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形势 谋划新发展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 06:40 解放军报 | |
在即将过去的2005年,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中国经济从前几年的加速增长阶段转向稳定增长阶段,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为“十五”计划画上圆满句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25日召开会议决定,近期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今年的工作,谋划2006年经济工作。 国民经济平稳协调发展,中国巨轮破浪前行 今年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坚持“双稳健”基调,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严格控制投资增速,努力调整国际收支状况。这一整套“组合拳”扭转了经济从偏热状态向过热状态加速的势头,使国民经济在高位平台上继续稳定增长。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于2003年一举跃升至9%平台后,始终沿着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稳健前行。今年前三季度为9.4%,预计全年可望达到9%或略高。在经济总量矛盾缓解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得到改善。物价上涨的压力明显减弱;轻重工业增长更加协调,煤电油运“瓶颈”压力有所缓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速趋于稳定、结构更加合理,而消费和外贸的增速明显加快。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今年,国家加大了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一方面来自宏观调控的政策作用,另一方面在农村税费、国企、金融、科教文卫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也对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克服困难,推动中国巨轮破浪前行。 保持清醒头脑,妥善解决深层次矛盾 200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好成绩、好局面来之不易。但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我们应当更加深刻地看到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充分估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拿投资来说,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仍很大,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24%且呈逐月加快态势,施工项目及到位资金增幅均维持在同样高位;而一些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的行业被抑制后,另一些具有此类问题的行业又冒了出来。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部门和行业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对外贸易顺差连创新高的同时显露隐忧。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比上年提前两个月突破万亿美元。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进出口顺差900亿美元左右。贸易高度增长,给经济带来了充沛动力,也带动了外汇储备的超常规增长,加大了 人民币升值压力,极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国际收支不平衡成为宏观调控中的突出问题。国际油价和其他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值得关注。今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飙升,我国成品油价格不断跟涨,各地在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纷纷上调了水电等价格,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 居安思危,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加强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期间的一大亮点,而2006年作为开局之年,必须要有良好的开端。2006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种种信息表明,认真解决一些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问题,将成为2006年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从当前来看,虽然农业生产形势不错,但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农资价格涨势仍存压力,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居民中低收入户生活仍比较困难,而医疗、教育、住房等大项支出又在增加,水、煤、电等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生活费用明显增加,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看病贵,上学难、学费贵等,更是不少群众面临的难题。由于这些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从体制上和制度上加以认真解决,在投入上、经济布局上要予以充分考虑。 对2006年工作安排,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指出,尤其要认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抓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贫开发、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