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聚焦“环境友好型社会”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06:15 解放军报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首次把它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这一新型社会形态一经提出,顿时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突破发展“瓶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经济建设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污染物排放量已大大超过了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且破坏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以至原有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产生。发达国家在一两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期产生、分期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的短暂发展中集中“爆发”了出来。

  据统计,我国在全世界144个国家的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排序中都比较靠后,其中土地、耕地、森林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排在第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也排在第55位以后。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沙化土地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且仍在继续增长。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而未来15年,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这些都需要以资源、

能源的巨大消耗为支撑。若环保问题解决不好,将会极大地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并使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因此,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瓶颈”,根治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正是基于这些现实,我国政府作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战略选择。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要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际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实现环境与社会综合发展的新理念

  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新概念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国际社会经过最近3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才普遍认识到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实质,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于国际社会环境发展的诸多经验教训,我国始终处于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探索中。第一阶段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其间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将城市基础环保设施、生态保护与治理作为国债支持的重点,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强化了环境保护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第二阶段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探索,努力寻求环境与经济的内在统一。第三阶段是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从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到的是,我国在环保建设前期阶段的探索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95年至今,我国陆续开展了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一系列的“绿色创建”活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9个生态省、528个生态示范区、7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0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或城区、17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2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488所国家级“绿色学校”和2300个省市级“绿色社区”。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是从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对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在于不断更新理念,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转变发展和消费模式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解决好思想观念、决策体系、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方式、环境应用科技、文化氛围等六大问题。

  ——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努力弘扬我国

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

  ——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全面的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努力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要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要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要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共同奉行的价值观。

  新闻链接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的”(Environmentallysound)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friendly)理念。随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又提出实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等。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对“环境友好”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世界各国开始以全方位的视角认识环境友好的理念,涉及的范围涵盖了生产、消费、技术、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来源:解放军报第10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