁接触。作为中国航空工业最早从事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项目的企业,上飞厂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民用飞机起落架、舱门的转包生产。麦道公司为了考验上飞厂的加工能力,并为今后合作生产创造条件,特选择有航空钣金、机械加工、铆接等较为复杂部件的主起落架舱门作为第一个返销项目。

  1979年10月30日,中航技公司与麦道公司签订DC-9-80主起舱门转包生产协议书。这是航空工业系统与国外厂商首次签订的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合同。

  据上飞厂的人说,合作生产MD-82的工作还算成功。从1979年10月到1991年12月,上飞厂共签订8项MD-82部、组件合同4496套,合同金额6555万美元,创汇2300余万美元。补偿贸易加工生产的MD-82飞机部、组件,有111套/件安装到合作生产的25架飞机上,提高了国产化率。同时掌握了数控机械加工、壁板加工、镜面蒙皮拉伸等工艺,为干线飞机生产积累了经验。

  与麦道合作生产的35架MD-82/83飞机,分别交付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和美国TWA航空公司。

  1992年,当时的中航总公司与麦道公司签定了合作生产40架MD-90的合同。这已不是“组装飞机”,而是美国出知识产权,中国出设备和人工,合作制造飞机。不论对麦道还是对上飞厂,这都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MD-90是具有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新机种,1994年才取得FAA型号适航证。它是150座级干线飞机,机身长46.5米,航程4402公里。同MD82/83相比,MD90换装了经济性更好、噪音更低的V2500高涵比涡扇发动机,驾驶舱仪表和系统设备也有较大改进。

  但是,70%国产化的MD-90项目的命运,又和当年上飞厂自行研制的“运10”一样,在进行中被终止。因麦道被波音公司兼并,原先的合同压缩为2架。第二架MD-90的顺利上天,宣告了中美十几年合作组装、生产干线飞机历史的终结。

  ARJ-21新机遇

  上海飞机制造厂厂长王文斌向本刊介绍,在新支线ARJ-21飞机项目的研制生产过程中,上飞厂作为委托主制造商,除了要完成部件制造和装配、总装、生产试飞外,最根本的任务是在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的组织下,保证飞机制造的完整性,与中航商飞共同完成PC取证、单机适航证取证并完成向用户交付,同时承担相应的持续适航、客户服务工作,保障ARJ项目在全寿命周期的成功。

  关于未来的大飞机研制项目,“国家上大飞机项目的决心已定,这是我们期待多年的事情,上飞厂作为航空工业第一品牌的企业,我们应该承担重要角色。”王文斌对本刊说。

  (本组报道参考了《上海航空工业志》《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之“纪念国产大型飞机运10首飞廿周年专刊”)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谢良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中国军事 | 军事视频 | 军事图片 | 军备动态 | 周边军情 | 新闻评述 | 军事论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