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拉宾遇刺十年:和平理想仍难迈现实的坎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12:27 新京报

  在耶路撒冷赫茨尔山的国家公墓里有一座普通的木质墓碑。如果不留心,走过的人很难看到上面写着“伊扎克·拉宾,1922—1995”这样几个简单的文字。10年来,被刺杀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就安息在这里。2005年11月12日,当20万以色列人隆重集会纪念拉宾遇刺十周年的时候,这座墓碑周围再度响起了拉宾去世前带领人民共同演唱的《和平之歌》———“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不要小声祈求神灵”。

  如果没有1995年11月4日夜里射向拉宾背后的那三枪,或许伊扎克·拉宾就不是今天的伊扎克·拉宾。他主张以土地换和平,并且主持签署《奥斯陆协定》的做法早为利库德集团中的右翼势力所痛恨。或许等待他的是更加激烈的政治斗争,而他离任后只能作为以色列政治家中主张和平路线的代表人物在中东逐渐淡出。刺杀拉宾的那三枪,完成了拉宾作为政治家从出色到伟大的全部过程。

  这是中东精神的最大悲剧。其可悲之处在于,在十年前乃至今天的中东,即便如拉宾,也只能以死亡来证明生存的价值。当这个向死而生的灵魂在10年以后又被人们所怀念的时候,中东和平进程仍然没有从他当年与宿敌阿拉法特所签署的《奥斯陆协定》框架下再往前走一步。直到今年另一位曾是以色列军人的总理沙龙开始分阶段撤出加沙的犹太人定居点,中东和平进程才重新回到十年前的起点。拉宾的一生是矛盾的。

  他也曾在1948年作为以色列军队的一名旅长从特拉维夫打到耶路撒冷,但也是他不顾国内右翼舆论的威胁,与阿拉法特签署了《奥斯陆协议》。或许我们可以说,正是经历过战争的拉宾,才愈发理解和平的珍贵。这不光是一种简单的政治需要,也是一种在普世价值面前的精神矛盾。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阿拉法特的身上,几乎每一个巴以政治家都不得不面对国家理想和中东现实之间出现的巨大差异。

  这种矛盾和差异的背后,其实是人民对于和平的简单需求。从公众层面上说,经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兵戎相见之后,有许多人已经厌倦了打打杀杀,希望能够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但是从宗教和政治层面上说,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政治和宗教的合法性问题无法得到彻底保障,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民族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问题在于,巴以双方今天谁也不愿意在理想层面为现实做出更大的让步。尽管拉宾乃至其惺惺相惜的宿敌阿拉法特生前所期待的精神革命在大众层面上已经萌芽,但是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就是以色列国家政治和中东部分极端主义势力的暴力行为。其实真正明智的政治家如拉宾、穆沙拉夫等人早已看出,巴以问题终将以一个共生的方式解决。但是目前中东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其受到的外来势力影响,无法掩饰其中的精神矛盾。两种宗教在思想领域的冲突,经过半个世纪之后仍然没有从制度上、安全上和文化上调和。

  拉宾去世后9年,阿拉法特也去世了。熟悉的名字在逐一消失,但是空袭、爆炸等熟悉的场景没有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小说《三国演义》开篇词里有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恐怕这是今天唯一能够概括拉宾和他的战友对手们一生的语词,但也一定是将来会被历史所颠覆的语词。

  周庆安(北京学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