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俄文化交流不再仅仅怀旧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06:11 解放军报

  据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刘蓉蓉、王作葵)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梁涛对俄罗斯当代电视剧的喜爱源于一部俄罗斯百集连续剧——《情迷彼得堡》。这部连续剧去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今年又应观众要求重播。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贾波认为,《情迷彼得堡》在中国的热播提示人们,中俄文化交流不仅要“怀念过去”,更应“立足当代”、“走向未来”。

  事实上,包括梁涛父母在内的许多中国中老年人都怀有深厚的“俄罗斯情结”。神气的列宁装、漂亮的“布拉吉”、象征荣誉的“保尔班”都是这一代人抹不去的青春回忆。尤其是众多的苏联影视作品更是让他们“浸染其中,追求着理想,想像着爱情,也寻觅着希望”。在电影《巾帼英雄》的感召下,当一名女拖拉机手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中国女孩的“英雄梦想”;而《列宁在十月》令“面包会有的”成为当时流行的口头禅。

  但是,由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原因,俄罗斯文艺作品对当代中国年轻人来说日渐陌生。

  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也逐渐“升温”。中国共青团中央与

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最新一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4.5%的中国大学生对俄罗斯表示关注,但对这个最大邻国的当代文化却知道得不多,一些中国年轻人甚至说不出一位俄罗斯现代画家或流行歌手的名字。

  天津医科大学学生田丁说:“中国年轻人对俄罗斯充满兴趣,但仅靠《山楂树》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远不能满足我们这一代人了解俄罗斯文化的渴望。”

  贾波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不仅要靠高层领导人的推动,更要在两国年轻人之间打下牢固的基础。电视、电影、音乐、文学、艺术和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忽视。

  2006年、2007年,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两国将举办经典电影回顾、当代电影展等众多文化交流活动。

  29岁的俄罗斯记者叶卡捷琳娜·费尔特金娜说:“我的爷爷上世纪50年代曾帮助中国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那段时光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今天的中国用越来越多的‘奇迹’同样吸引着俄罗斯年轻一代,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半个世纪前,不少中苏青年曾通过互通信件结下了友谊。今天,互联网等现代媒介又为两国人民的交往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桥梁。

  一位名叫维塔斯的俄罗斯流行歌手从未到过中国,却凭借其“天籁般的海豚音”通过互联网在中国悄然走红,“维塔斯网上中国歌友会”成员多达3万,分布在从上海到西藏的广大地域,最小的才6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