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一号床”的故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14:45 中国国防报
“一号床”的故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一号床”的故事

  1984年夏,王立岗与米勒在太原晋祠合影。

  照片上左边这个人叫汉斯·米勒,是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出生在德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不去追求富足安逸的生活,却远渡重洋来华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9年9月,米勒来到延安听了战争情况后,立即向毛主席提出要去抗日前线的请求。党中央鉴于他态度坚定,允许他去前线参加战地医疗工作。一年后,在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中,米勒以其精湛的医术,日以继夜地抢救伤员,在枪林弹雨中工作了4个多月。

  照片上右边这个人是曾与米勒博士并肩战斗过的

八路军战士、原14军副军长王立岗。他与米勒博士在烽火岁月中有一段难忘的经历。

  1942年冬天,时任晋中平原敌后武工队队长的王立岗奉命组建西线交通队——同蒲支队,并任副队长(队长空缺)。同蒲支队是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建立的,目的是建立太行2分区至晋绥根据地通往延安的地下交通线。

  然而,同蒲支队出师不利,才通过同蒲路,就在太谷南席村被敌包围。政委史存真不幸阵亡。支队虽经苦战突出重围,但伤亡惨重,王立岗的右脚和肩部也负了伤。那时,缺医少药,伤员又多,王立岗一筹莫展。正在这时,接到上级通知,新四军和抗大总校的一批干部到来,需要同蒲支队护送前往延安,其中有米勒博士和几名女护士。

  听说有医务人员,王立岗高兴得连自己的伤痛都忘了,扶着墙走出窑洞,去迎接这些“大救星”。这时的米勒只有26岁,却已是太行军区

医院院长,战场救护经验十分丰富。他这次去延安是受邀去办培训班,为抗战培养战地医护人员。

  米勒听王立岗说这里有一批伤员,连饭也顾不上吃,就来到病房察看。他用热水轻轻地为伤员洗伤口,挤脓血,消毒后缠上绷带……在他的精心医护下,十几名伤病员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后来敌人的封锁很紧,地下护送通道一时难以打通,米勒和同志们暂时去不了延安,只好分散住在老乡家里。一件有趣的事发生了。山区的小炕较窄,身高1.8米的米勒睡觉时两只大脚只好委屈地露在炕外。王立岗灵机一动,找来几块大石头,加在了米勒睡觉的地方。根据地一度传为佳话的“一号床”就这样诞生了。米勒和王立岗从此成了好朋友。米博士教王队长说英语,学唱法国的《马赛曲》。王队长教米博士认汉字,学唱《我们在太行山上》。

  有一次,王立岗发现一向笑哈哈的米勒独自坐在炕上看一些旧照片。米勒有心事?王立岗主动找米勒一块出去散步。夜幕下,米勒告诉王立岗,他的家乡在德法边界一个美丽富饶的边陲小镇。二战爆发后,父母被希特勒逼跑了。德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之中。他被迫离开德国,只身来到瑞士求学。在这期间,当得知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也沦入战乱之中、千千万万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残暴蹂躏时,他毅然卖掉自己的照相机,买了船票,来到中国当上了一名军医。他要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一夜的长谈中,米勒深情地对王立岗掏出了心里话:“中国就是我的家,胜利后回德国看一看,我还要回来!”

  不久,王立岗和他的小分队将米勒博士等人护送到吕梁根据地。急行军把米勒累得气喘吁吁,王立岗便在老乡家买了一匹毛驴让他骑上。临别时,米勒把他的左轮小手枪解下来送给王立岗作纪念。他一边走一边不时地回过头来大声喊:“北平见!”

  1983年,王立岗去北京看病,真的见到了分别40年的米勒博士。此时的米勒已是近70岁的老人了,仍然精神矍铄,讲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俨然成了一个“老北京”。王老这才得知,解放后,米勒和同是支援中国人民抗日的妻子中村京子(日本人)都加入了中国籍。退休前他曾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女儿米蜜(后加入瑞士籍)和儿子米德华(后加入美国籍)还是

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