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中的骗局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09:10 中国国防报

  戴旭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是中国古代两场知名度很高的战役中的战法,被引为战争史上的经典,甚至还被赋予了文化与哲学的意味。前者比喻人如果有必死的决心和信念,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后者形容人到了走投无路的必死境地,反会激起巨大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来。实际上,这两场战役从兵法上讲,是两个绝对错误的部署和决定,但最后却都以辉煌无比的胜利而告终,原因便在于这原本是两个军事上的骗局,其真正的用意并非像后人理解的那样。

  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没有哪一个指挥员会孤注一掷地把战争的结局设定在同归于尽上,更不会有意让自己处在没有退路的危险境地。正因为如此,高明的将军利用常人的这种心理,才编织出“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这样的骗局,诱人上当。以前者论,项羽下令全军破了釜、沉了舟,是向部属表明志在必得、有去无回的决心,同时也是向敌人表明坚决进攻的决心和意图。这就造成了两个意料之中的效果:己方士气十分高昂,敌方则把全部防御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进攻上,从而忽略其他方向可能的奇袭,而后一点正是项羽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其实“破釜沉舟”真正的作用并不在于它的表面效果,而在于它是一种佯攻战略上的虚张声势。秦将章邯不识项羽之计,终于被另一支楚军偷袭了粮仓,大败而归。“背水一战”更是如此。韩信行此计的目的是在诱敌,以没有退路的部署引诱赵军倾巢追击,暗中却设伏兵在赵营旁边,乘机夺寨换旗,然后两面夹击。

  很显然,这两场骗局不仅瞒过了各自的对手和双方当时的将士,也瞒过了后来的一些兵家。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神乎其神地传颂项羽超常的勇敢和韩信反常用兵的智慧。这两个大“魔术师”倘九泉有知,不知该对后人如何感想。这两个计谋的本意实际上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秦将章邯和赵军统帅陈余当时上当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以常人之心度奇人之腹,但后人也跟着历史的败将上当就有点奇怪了。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难看出,这种不计后果的冒险之举只不过是一种动员士气的手段和愚弄对手的诱饵。试想,如果项羽真像后人想像的那样,二杆子拼命一般去和秦军决死,正好犯了兵家大忌:“必死,可杀也。”一味死打硬拼,即使侥幸不中敌方奸计,最后也是杀个两败俱伤。因为你“破釜沉舟”,别人就一定怕死,这种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谁不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也一样。

  韩信若无伏兵在赵军后方,靠那支“置之死地”之军能战斗多久?其“后生”的可能性令人怀疑。可见韩信原也不是把战役的重点放在与赵军在水边决战上。韩信军队之所以“后生”,并不是“置之死地”的必然结果,而是另一支汉军抄了敌人后路,从而使敌方阵营大乱,解了“死地”之军死的危险。后人在向古人学习的时候,不加分析,机械模仿,结果铸成大错者可谓多矣。魏蜀汉中决战,曹操进退两难。后曹操被杨修识破了心思,恼羞成怒,斩了杨修,下令全面出击,要全军“并力向前,退后者斩”,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气概,结果怎样呢,被打得丢盔弃甲。马谡把军队置于孤山之上,也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机械效仿韩信,结果呢,众军先是畏战,后是出降。其求生之心倒是有,但决不是通过战斗。何故?因为他们没有像当年汉军那样看到战胜敌人的希望,也就是“后生”的希望。马谡当时没有设下伏兵啊!马谡聪明一世,竟也没有识破韩信的玄机,所以也没有学到真谛。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骗局设计得十分周密,以至于今天也不易破译。但骗局终归是骗局,只要我们以灵活的而不是机械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去深刻而不是肤浅地进行思考和分析,还是能够找出其内在必然联系的,从而揭开覆盖在事物本质外面那厚厚的现象的外衣,使其现出庐山真面目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