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配合“变革外交” 美国媒体跟着白宫战略跑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 09:25 环球时报

  “伊拉克会不会爆发内战?”“美军应不应该撤离?”……这些问题是美国人近来关注的焦点。前不久,《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伊拉克的派别斗争将导致内战。记者在巴格达对不同派别、不同行业的伊拉克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一致看法却是“内战,不可能”。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呢?看看部分美国媒体的报道就知道了———《伊拉克内战威胁中东》、《每一英里,分裂都在加剧》、《内战会是什么样》……事实证明,美国媒体的“方向感”很强,而给媒体掌舵的恰恰是美国政府。

  美国媒体没少为政府打硬仗

  今年2月下旬,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媒体集团“美国之音”宣布,将于2007年停止俄语广播,将关注重点转向中东地区。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媒体军团已告别“苏东战场”(苏联和东欧地区),挥师南进,转战中东。

  除了俄语,“美国之音”还将从2007年起停止用阿尔巴尼亚语、波斯尼亚语、马其顿语、塞尔维亚语和印地语进行广播,但用上述语言播出的电视节目不会停播。此外,克罗地亚语、

土耳其语、泰语、希腊语和格鲁吉亚语的广播节目也将终止。对此,“美国之音”监理会表示,紧缩的预算和国家安全需要迫使他们采取行动。由于“针对阿拉伯和非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广播和电视需求正日益增加”,“美国之音”虽然停播了许多语种,但在预算案中仍要求增加5.3%的经费,以满足美国在“反恐中心地带”的宣传需要。

  “美国之音”在美国国内的影响力并不大,因为它的资金来自政府,不能对内进行报道。但当美国转变对外战略重心时,它曾冲在最前面,引领美国媒体。对此,有人形象地称美国媒体随美军开辟过“四大战场”。第一个就是“德国战场”。1942年,“美国之音”首播,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反纳粹宣传。当时的美国颁布了“战时行为准则”,政府新闻检查局的14462名工作人员负责强制检查美国发往国外的各种信息。新闻检查局还负责发布官方的战争消息,控制战争时期媒体的舆论导向。

  如果这是美国政府与媒体的第一次“战略合作”的话,不久,美国媒体就在冷战的背景下进入了“苏东战场”。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周围,“美国之音”、自由欧洲广播电台、自由广播电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美国媒体广布阵地,明确分工。自由欧洲电台用6种语言,专门对东欧和苏联波罗的海的加盟共和国进行广播,每月播音时间长达627小时。自由电台是专门针对苏联的电台,用俄语和其他11种苏联少数民族语言播音,其中俄语播音每天达24小时。“美国之音”重点介绍美国的政策和社会状况,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则以推动苏联和东欧各国听众讨论本国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主,重点放在人权、民主、自由以及西方市场经济等问题上。上世纪80年代波兰爆发工潮期间,这些电台以“异乎寻常”的热情,每天向东欧各国和苏联报道波兰各地罢工的消息和团结工会领导人的讲话。1989年,随着东欧形势剧变,上述三个电台进一步增加经费,扩充编采人员,延长播音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经过几十年的运作,现在的俄罗斯人已将自由电台视为“俄罗斯的新闻台”。“美国之音”本来也可以成为“俄罗斯品牌”,但由于它“总是从侧面观察俄罗斯”,所以最终被俄罗斯人抛弃。对于“美国之音”停止俄语广播,俄罗斯人的看法是,美国的“意识形态战争”发生了构造位移,转移了斗争方向。

  美国媒体在“苏东战场”奋战的同时,也曾开辟过“亚非拉战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几十个国家先后独立,世界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高潮。在这一时期,新独立的国家也被美国媒体当成重点“照顾”对象。仍以广播为例,当时,“美国之音”先后开始了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等语种的广播,以应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在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之音”进行了“摧毁性的广播轰炸”,从1962年10月23日起,集中了52部广播发射机,使用80个频率对苏联和东欧广播;对古巴的广播更持续到每天24小时,比平时的广播时间增加了3倍。在完成一系列历史使命后,美国媒体配合美国的反恐战略转向了“中东战场”。此时的广播因受到传播手段的限制,已将主导权让给了电视媒体。

  美国在中东打出“组合拳”

  今年1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表示,美国将大力推动“变革外交”。它的基础是伙伴关系而不是家长式统治;美国要与别国一起做事而不是替它们做事;实现外交部局的本地化,使美国的外交力量不仅局限于一国首都,而是更广泛的扩散到整个国家……所有这些目标都表明,美国将更加重视媒体的作用,尤其是美国媒体在中东的作用。

  事实也的确如此。前不久,赖斯要求国会增加7500万美元拨款,以“推进伊朗的民主进程”。其中的5000万美元用来保证美国电视台24小时播出波斯语节目。现在,美国开办的自由电视台在中东地区最火。它的频率十分强大,处于“阿拉伯星”上最显著的位置,任何一个安装卫星接收器的阿拉伯人,想避开它都不容易。自由电视台24小时播出,除整点播出新闻外,还有大量的访谈节目。节目主持都是用重金聘请的阿拉伯人,他们的阿拉伯语非常地道,而且在形式上,也多聘用美女主持人,以吸引观众的眼球。不仅如此,连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等“纯美国”频道也有了“阿拉伯语版”,这使得中东人对美国的了解更加全面。除了电视,美国的广播和书报杂志也在中东加强了攻势。由于不少阿拉伯人认为“美国之音”的阿语广播“枯燥乏味”,所以他们更喜欢听法国和英国的阿语广播。慢慢地,一个名叫“萨瓦”的电台开始用阿语和英语24小时轮流对中东播音,它的原班人马都是“美国之音”阿语节目组的,只是又扩编了不少,由一个组变成了一个电台,总部仍位于“美国之音”总部大厦的一楼。“萨瓦”的阿语意思是“在一起”、“共同”、“平等”,它开办的政治目的主要是改变美国在中东阿拉伯人当中的形象,消除阿拉伯人对美国的仇恨和疏远感。虽然美国宣传说,“萨瓦”电台是成功的,收听率“节节攀升”,“在埃及、约旦、卡塔尔、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尤其受欢迎”,但记者身居开罗,却没有听到这个电台的广播。据外国媒体说,它遭到了埃及的“屏蔽”。

  政府对媒体软硬兼施

  美国媒体之所以跟着美国的战略重点跑,是因为政府有多种手段影响甚至控制媒体。“美国之音”这类的媒体由政府出资,财政拨款是最好的指挥棒。更何况它们隶属于美国国务院的国际广播局,该局的九人委员会由国务卿领衔。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官方媒体的“工作指导”看作“硬指挥”的话,那么它对主流商业媒体海外报道的影响和引导就可视为“软指挥”了,而且也许是更重要的“指挥”。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主流媒体具有巨大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主流媒体的报道更容易给人客观、公正和真实的印象,从而也更能产生实际效果。

  一般来说,美国政府影响媒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重视日常的舆论引导。每天早晨,美国白宫的新闻秘书同白宫官员都会围绕前一天或当天的美国新闻进行讨论,他们主要讨论希望新闻朝哪个方向发展,白宫的立场是什么,在得出统一意见后,通知政府新闻机构,向白宫新闻团谈观点,而新闻团的记者则根据白宫的观点采取各自的立场去报道。为了更好地引导舆论,白宫的新闻官几乎每天都要与一些主流媒体的记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的看法,了解他们的感受和写作思路,并且征询他们对政府近期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白宫的新闻官不仅可以了解到媒体的一些真实态度和民众反应,及时上报,以便政府做出正确判断,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这些记者的写作思路和立场。不仅如此,为了使“坏消息”减少负面影响,在发布时间上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星期五晚上7点是很好的发布“坏消息”的时间,因为这个时间以后,大多数主要的报纸和电视网都已经“截稿”了,不会再对该新闻进行跟踪和深入报道,而受众对星期六早上的新闻也并不十分重视,人们大多已处于休闲状态,对“一本正经”的消息不会很感兴趣。与此相反,那些有积极影响的消息则往往会发布在黄金时间,并且会通过政府官员的多次表态等方式反复播报,以强化民众对政府的正面认识,并冲淡对负面消息的印象。

  其次,通过新闻源影响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白宫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就像“谈判”。由于白宫掌握了新闻源,因而在这场“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在美国,记者虽然是“无冕之王”,但也并非总是有恃无恐。媒体对独家的东西是非常重视的,这使美国官员们掌握了一种操纵媒体的技巧,那就是把即将发生的事情透露给某个媒体,肯定会得到大力宣传,而且其他记者也会跟着报道。很少有记者能够抗拒毫不费劲地报道“总统明天将宣布……”的诱惑。如此一来,白宫的一则新闻便可以分成两天报道,而双倍的重复显然会加强新闻对眼球的吸引。这种做法还使一些媒体产生了对白宫的依赖性,因为他们希望能“分配”到这种“独家新闻”。“我给你独家新闻”实在是充满吸引力的语言。

  第三,通过参与制作节目和撰写文章影响舆论。在与媒体打交道方面,政府高官各尽所能。在布什政府中就有明确分工: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他的助手常常在一些政策出台前撰写“气球”性文章,试探民众和国外的反应,为政策进行理论铺垫;副总统切尼负责与电台、电视台联络,他一直定期出现在电台的谈话节目中,并常常在星期日电视节目中露面;赖斯则主要为布什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进行辩护。在上届政府中,国务卿鲍威尔扮演着较温和的鸽派角色,在鹰派过激时做出些纠偏式的举动,让舆论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现在,鲍威尔不在了,无论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感觉政府比以前强硬了。

  通过以上手段,美国政府在与媒体的“谈判”中占据了优势,媒体成了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秘密武器”。白宫的战略重点在哪里,美国媒体就奔向哪里。(环球时报驻美国、埃及特派记者 李文云 黄培昭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卢冠林 张国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