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中国兵权不可假与外人 晚清政府与阿思本舰队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 12:39 世界知识
中国兵权不可假与外人晚清政府与阿思本舰队

赫德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中国兵权不可假与外人晚清政府与阿思本舰队

阿思本舰队


曾国藩


李鸿章

  “船坚炮利”,是近代国人对西方列强的最初印象。但清政府建造近代海军的过程却一波三折,极不顺利。

  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

  最早提出建立近代海军构想的当属林则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直接与英国侵略军
交战的他深刻感受到近代海军与铁甲舰的威力,遂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当时朝野却仍昧于世界大势,还认为中国是位于世界中心的“天朝上国”,外国仍是远逊于中国的“蛮夷之邦”,“师夷造船”有失“天朝”体制,所以林则徐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想法和实践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道光帝甚至在林则徐建议造船的奏折上朱批道:“一片胡言。”

  林则徐的方案被否定之后,有名无实、落后腐败、早就不堪一击的绿营水师仍是当时中国惟一的水军。虽然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湘军在江南多次与太平军进行水战,不得不建设水师但仍是旧式水军。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侵略军从海上进攻,最后直人都城,使朝野深受震动,一些人这才开始认识到近代海军的厉害。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出现“中外和好”之局,太平天国成为清政府的“心腹之患”,从19世纪60年代初清廷开始考虑仿造或向西方购买军舰以镇压太平天国。这时,距林则徐提出的建立近代海军的建议已整整20年矣!而就在这20年间,西方的海军发生了飞跃性发展,蒸汽舰已逐步取代帆舰成为海军的主要舰只。

    奕䜣:买船围剿太平军

  清政府准备建立近代舰船的消息传出后,英国反应最为迅速,其驻华外交官和其他人员等立刻到总理衙门劝说建造轮船不如买英国轮船。1861年4月,刚刚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恭亲王奕䜣建议说只要花几十万两银子就可从外国买一支舰队,并可请外国军官进行训练。奕䜣为赫德建议所动,认为曾国藩等提出的造船,缓不济急,于是饬令赫德经办买船事宜。赫德制定了详细计划,实际要花银130万两。对财政长期困难的清政府来说,一百多万两银子确非小数,所以奕䜣一时难以决定,故未上奏。

    8月下旬,曾国藩上《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承认“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这年冬天,浙江数城接连被太平军攻克,清廷惊慌不已,加速了买船进程。1862年1月下旬奕䜣上奏,称现在“浙江宁波、杭州两府,相继失守,贼势益张,难保不更思窜出宁波,为纵横海上之计”。因此“请饬下江苏巡抚,迅速筹款雇觅外国火轮船只,选派将弁,驶出外洋,堵截宁波口外,以防贼匪窜逸。并令广东、福建各督抚,一体购觅轮船,会同堵截”。第二天,朝廷就批准了此奏。

  从1862年2月起,清政府与赫德开始了具体商谈买船的各项事宜。经过一番交涉和讨价还价后,最后确定购买英国制造的中号轮船三艘、小号轮船四艘,共需银价65万两,并经赫德推荐由正在英国休假的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具体经办买船事宜。

    曾国藩:人员选配要以江楚兵勇为主

  确定了所买船只的大小数量价格后,紧接着就要确定水手、水勇的选配。这个问题事关新舰队的控制权,有关各方都不相让,矛盾骤然尖锐。由于买船的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军,所以总理衙门起初自然奏明由正与太平军激战的曾国藩“酌配兵丁,学习驾驶,以备防江之用”。但赫德认为曾国藩不会由他摆布,故反对此议,提出“添配内地水勇人等,应由广东、福建、山东沿海等处,选募生长海滨、习惯出洋、不畏风涛之人,分配驾驶,可期得力”。他的建议自然得到这些地方的地方官支持,但却遭到曾国藩的强烈反对,曾国藩认为仍应维持总理衙门原议“配用江楚兵勇,始而试令司舵司火,继而试以造船、造炮,一一学习,庶几见惯而不惊,积及而渐熟”。

    曾国藩位高权重,对他的话,赫德也不能不让三分,于是提出船上炮手可用湖南人,最后,总理衙门决定由曾国藩“悉心筹商,妥为配派,不必拘定何省之人,但以熟悉洋面,能守法度,日久易于驾驶为要义”。这一饬令可谓圆滑,既决定由曾国藩办理、照顾了他的利益面子,又要求他“不必拘定何省之人”,关照了他人的利益,最后,曾国藩决定海船酌留三四名“洋弁”,其余即配楚勇,以后再参以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处兵勇。曾国藩的想法是:“始以洋人教华人,继以华人教华人,既不患教导之不敷,又不患心志之不齐,且与长江各项水师出自一家,仍可联为—气,不过于长龙、舢板数十营中,新添轮船一营而已。”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过于乐观了。

    李鸿章:舰队指挥权要归中国

  1863年1月中旬,李泰国在英筹建舰队。他推翻了65万两原议,提出再加20万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中方同意再加15万两共80万两。同时,李泰国聘请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总司令,因此史称“阿思本舰队”或“李泰国—阿思本舰队”。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身在伦敦的李泰国未经清政府同意就擅自代表清政府同阿思本签订了一个有十三款的合同。

  这些条款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国政府实际不能管理、指挥阿思本舰队,不仅如此,今后中国购买军舰、新式海军都归阿思本管理指挥!而阿思本只接受中国皇帝的谕令,实际是只受李泰国指挥,因为中国皇帝谕令只有通过李泰国转达才有效,否则就不遵行!

    1863年5月,李泰国回到中国,来往于上海、北京之间。在上海,他要求李鸿章由海关提银12万两支付船炮欠款和官兵川资,并告诉李鸿章船到之后每月开销将不止赫德说过的三万两。他要银12万两为李鸿章严辞拒绝,李泰国于是大怒说要向恭亲王索要这笔钱款。李鸿章也不示弱,回答说无论怎样也无钱,你能把我怎样?并且颇有些自吹自擂地说自己现有重兵十万,攻克长江上游从未有过外国人援助。若你现在如此要挟,可能会激怒军情,你我不免一战。李泰国当即拂袖而去,而李鸿章也怒不相送。李鸿章感到事情严重,如果舰队到达后仅日常维持费用海关就难以保证,便急忙将详情函告总理衙门,要总理衙门早作准备。几天后,李鸿章再次致函总理衙门。首先,他对李泰国任意加价极其不满,认为“国家度支有节,岂同买菜求添”,恐怕今后李泰国还会不断加价,“将来漫无限制,何以应其所求?”第二,他认为船员应以中国人为主,并且只要是中国人即可,不必分这省那省,而李泰国却提出要以英国人为主,四年内不可更换。他提醒总理衙门,此点与赫德原议不符,应坚持原议。第三,他还对李泰国与赫德两人人品作了一番比较,认为“赫德人尚平正”,“周旋中外之间,随事尽力,众誉交推”。而李泰国“既狡焉得逞,眼界遂大,气势颇张,其视赫德若辈蔑如也”。他建议总理衙门“仍用原议赫德会同办理轮船一切事宜,即不能专倚赫德而置李泰国于局外。要在处处隐寓抑扬,以重赫德之势而轻李泰国之权”。看来,他不仅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以夷制夷”,在处理个人关系时竟也“以夷制夷”。从此处他对赫德的褒扬有加,可以看到今后赫德在中国政坛将起重要作用。最后,他强调“船中自总理大员以及弁兵柁手炮手人等,须层层节制,倘有违反罪过,不遵调遣,应照中国法律惩治。显然,李鸿章最关心的是中国政府对此舰队的主权。

  在上海与李鸿章争执一番后,李泰国来又到北京,与奕䜣等总理衙门官员反复争论。李泰国一定要清政府认可他擅自与阿思本签订的合同,而总理衙门则坚持认为:“所立十三条,事事欲由阿思本专主,不肯听命于中国,尤为不谙体制,难以照办。”经过一个多月的争辩,李泰国自知理亏,不得不与总理衙门重新议定《轮船章程》五条。其主要内容是: “由中国选派武职大员,作为该师船之汉总统。阿思本作为帮同总统,以四年为定。用兵地方听督抚节制调遣。阿思本由总理衙门发给札谕,俾有管带之权。此项兵船,随时挑选中国人上船学习。”经费每月供给,统归李泰国经理。

  重新议定的《轮船章程》之实质是指挥权在中国,对其能否实现,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均持怀疑态度。曾国藩此时早无起初的乐观,认为“悉由中国主持,窃恐万办不到,其势使之然也”。“节制之说,亦恐徒托虚名”。甚至提出为挫李泰国之骄气,“以中国之大,区区一百七万之船价,每年九十二万之用款,视之直轻如秋毫,了不介意。或竟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亦足使李泰国失其所恃,而折其骄气也”。如此建议虽说荒谬,却说明他压根认为李泰国不会将舰队交给清政府。

  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函中也表示了自己的疑虑。他认为指挥权归中国、中国派人上船学习有“三难”:一是外国水兵有几百人之多,“彼众我寡,一传众咻”,所以中国官员根本无法指挥。二是“李泰国久在中国,深知虚实”,所以他总是趾高气扬,即便他不从中使坏,阿思本之流也未必听中国调度,若他“再把持唆弄,颠倒是非,更难保统兵大员之不受挟制”。三是洋人“未必肯实心教练,果愿华人之擅长。且其轮船机器、炮火精微,亦非顽夫健卒所能尽得其奥妙。”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鸿章近与若辈交涉军务,悉心体会,微有阅历,又深知李泰国心术险诈,目前不愿中国人专权,即将来不愿中国人接收。愚虑所及,不敢不为殿下切实陈之。”

  事情果然不出曾、李所料,阿思本于当年9月率舰队驶抵上海,并于9月20日到达北京。到京后便与李泰国一起到总理衙门,坚决要求推翻《轮船章程》五条,双方激烈争辩长达20多天。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也参与进来,公开表态支持阿思本,而总理衙门则以布鲁斯自己曾多次说过“中国兵权不可假与外人”反驳,布鲁斯哑口无言,便请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出面调解。蒲安臣多次与双方商谈,但意见仍无法统一。最后只能将此弁员遣散,舰队驶回英国变卖。又经过一番讨价,决定价款归还中国,但中国要支付阿思本和其他兵弁一笔不小的遣返费。总之,这一买一卖,清政府损失了数十万两银子。

  这,就是清政府初次试办近代海军的命运。(雷 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