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事评论:从伊拉克战争看预备役部队发展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 08:32 中国国防报

  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运用呈现新趋向——从伊拉克战争看预备役部队发展

  王宇驰 咸玉国 林松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部署了大量的预备役部队,其中,陆军预备役部队10686人、陆军国民警卫队8866人、海军预备役部队2056人、陆战队预备役部队9051人、空军预备役部队2084人、空军国民警卫队7027人……总数达4万余人,占参战美军总数的10%。此外,空军国民警卫队派遣飞机236架,空军预备役部队派遣飞机70架。在美国国会研究局所作的《伊拉克战争:对国会提出的防务计划问题》中写道:“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只有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时期的征召人数超过此次。”从伊拉克战争中预备役部队动员、部署、运用及效果等来看,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的运用呈现出诸多新趋向。

  征召的频率激增

  在机械化战争尤其是冷战时期,预备役部队主要是作为最后储备的部队,只有爆发全面战争且现役部队员额严重缺编的情况下才被使用,基本上每10年征召一次,以应对大规模的战争或危机。所以动员预备役部队便预示着举国之战或全面危机已形成。而信息时代,预备役部队经常被动用。无论是在山高路险的阿富汗战场,还是大漠戈壁的

伊拉克战场,到处可见预备役部队的身影。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仅美军就有6次动员预备役部队的行动,而且有些行动现在还在进行。

  预备役部队呈现出征召次数增多的势头,根本原因在于

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信息化条件下,各国军队都在强调转型,走精兵之路、打精确化战争、追求高效费比等。如此,现役部队的人数必然要减少,而作战行动仍然要求较多的兵员,这也就必然要求频繁运用预备役部队。其次,信息化战争中,两军对垒不仅要高素质的现役部队担纲操刀手,也需要大量的配合和保障兵力。同时,战场对这些保障兵力作战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预备役部队正好可以承担起这一职责。此外,人们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化战争中,战场上不再追求大兵团作战、大规模部署,只要能达成预定效果,运用最少的作战资源被认为是最佳方案。显而易见,维持同样规模的预备役部队要比保障现役部队轻松。这是信息时代经济法则在军事领域使然。

  被动员人数增多

  伊拉克战争中,虽然预备役部队实际部署4万多人,但被动员参加预备役部队的总人数在2003年4月一度达到22万4千多人!如此多的潜在兵员被动员,这是信息时代预备部队运用的另一大特色。预备役部队被动员人数如此之多,主要的时代背景是,当前正处于战争转型期,机械化战争时期的诸多成功经验已不适应战场的新要求,而信息化战争的本质要求还没有完全显现。各国军队一方面要顺应战争形态发展要求,对军事力量进行重构。如美军提出的网络中心战概念、目标部队设想等。总的说来,就是建立精兵部队、组建拳头力量,减少军力冗余,但均尚未形成真正的新式军队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处于战争转型期的军队同时也要应对来自两个领域的军事威胁,即来自传统机械化战争思维下着力打歼灭战、游击战的挑战和来自信息化战争思维下着力打瘫痪战、网络战的挑战。正是处于既需要人力密集型军队又需要科技集约型力量这个两难背景下。预备役部队理所当然地要填充由于军队力量转型形成的力量“真空”。所以,只要是动用预备役部队,通常参与征召的人数就会具有相当的规模。

  平战转换周期缩短

  信息时代,网络通信高度发达,加之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使得预备役动员的效率倍增。过去需要分成几个阶段、较长时间、反复修正的动员方式彻底改变,在互通操作良好的情况下,异地同步共频动员预备役部队已成为成熟的动员样式。

  伊拉克战争中,虽然参与动员的人数达22万余人,但将潜在兵员转入现役的时间明显缩短,有的仅用了几周甚至几天的时间,一改以往动员时间动辄以月计的历史。经动员后的预备役部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并形成一定的作战能力,也是信息时代预备役部队运用的一种新趋向。通过研读伊拉克战争,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预备役部队在战争开始前便参与军事行动的案例。一些工作岗位甚至不需要对预备役部队进行战前训练,便可以直接配合作战行动,如卫星通信与维护、铱星电话管理与维修等。这是因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基本处于同一时代,只是具体的规则、操作程序可能略有不同。因而,在征召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或军地通用程度较高的领域的预备役兵员时,往往很快即可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这是信息时代战场无疆界的一个缩影。

  担负任务多样化

  伊拉克战争中,参与军事行动的预备役部队扮演了众多的角色:从负责国内征兵的召集人到组织物资前运的管理者,从维护网络的技术员到实施武装侦察的战斗员。可以说,战场上只要有美军的地方,总能看到预备役人员。这与传统战争中,预备役人员承担相对固定、集中的任务有着很大的不同。

  预备役部队征召后担负任务的多样化,是作战需求与预备役部队自身素质提高的共同结果。信息化战争中,战略、战役、战斗界限模糊,少量的精锐部队、规模不大的战术级行动便可达成战役甚至战略性作战目的。但信息时代的军事对抗是体系与体系、系统与系统的对抗,丝毫离不开其他系统、领域的耦合性行动,如信息处理、装备抢修、物资管理等。预备役人员是实施这些行动的最佳人选。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行动,表现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间的博弈。预备役部队作为为数众多的子系统甚至小因子所从事的就是保障系统有序化运行。正是如此,预备役部队在信息化战场上到处可见,担负的任务种类繁多。

  服役时间趋长

  过去的情况是,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后,军事行动便由现役部队负责,预备役部队使命完成,大多数人员在服役6至9个月后便恢复平民生活。但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预备役部队服役时间并没有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而停止。以美军为例,自2001年9月1日以后,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对他们的要求是服役1年,有的则是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信息时代,预备役部队征召后服役时间增长的趋势,是由战争转型期军事威胁所决定的。在此期间,军事行动的外延更加宽泛了。伊拉克战争的表现最为突出:虽然美国在2003年5月1日便宣布大规模地面战斗结束,但时至今日,驻伊美军始终保持在10万人以上。这是因为,与机械化战争时期相比,战争转型期的军事行动不再是单纯的作战行动。激烈的对抗性战斗的结束,往往并不意味着军事行动的结束,而是预示低强度冲突的开始。在低强度冲突中,军事力量并不能做大幅度地减少,否则,便有可能因为力量不足而丧失先前所取得的成果。而预备役部队征召后担负的任务具有多样性,决定了其服役的时间必然增长。

  信息时代,预备役部队的运用呈现出的新趋向,带来了诸多挑战。预备役部队担负任务的增多与能力的提高必须相互匹配。对此,应给予高度关注,加强研究探索,形成新观念、新思路,用以指导预备役部队建设思想、管理方式、动员程序、使用标准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变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