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写信了吗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6:33 解放军报 | |
古人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今已进入网络时代,从座机到手机,从电子邮件到短信息,传统的白纸黑字的书信似乎已渐渐失去了昨日的光彩。当兵写家书的价值还有没有?理工大学学员旅为此展开了一场讨论,并开展了“每周写家信,争当好学员”活动。——编者 阳刚美代替思念情 温暖依旧(新学员黄顺):我现在天天盼着收到家信,虽然打电话也可以传递祝福与问候,但我认为家信依然是无可代替的。“见字如见人。”我每每收到家人的来信时,看着那亲切的字眼,仿佛能够穿透纸张看到家人对我娓娓诉说的想念,几天之后,当我再次捧起,内心又会涌起一阵温暖。 情有独钟(新学员张力):训练强度大,生活节奏快,一时间难以完全适应,有时非常想家,如果收到一封家信就非常开心。相比之下,电话似乎难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觉,类似“爸妈,我想你们”之类的话很难直接说出口。而书信却可以让我仔细地把心情整理好,把自己遇到的挫折与收获等一一描述出来。 笔者点评:儿行千里母担忧。刚入军校的学员初离家乡,思乡心切,对书信情有独钟,但容易将军中“苦水”向家人倾诉,令家长担忧。切记,从我们走进军校的那一刻,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一定要将军中阳刚之美展示出去,让“泪水”留下,把微笑寄走,毕竟我们已经长大。 培养情操砺志奋进 兴奋的感觉渐远(大四学员郭志涛):大一时也曾为一封家信激动好长时间,有时还要与寝室的人共享,但现在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好几个月想不起给家人写信是常有的事。遇有急事便打个电话、发个电邮,三言两语便可解决。写信似乎成了一种奢侈。 伴我直面挫折(大四学员姚善涛):刚入校时曾产生过退缩的念头,后来父亲给我寄来一封信,他用自己乐观的态度给我讲述了他曾经艰苦的奋斗历程,每个朴实的字眼里铭刻着父亲对我深厚的感情和谆谆教诲,看过后让我兴奋不已。我把这封信一直保存着,伴随我直面挫折,战胜自我。 笔者点评:信息时代催生“快节奏”生活方式,静下心来舞文弄墨似乎成了“写手”的专利。“键对键”的沟通在传统书信面前总是缺少几分真实和浓情。在情感交流中体味真情,在书信往来中培养情操,砺志奋进,网络挡不住军校学子守望着这份家园。 亲情永系国与家 信如老酒历久弥香(学员家长甲):我经常告诉孩子,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不要给家里写信,有事打个电话就行了,省事。但是每每收到孩子的来信全家人仍然激动不已,一连看上几遍都嫌不够。看着孩子的信,似乎就看出了他成长进步的过程,真是越看越有滋味。此后好几天都为此高兴。这信真如一坛老酒,历久弥香,而电话与之相比就似乎逊色多了。 看着亲读着真(学员家长乙):孩子经常发电子邮件、打电话、写信与我们联系,似乎缺少什么东西。可每次读着孩子的来信都有种“见字如面”的感觉,字里行间流露一种真情实感,看着亲,读着真,彼此的沟通更加融洽。 笔者点评:书信的魅力在于她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维系着亲情,更系着大家和小家。对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谓望眼欲穿。长年在外的儿女,还有什么比书信更能通报佳音,表达思念,传递问候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