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戈壁高原:追踪战略导弹的女军官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 15:44 中国国防报
戈壁高原:追踪战略导弹的女军官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戈壁高原:追踪战略导弹的女军官

  

戈壁高原:追踪战略导弹的女军官

  只有在导弹发射成功的时候,她们才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戈壁高原:追踪战略导弹的女军官

  即使是撤收设备,她们也一丝不苟。

  在海拔几千米的导弹发射场,8名女军官一天要经历“四季”,还得背上氧气瓶,一边吸氧一边抡锤

  晨曦中,青藏高原剑拔弩张,一场现代“导弹战”即将上演。

  导弹阵地上,科研试验中心试验队的女军官们早已进入各自“战位”——她们是上校工程师袁陶萍、中校工程师张红、少校工程师郑芳、少校工程师葛爱东、上尉助理工程师张丽、中尉助理工程师王红霞、中尉技术员刘晨。此时,在千里之外的指挥大厅里,试验队上尉助理工程师徐自玲已端坐在微机前,随时准备接收“前沿”数据。

  今天,8员女将的任务是把遥远的导弹发射区、落区和指挥中心通过网络联接到一起,对整个发射过程“现场直播”,为指挥员提供准确的指挥数据。

  导弹发射进入“倒计时”。弹道数据、微机网络、遥测观测、卫星微波……与“长剑”近在咫尺的女军官们各自为战。葛爱东负责红外数据传输,在装备车上一人操作一台计算机;刘晨负责“时统”,岗位就在离导弹200米的掩体中;王红霞背着摄像器材,在一个高岗上架起了摄像机……

  “10、9、8、7……”一声巨响,大地震颤,“长剑”冲天!欢呼声透过音频、视频系统,从落区和指挥中心同时传来……

  导弹发射保障,只是这8名女军官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没有窗明几净的实验室,导弹阵地就是她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她们被称为离“战场”最近的女人。每次试验都是对她们毅力、耐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就拿这次高原发射保障任务来说,她们要提前架设6个15米高的天线,个个都是百斤重。每个天线4根拉线、4根地桩,专得找硬地夯。在平原,5公斤重的铁锤能被她们抡得生风,可这次不行,发射场海拔几千米,头疼得要裂开,抡几下就上气不接下气。为了争时间,大家干脆背上氧气瓶,一边吸氧一边抡锤。

  前沿指挥所与发射阵地距离较远,通常需要有线连接。张红和郑芳抬着50公斤重的3捆电缆线,头天一大早就开始挖沟铺线。高原的天反复无常:早上顶雨出门,中午又遇强风,飞沙走石刚过,一场大雪突至。一天“四季”,其苦难言。

  追踪导弹发射全程数据,须臾离不得“战位”。张红寸步不离装备车,13个小时只吃了一个面饼;张丽紧盯设备屏幕,独自在荒野上操作一整夜;为了减少上厕所,刘晨在掩体里7小时没喝一口水。当发射场上举杯庆功的时候,她们正在连夜撤收装备,准备奔赴新的“战场”……

  -37℃的西北高原北风呼啸,黄土漫天,可这鬼天对于要进行高寒、高尘试验的8名女军官来说,却是一种恩赐

  科研试验中心试验队8名女军官驾驭的是我军先进的导弹靶场保障装备。导弹发射保障,不同于陆军打靶——报靶员小牌一举,晃几下就知道几环了。导弹部队指挥中心、发射区和落点之间相隔甚远。弹打出去了,打到哪了,精度如何,毁伤怎样,都是她们通过定向、定量测控,为指挥机关和科研单位提供最准确的弹道、精度等原始数据。

  她们不会忘记第一次执行导弹发射保障任务时的经历。公路机动5400公里,每台车上一女两男。两名男兵负责开车,试验队女军官负责带车和维护装备。越走天越热,装备车狭小的空间里,温度不断升高,已接近40℃。接近高原,天气转冷,司机开始一件一件加衣服,而女军官们却是湿衣裹身,浑身战栗……

  这一次,光在路上就度过了整整16个昼夜。回到“大本营”,她们清洗征尘,还没来得及美美地睡上一觉,新的任务又接踵而至……

  这群女科技工作者每年有半年时间在野外工作。她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导弹靶场保障,还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平时保发射,战时助决策。

  那年冬天,西北高原北风呼啸,黄土漫天,气温骤降到-37℃。早晨7点钟,她们在一片漆黑中卷起帐篷,登车出发。这一次,她们要对数十种信息化通信装备进行高寒、高尘试验。

  向北开进,愈走愈寒。刚走出不远,一台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通信装备无端停机;又走一段,乘坐的设备车有几台意外熄火……姐妹们在“寒将军”面前接受考验,需要就地采集“损伤”数据。车厢上卸下实验器材,就地支起帐篷,架起几堆篝火,一个寒区“实验室”就这样建起来了。

  这次寒区试验整整进行了3个月。信息化装备器材在哪里出现故障,“实验室”就建在哪里。能够经受住恶劣环境摔打的,通知上级,装备部队;需要进行改进的,联系厂家,尽快完善;一见风尘就玩不转的,退回科研部门,禁止进入部队。

  从高原回来,她们又紧随配发部队的信息化通信装备,深入导弹部队训练场,现场指导部队安装使用,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伞成了试验队8姐妹的特殊“装备”。当导弹腾飞的一刹那,她们心中的遗憾化作无比的自豪

  试验队的8姐妹,每人一件特殊的“装备”——伞。

  伞本来是遮光挡雨之物,可在她们手中,却是一道屏障。说起这把伞,年轻漂亮的张丽一脸的尴尬:“导弹阵地是男人世界,女人‘方便’成了最不方便的事儿。”一天,她独自在外执行任务,接近中午饥肠辘辘。荒野中一片绿油油的野韭菜让她胃口大开。哪知,吃下去不到10分钟,肚子闹开了。放眼戈壁,一马平川,除了试验设备就是远处的男战友。她急中生智,从车上拽出几张废图纸,把身子一遮……

  在导弹阵地上,“方便”不方便的问题成了8名女将生活中的“大敌”。为这事儿,她们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想尽了办法,最后形成“决议”:每人装备一把雨伞,关键时刻,就地一支……这把伞陪伴她们上高原、钻丛林,经历了夏暑冬寒!这把伞陪伴她们试装备、传军令,维护了女性尊严!

  袁陶萍是试验队的老大姐,已经50岁。去年执行导弹发射保障任务,一上高原,她就头痛欲裂,继而出现头晕、发热症状。高原反应中,危险莫过于发烧。可任务在即,她坚持看完了技术阵地,把任务布置得清清楚楚之后,才躺在病床上。

  一声轰鸣,“利剑”腾空!当第一枚导弹成功发射后,随行的领导来到她的病床前:“袁工啊,你的退休命令前两天就到了。现在发射成功了,你可以安心回去啦!”此时,大学刚毕业的女儿打来电话:“妈妈快回来帮我联系工作,这可是我一生的大事!”袁陶萍含泪对女儿说:“女儿的事是大事,但妈这是最后一次执行任务了,不能半途而返,留下遗憾啊……”

  可这8名女军官的心中却有着相同的遗憾。

  科研工作者以奖为荣,可她们这群天天上“战场”的科研工作者却默默地在为他人的科技成果不停地挺进荒山、步入雪野、穿越戈壁,一遍遍地重复着试验、完善、再试验、再完善的艰辛劳动。当看到科研战线上的战友们站在领奖台上高举奖牌时,这时她们——8名女科技工作者无不心生想望和遗憾!然而,当一次次地亲身感受导弹刺向天穹的那壮观一刻时,她们又是无比的振奋与自豪!又有多少科研人员为导弹事业无私奉献了一辈子,却没有感觉到那地动山摇的一瞬呢?一切的遗憾都在利剑出鞘的轰然巨响中烟消云散,而总在她们胸中回荡的是那首《巾帼长缨》——

  “虽然没有多少人见过你,但我知道你很美丽;你成长在荒漠的天野,习惯于风雪中挺立;那五彩的花海哟,无声流淌在和平安宁的暖风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中国军事 | 军事视频 | 军事图片 | 军备动态 | 周边军情 | 新闻评述 | 军事论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