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饱探幽意青城山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06:31 解放军报

  清晨,旭日撒下一缕缕希望的丝线,大自然又完成了一次辉煌的分娩。迎着初冬的朔风,我来到了中国道教名山青城山,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沁人心脾的绿意,氤氲在一片幽深而葱茏的氛围之中,“幽”的感觉从脚底一直往上升。抓一把空气,里面有清新的味、有淡绿的色。难怪千百年来青城山惹得那么多文人骚客不惜泼墨写出那么多“幽”气回肠的诗篇:“我爱阴符三百字,准留清气一山幽”。“一楼和气看山笑,半榻禅心印月圆”。“草亭闲坐看花笑,竹院敲诗带月归”。“胜地拟蓬莱,毓秀钟灵,千里江山堪入画;仙人居阆苍,涂丹饰碧,数重楼客宛凌云”。

  我默吟着这些与“幽”有关的诗句,突然感到最富于表现力的中国文字在此却多少显得有点苍白。

  青城山的青幽,出乎自然,无处不弥漫花馨和草香,洋溢着清灵秀气。仰目远眺,它仿佛是一座超脱尘世之外的仙山,那山上的殿阁楼台,恰似天宇中的琼楼玉宇。三十六峰像一道黛色的

长城将它怀抱、环护;温馨洁白的云彩,像一张硕大的纱巾,为它蔽日、拂尘。人世间的滚滚红尘,山外的喧杂全被青色的城、绿色的海隔绝了,轻尘不飞,纤萝不动。

  青幽中显乎圣洁,是青城山“幽”的最高境界。登临建福宫,油然而生的是虔诚的敬意。大自然的造化,使这块宝山蒙上了一道灵光。这正应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登临此山时写下的:“自为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拟住最高峰。扫除白发黄表在,君看近幽冰雪容。”

  从山的底部向上攀登,每走一程便有一座道观。道观往往处于地势险峻之处,或出或踞,四围翠屏环绕,曲径通幽。观内则香火旺盛,青烟缭绕。略略浏览了一下观中前人的笔墨,又开始赶路。或行或绕,或拾级而上,或小心翼翼而下,青巅一步步与我们拉近。沿溪而上数十米,山道右边有“雨亭”,亭后为鬼城山,俗称月城山,传为战国学者鬼谷子隐居之地,亭匾为近代书法家于右任书。亭联云:“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此联简短贴切,看似平淡,实寓意很深,道出了“青城天下幽”的幽意。或许太投入的缘故,疾步拾级,虽脚重如铅,但胸中惬意顿生。偶然一两只寒鸟飞过青苍的山林,发出几声咕呱和孤鸣,林子以寂然的表情作出回应。

  大家不免沧海一声笑,尽露恣意山水,纵剑江湖之意。来到老君阁,只见此阁依山势用石材修一平台,游人站阶俯察,内外远近景物一目了然。移步换形,北望秦岭诸峰,南望贡嘎雪山环抱,西望岷山千叠,东望岷江如带,一泻千里;近看青城山内外全景,丈人山与三十六峰悉在眼前,使人胸襟开阔,幽思千载。仰望长天下悠然的白云,我对这翠波浩渺的大自然产生了一种敬仰,它使人看到了一幅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相善相恋的谐趣图。

  在这令人陶醉的绿海里,一种灿烂的情思流荡在我的血液里,我忽萌一念:茫茫神州,名山和亭阁多如星斗,倘若青城山只有这一切,没有那颗颗辉耀历代文坛的明星和思想家留下的许多千古名篇,也许它不会有这么大的名声,也不会令多少游客如此倾心。

  饱探青城山的“幽”意,不能不说到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桩文化仲裁故事。唐开元十八年,李隆基这位风流天子,在解决飞越寺僧与常道观道家为争夺“神仙都会”而引发的历时20年的佛、道之争中,作出了“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的裁决。不知是有意还是笔误,他在亲书手诏时,将“清城”去水作“青城”,致使“青城”之名流传至今。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推一敲,一字之别,成为诗坛佳话。而李隆基去“水”作青城,仅仅去了水旁,意境却极为不同。“青”描述了这座名山“幽”的神韵,可称得上神来之笔,千古之笔。

  青城山的“幽”,很难说是山水的精灵装点了“幽”的景观,还是文化的底蕴点睛了“幽”的神韵。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在寺庙建筑的选址上都经过深思熟虑,使山、林、景兼得,结合环境、依山就势,建筑布局自然紧凑,使建筑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对来此游历的人,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对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次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是生命新的索引,新的闪念、新的启示与发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