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军事历史专区 > 正文

刺客在10米多处开枪 蒋经国美国遇刺未解谜团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 11:22 千龙新闻网

  布拉萨大酒店前的枪声

  1970年4月24日中午,蒋经国从纽约的皮耶饭店前往布拉萨大酒店,参加远东美国协会为他举行的午宴。这里的气氛很煞风景,有几十个台独联盟分子,手持要求台湾独立的标语向蒋经国示威。

  2时10分,蒋经国在严密的护送下到来。当他下车走近酒店的正门时,突然从正门两侧闪出两个刺客,其中一个迅速冲过警卫,在蒋经国身后掏出手枪就要射击,此时的蒋经国随着扇形转动门进入门内,正处在有效射程内。就在刺客将勾动扳机的一刹那,美方一名警卫抓住了刺客手腕向上一举,只听“砰”的一声枪响;同时,两名台方警卫挺身相挡,推了蒋经国一把,子弹从蒋经国身边上方飞过,射入墙壁。开枪的刺客挣扎着要冲进去打第二枪,被警卫关在转动门里就擒。另一名刺客也被制服。

  经美国警方审讯,刺客叫黄文雄和郑自才,都是台湾青年,系台独联盟的狂热分子。

  布拉萨大酒店门前一声枪响,令美国朝野震惊。当夜零时30分,消息传到台北,84岁的蒋介石闻讯惊喜交集。蒋经国遇刺无恙,却留下种种谜团。这次从4月20日至24日的访问,是蒋经国第五次访美,是在当上了“行政院副院长”后的第一次访美。美国在接待礼仪上有过度不寻常的表现,以接待国家元首礼仪,包括动用三军仪仗,十九响礼炮,接待了一位“副首相”。蒋经国此次访美目的之一,是急于想知道美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举行的华沙双边会谈,打算做何种让步。但是尼克松,基辛格和蒋经国会晤,除了惯常的外交辞令,没有透露一点信息。对蒋经国的其它要求,如更新军事装备等,也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承诺。给予那么高规格的接待,但却不给任何实惠,这对于台湾来说,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未来关系的谜团。”但令人费解的却是安全的“漏洞”。蒋经国此次访美安全措施,那是非常严密的。在公众场合都是内,中,外三围警卫。以蒋经国为中心的10米半径内为内围,除美国的礼宾人员外,全是台方贴身警卫;10米到20米内为中围,由美方便衣和穿警服警卫混合编组负责;20米到50米外,由美方警局武装人员负责。就是这样的三层警卫,竟使二个刺客混进外围,突进中围,接近内围,在距蒋经国10米多的地方开枪射击。这确实叫台湾警方对赫赫有名的美国警方迷惑不解,不能不说是一个“安全谜团。”

  另外还有一个“马康卫谜团”。马康卫当时是美国驻台湾大使,他对蒋经国访美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卖劲。在蒋经国访美动身前,他先行返美去做“妥善安排”,结果却是蒋经国险些殒命。如果与马康卫的过去联系起来,那就更令人深思。马康卫在担任美国驻南朝鲜大使任内,发生了军事政变,90岁高龄的总统李承晚被赶下台,在马康卫“道义”的“保护下脱险”,被秘密送往美国夏威夷,老死在那里。以后马康卫继任驻越南大使,又发生了军事政变,总统吴庭艳在马康卫“道义”的“通知”下,乘座车逃亡,在离开总统府的半途被叛军乱枪射杀。总之,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马康卫到哪里哪里就有灾星出现。马康卫为蒋经国访美的“妥善安排“与遇刺有没有什么联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马康卫谜团”。

  以上种种谜团,随着时光的流逝,有的已经解开。“未来关系的谜团”,以尼克松1972年2月的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说明,尼克松此次邀请台湾政权核心人物之一的蒋经国访美,是向台湾“道别的一种方式”。“安全谜团”也已理出了头绪,擒凶的美方警卫与行刺阴谋无关,那名及时抓住刺客手腕而使蒋经国无恙的美方警卫,确是尽职尽责,为此蒋经国将自己当时所戴贵重手表相赠,以谢救命之恩。当然台方有功警卫也更亏待不了,在关键时刻挺身救驾的钟湖滨,温哈熊由于一挡一推,表现了特有的“忠诚”,分别被拔攫为中视公司总经理和联勤总司令。至于两个刺客的行刺目的,则是为制造台湾独立服务,行刺是台独政治运动的一项行动。关于“马康卫谜团”至今乃是不解之谜,也许谜底在美联邦调查局的绝密档案里。

  当天蒋经国遇刺无恙,照样按原计划进入布拉萨大酒店赴宴。宴会未终,美国捷足记者追踪而至,请他发表“遇刺感想”。美国记者之如此突发新闻采访,令贵宾大为折服。蒋经国说:“这些怀有异见的人,他们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向我陈述,我一定接见。至于这两个被逮捕的无知青年,我希望美国把他们释放。”美国果然成就蒋经国的仁爱之心,释放了刺客,理由是未伤及刺客所要刺之人。

  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罗杰斯在闻讯后,都当面向他们请来的贵宾表达了“美国式的歉意”。不过还说因为美国是一个“完全民主开放的国家”,诸如此类事情的发生,绝非特例,譬如肯尼迪总统也一样遇刺啊,而且被刺殒命哩。因此希望勿因“意外事件”而介意,更希望不影响双方长久深厚的感情。蒋经国则答:“昨天事情发生之当时,我并未受惊,事后我第一个关心的事则为有没有人因我的来访,而被这一‘意外事件’受到误伤,在知道没有人受到误伤之后,我就如释重负了。一天之后,如不是总统先生和国务卿先生提起,我几乎都已忘了这一‘意外事件’了。”(来源:《海纳百川·藏书博览》)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专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