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拜访苏宁父母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6:33 解放军报 | |
日前,当笔者采访苏宁妈妈冯静轩时,了解到著名作家刘白羽与他们的一段友情。 1991年7月,刘白羽回东北进行战地重游。他的这次东北之行主要是因为他在回忆录中写到了东北解放战争,很想回到旧地实地察看一番,借以给笔下倾注新的灵感和冲动。在1948年,刘白羽饱蘸深情地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名篇——《光明照耀着沈阳》。当时新华总社发给平津前线新华社的一份电报里就曾这样写道:“通讯应分两类,一类力求其快,如战报 刘白羽这次重访东北战地的第一站是哈尔滨。在去哈尔滨途中,刘白羽就向全程陪同他此次东北之行的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原副主任——军旅作家胡世宗打听苏宁的一些情况,并说:“苏宁非常了不起!你帮我联系联系,我要看望他父母。” 冯静轩老人告诉笔者:“我和苏醒听说人家大老远的从北京过来,就想应先到宾馆去看望他们夫妇。因此我们就给刘白羽夫妇打电话联系。”电话中,刘白羽对我们说:“你们不要来,还是我去看望你们吧,看望你们是我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我用车也比较方便。”于是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这次采访中,我们还给胡世宗去了电话,他为我们补充了一些细节:刘白羽此前由于在北京摔了很重的一跤,走路都有些吃力,他出行前一直拄着拐杖。而苏宁父母当时住在阿什河街的老楼,在四楼且没有电梯,刘白羽要爬楼梯上去是很困难的。当胡世宗把他的忧虑告诉刘白羽时,刘白羽毫不犹豫地说:“尽管我身体不好,但看望英雄的父母,应该破一次例,莫说四楼,就是十楼、二十楼,我也要爬上去!” 果然,登楼梯的每一个台阶,刘白羽都得靠两个人搀扶着,每上到一层楼的拐弯处,他都要停下来歇息一会。上到四楼整整花了几十分钟。他们夫妇的到来让苏醒、冯静轩及家人十分感动。 刘白羽与苏醒这两位革命老人尽管是首次相见,但共同的革命经历让他们感到格外亲切。他们谈南泥湾生产,谈整个东北的解放,谈延安窑洞的灯光,尤其是当谈到在延安大席棚子里共同聆听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那场报告时,两位老人激动得拉起手来。 时间过得飞快,原定30分钟的探望转眼接近两个小时了,大家还是谈兴正浓。随后,在苏醒夫妇的陪同下,刘白羽不顾身体的疲劳,又兴致勃勃地来到苏宁生前所在团,细心地参观起苏宁英雄事迹展览。对于苏宁的遗物,刘白羽看得非常细,他在苏宁的血衣前伫立良久。特别是看到那根苏宁系了好多年、并在内侧亲手绘制了多种高科技兵器的腰带时,刘白羽更是把头低得很深,仔细端详。观毕,刘白羽深情地留下了这样的题词:“一颗永恒的星,一团不熄的火。苏宁将火种播入亿万人心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希望每一青年学习苏宁,向前奋进!”并郑重地盖上了自己的印章。 在返回的路上,刘白羽神情凝重,他两手拄着拐杖,目光从车窗望出去,对胡世宗说:“我们的文学,应该塑造一个新人形象,这个形象,就是苏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