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勇于挑战“不可能”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06:54 解放军报

  篮球场上有个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经典范例:比赛时间仅剩8秒,保加利亚队2分领先对手,而根据循环赛制规则,他们必须赢得5分才能取胜。要用剩下的8秒钟再赢3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保加利亚队请求暂停,许多人对此付之一笑。谁料,暂停结束,只见保加利亚队员快速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并起跳投篮,使双方“打”成了平局。加时赛上,保加利亚队赢得6分,如愿以偿地出了线。

  看似“不可能”之事,为什么又能变成现实?排除其非逻辑的道理,还因为所谓的“不可能”其实仍只是推理或认定,属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习惯性判断。虽然“习惯成自然”,并因此成为人们的某种思维定势,但并不代表客观事物的发展本质。也就是说,在某些主观认为的“不可能”中,仍蕴含着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客观可能性。比如,保加利亚队就是利用最后8秒钟创造了双方的平局,获得加时赛的5分钟,把8秒钟内获胜的“不可能”,变为了5分钟获胜之可能。

  同样经典的案例,中国人也许更熟知“田忌赛马”。田忌与齐威王赛马,齐威王三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第一次输了比赛的田忌在军事家孙膑的指导下,以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两胜一负,赢了齐威王。有句名言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在同样的条件下,田忌认为“不可能”获胜的赛马,孙膑却通过战略调整赢得了比赛,关键在于他具备发现获胜客观可能性的洞察力。

  在充满信息“迷雾”的战场上,这样的“不可能”比比皆是,挑战“不可能”也就常常成为高明的军事家发挥高超指挥艺术,上演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的大舞台。长征途中,红军四渡赤水,穿越敌人的重重围堵,成功北上;

二战初期,德军装甲部队穿过坦克“不可能”穿过的阿登山区,使法国猝不及防;二战后期,盟军出德军之料,在低云强风、大浪汹涌的诺曼底强行登陆,一举获得成功;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选择在“不可能”的时机发起进攻,给了以军一次突然性地打击……

  对于军人来说,敢于向“不可能”挑战,可能是个永恒的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数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不难看出,战争一次一个样,作战方式的“一次性”效应明显,正所谓“胜战不复”。信息技术的飞跃,引发了战争形态的变化,迫使我们不得不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基础上,奋起迎接

信息化的挑战。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其难当不在“不可能”之下。怎么办?使命在肩的当代中国军人别无选择,只有像保加利亚篮球队一样,既敢于挑战对手,更敢于挑战自己,勇于在得来十分不易的“赛时”之内,顽强拼搏并战而胜之。

  当然,“不可能”之所以为“不可能”,毕竟自有其“不可能”之难。所以,要挑战“不可能”,最需要科学的态度,最需要在科学认清“不可能”的基础上,将挑战的目标阶段化、具体化。无论赛球还是赛马,只要发现了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客观可能性,短时间内便可以把“不可能”变为现实。而我军的“两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就更需要我们科学规划设计出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需要一茬茬官兵奋勇接力才能实现。我们提倡冲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决不是提倡好高骛远的空想。如果把挑战目标定得跳起来都够不着,就会散失挑战信心,反而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成就大业,须有大志;但越是宏大的战略目标,越要有切切实实的实现步骤,越要具体到每一个人,让每个官兵肩头都有重担,让每个官兵都自觉地奋发作为。

  挑战“不可能”需有大志,然而大志也决不等于心浮气躁。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不可能发生或成就于某一片刻。能否缩短建设的过程,固然与主观努力密不可分,但人心浮躁,认为“挑战”就要飞跃,则有可能带来种种的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奋起应对挑战,有可能缩短建设的过程,但该走的路还是要走,必要的阶段也不能省。我们能够做的,是在每个阶段留停的时间短一点,路走得快一点,就像把孩子抱在怀里天天跟他讲如何跑步,不如让他先下地练习走路;人吃三碗饭可以饱,但绝不能端起碗就直接吃第三碗饭;没有经过正规的楷体训练,上来就写狂草……那种一谈迎接挑战就恨不得一蹴而就的想法和做法,往往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拔苗助长,也是我们在“两化”建设中必须注意并克服的。

  我军的“两化”建设,应当紧紧抓住历史赐予的机遇期,勇敢向身边的许多“不可能”挑战。今天的众多“不可能”,或许正是我们向信息化军队迈进的创新之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