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从民族纪念走向全球纪念 将历史纪念推向国际化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12:48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舵、谭忠报道 二战之后,日本人在美国争取并建设了两座纪念馆,一座是位于华盛顿(紧挨白宫)特区的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一座是位于洛杉矶的美籍日裔二战集中营纪念馆(专门纪念二战中在美国被关押的日裔美籍人士),这两座纪念馆都是战后日本人要求美国政府给予支持建造的。然而却让旧金山日本侵华浩劫纪念馆负责人熊玮一直“耿耿于怀”,因为到现在全球华人社区还没有一座大型的历史真相纪念馆,至于她的浩劫纪念馆则规模小得可怜。

  所以熊玮也一直希望能得到中国国内的帮助,熊玮甚至想过,如果哪家国内企业愿意为纪念馆捐款,都可以用这家企业或企业家的名字命名,为此她曾十多次到国内“游说”。

  将两股力量拧到一块

  对中国人受害历史的追诉和纪念在全球存在两股力量,国内的和海外华人圈,虽然有一些合作,但仍然存在空间,如何把两股力量拧到一块,对历史纪念国际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抗日战争研究》主编荣维木认为,民间的国际合作固然重要,但政府层面的推动也很必要。比如,翻译成外文的有关抗战的历史书非常少,最典型的就是南京大屠杀,能够让外国人知道,很多功劳还要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身上。而这项工作需要国家来推动。

  2007年,中国将主办国际和平博物馆馆长论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办公室主任李宗远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国际和平博物馆馆长论坛将邀请波兰、德国等世界各地反映二战历史的博物馆馆长一起来探讨博物馆在历史教育以及历史观建立方面的作用。“我们希望以此来建立一个中国抗战史与世界各地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交流展示的平台,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抗战史,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李宗远说。

  据李宗远介绍,抗战馆的对外交流活动是他们整个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合作办展览以及召开国际研讨会两种形式。作为一个抗战史研究宣传方面的对外交流窗口,抗战馆逢重大历史纪念日一般都会举办国际性的研讨会。2004年的“九一八”纪念日,抗战馆举办了“战争遗留问题及中日关系”研讨会,有中、日、韩、美、荷等13国及台湾、香港地区专家参加。在中国抗战史学会的发起下,抗战馆还参与了中日韩三国专家共同编撰东亚近代史的工作中。

  如何深入人心?

  对拉贝的纪念是中国将抗日纪念国际化一个典型的例子。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过去对历史的认识受意识形态影响,比如因为拉贝有纳粹身份妨碍了对他人道主义行为的正面评价,但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在对抗战历史的纪念已经越来越多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视角,对人性和人道的张扬超越了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

  张连红认为,以南京大屠杀为例,在推动纪念国际化的时候要注意到,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中的残忍暴行,但没有引起世界人民的足够重视,只是中国人认识中的创伤,但南京大屠杀不光是南京人的、也不光是中国人的,而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暴行,所以应当全人类共同反省人类进程中犯了什么错误,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暴行。

  “我们展示这段历史的目的不仅针对日本,而且是针对全人类,这样更容易引起世界的共鸣,”张连红认为,如果仅仅停留在政治斗争的层面,或仅仅是客观历史再现这样一个视角,不足以引起其它国民的关注。

  “引起别人的兴趣要从共性角度,人性、人道、人权、文明与野蛮 ,这个是共性,应该多下功夫,”张连红说,一个老大妈在受害的故事是全球性的,而不带有两个民族政治性的对抗色彩。

  张连红认为,海外华人也好、国内学者也好,如果不是从人类共性的角度去从事这项事业,仍然不足以打动世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局面。“张纯如的书,成功之处正在于她是从人类而不仅仅是中国的视角来促人反省。”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010—63073377)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