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沈阳军区某预备役给水团支援地方防氟改水纪事(下)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10:06 解放军报

  焦玉庆 本报特约记者 胡承山 吴溪 本报记者 林飞

  出辽宁朝阳所辖北票市,驱车北行约15公里,远远就会看到公路旁的一座2米高的石碑,上书14个鲜红大字:“甘泉开辟致富路,永远感谢给水兵。”朝阳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延昌告诉记者:“在整个辽西地区,百姓自发为给水团竖碑达80多块。”

  有形的是石碑,无形的是口碑。记者所到之处,乡亲们都争着讲述给水团官兵的吃苦奉献,讲述饮用甘泉后的幸福生活……

  靠科技创新书写打井

神话

  有人说打井是“有眼人干没眼的事儿”。就拿确定井位来说,有时误差1米就打不出水来。在辽西防氟改水过程中,给水团打井的地方全是水难找、地层硬、地方打井队不愿打的“硬骨头”,但只要给水团官兵一到,准能找到水源,打出甘泉。

  他们究竟有什么绝招?团长王永胜一语道破“天机”: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吃苦精神。

  领受任务之初,团党委就成立了由8名科技人员组成的课题组。他们围绕找水和除氟难题开展攻关,总结出5种特殊地层找水方法和7种防氟工艺,还编写了《贫水地区找水技术要领》和《防氟改水技术知识问答100题》等小册子。在防氟改水实践中,全团先后取得“井内漂砾破碎器”、“喷射式压力洗井装置”等33项科研成果,打井成功率由过去的65%提高到98%以上。

  2004年10月,钻井一连在朝阳市木头城子镇柳条沟村执行防氟改水任务。这一带浅层水含氟量严重超标,必须准确判定氟水层并把它堵在井外,才能保证水质的纯洁度。高级工程师高玉才发动钻井连官兵想办法、出主意,终于摸索出“全孔取芯、逐段分析、分层止水”的防氟措施,成功地将氟水堵在了井外。他们运用这一工艺在这个镇成功打井9眼,每眼井的日出水量都在750吨以上。

  喀左县甘招乡有5个村庄7000多人常年饮用高氟水,乡村两级先后请了十几支打井队,留下的却是20多个“干眼”。给水团勘探人员结合地形地貌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定山腰有一条构造含水带。村民们听说后脑袋摇得像拨浪鼓:“山下都没水,山上怎么能有水呢?”

  在村民疑惑的目光中,官兵们在山腰上支起了井架。历经39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7米深处找到了含水量丰富的沙岩层,成井后日出水量达960多吨。

  在历时3年的防氟改水过程中,给水团进行大面积的物探找水、勘察定点,建成了辽西地区比较完备的“野战给水信息系统”数据库,还成功研制出“给水保障辅助决策系统”。

  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防氟改水的地区大多是山区和贫困地区,为把党的亲切关怀和富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给水团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拥政爱民措施:在每个作业分队中成立宣传组、科技咨询组,设立移动广播站,制作了一批宣传条幅。他们还结合打井,开展“进百村、访千家”活动。

  给水团官兵走到哪,就把先进文化传播到哪。2005年春天,钻井四连官兵来到北票市下沟村打井,发现当地一些村民磕头求雨、找巫婆看病。官兵们利用打井间隙开展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宣传活动,购买了反对封建迷信、运用科技致富方面的光盘,组织村民观看。他们还利用宣传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如今,这个村不仅脱了贫,还被当地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

  几年来,给水团还先后为敬老院、聋哑学校、希望小学等义务打井13眼,资助60多名贫困学生,为贫困村学校捐助桌椅、微机。

  用自己的苦换来百姓的甜

  2004年初夏,给水团到朝阳县王营子乡黑虎村打井。这是个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2360多人靠天吃水,含氟量超过规定指标的5倍。官兵钻井没几天,带来的清水就用完了,要想用清洁水,只能到160公里以外去拉。在连队跟班作业的团政委陈道金当即决定:“用群众吃的水做饭。”中午,饭做好了,打开锅一看,白米饭变成了黄米饭,还透着一股腥臭味。陈政委自己先盛了一碗米饭:“再难吃也得吃下去,只有吃饱了多干活,才能快点打出水,让百姓早日吃上白米饭。”经过29个昼夜艰苦奋战,一眼96米深的水井打成了。

  “打井为人民,苦水我先喝。”给水团官兵就是怀着这样的豪迈气概,战斗在防氟改水一线。这几年,他们都是3月出征,10月返营,一年在野外打井时间不少于280天。辽西山区常年干旱少雨,风沙又大,住在帐篷里,往往是床刚铺好就吹了一层黄沙。战士陈兵这样形容打井生活:“吃的是‘沙拉饭’,睡的是‘沙发床’,铺的是‘花床单’,穿的是‘太空服’,当的是‘享福(氟)兵’。”恶劣条件和没有规律的生活,无情地摧残着官兵的身体,胃病、风湿病和关节炎,是打水官兵的

职业病

  内蒙古宝克公司的老总不会忘记,给水团怎样把陷入绝境中的公司挽救了。宝克公司与加拿大一家养殖公司合资在乌拉盖大草原兴建了一个良种育牛厂,生活、物资保障十分困难。当时引进种牛1000头,每头3万元,如果缺水就会渴死,地方没有一家打井队愿意到乌拉盖打井。这位老总来到给水团求援:“如果井打不出来,公司就要破产。解放军得救救我们呀!”

  时间刻不容缓。团参谋长带着3部钻机昼夜行军700多公里,连夜赶到乌拉盖。附近没有水源,做不成泥浆,钻机无法开钻。“赶快从附近水泡子取水!”参谋长一声令下,官兵就用脸盆端,用行军锅抬,用水桶提,27名官兵一个晚上整整抬了10吨水。太阳出来了,钻机启动了。经过5天5夜奋战,一股清澈的井水汩汩流出。紧接着,他们又打了3口深井,保证了人畜用水。宝克公司老总特意在井旁立了一座碑,他对员工和农牧民说,要永远记着亲人解放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