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轰炸机撞了帝国大厦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 09:28 环球时报 | |
2001年全球轰动的新闻,莫过于美国的“9·11”事件,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在“9·11”事件56年前的1945年,当时纽约的最高建筑帝国大厦,也曾遭一架轰炸机撞击。不过那次事件不是恐怖袭击,而是美国自己的飞行员炫耀技术的结果。 周末清晨的惨剧1945年7月28日,星期六。这天天气很糟,纽约上空浓雾弥漫。早上9时49分,帝国大厦突然爆出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原来,一架米歇尔式B—25D双引擎轰炸 帝国大厦建成于1931年。由于过分“超前”,承租者寥寥无几,在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厦41层以上都空无一人。二战爆发后,不少公有机构开始纷纷租用大厦房屋办公,到1945年,大厦承租率已达到85%。教会组织“全美天主教福利会”所属的“战时救济服务处”当时就租用了帝国大厦79层西边的多间房屋。该组织的任务是募集食品、医药、衣物、书籍等,提供给欧洲的难民或战俘。在战时,这样的机构最为繁忙。所以在空难发生的当天,虽然是周末,仍有17名工作人员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飞机是从北面撞过来的,所以北窗边的3个人什么都没来得及想就当场罹难。迅速蹿起的大火立刻又吞噬了7个人的生命。剩下的7个人,有的被震晕,有的被烧伤,有的被呛得喘不过气,但他们还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跌跌撞撞地逃进了对面的办公室,紧紧地关上门,打开临街的窗户,探身出去大声呼救。但是烈焰裹挟着浓烟,将这间屋子团团围住。19岁的年轻姑娘特丽莎彻底绝望了,她把手表和手链全部摘下来,扔出窗外,希望在自己遇难后,亲人能通过这两样东西找到她。就在此时,奇迹却意想不到地出现了。有人看到他们呼救,找来了消防队,砸开房门,用高压水龙喷退烈火,救出了他们。不幸的是,其中1人还是在3天后不治身亡。飞机油箱涌出的汽油,一路带着大火狂奔,电梯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当时人们对发生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还没有概念,消防员在发现其中一个电梯女工被火烧伤后,竟让另一名电梯女工用电梯送她下楼。结果没下两层,电梯缆绳就被烧断,电梯从200多米高空急速下坠,直落到地下室。幸亏当时电梯巷道内空气已经压缩,电梯上的减震弹簧尚未完全失效,两名女工算是保住了性命,但也双双受重伤。 幸运的是,大厦的78层未能租出去,所以当时没有人。撞击事件后迸出的 火星和碎片,全部落在大厦的天井内,加上事发当天正是周末,时间尚早,人们还未出门购物,街上行人无一伤亡。而且因为天气不好,观景台也一反平时人如潮涌的景象,观者不多。综合所有这些因素,这次空难的损失应该说已经降到了最低。据美国人自己说,这场灾难幸亏发生在二战即将结束之时,老百姓和救援人员都有充分经验,没有惊慌失措,没有发生人为的附带损失。尤为重要的是,事发之时,飞机油箱存油快要耗尽,引起的燃烧尚能控制,帝国大厦因此免遭56年后世贸中心坍塌的厄运。肇事者是“金童”飞行员 闯下大祸的飞行员名叫威廉·富兰克林·史密斯。此人于1918年生于亚拉巴马州,时年27岁。史密斯天生英俊、聪明、勇敢,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曾被选入全美曲棍球队,是那个年代的“金童”式人物。 二战期间,史密斯驻防英国,在1944年2月至1945年5月间,他曾执行任务34次,驾驶过多架战机,即使在低空飞行中被高射炮和机枪打得千疮百孔,也从未损失过一架战机,所以史密斯对自己的飞行技术和神勇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1945年7月26日,已经升为中校的史密斯在完成一次运输任务后,驾驶飞机在马萨诸塞州贝德福德空军基地降落。他的妻子在那里等他。夫妻短暂相聚后,7月28日,史密斯重登战机,准备回位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空军基地去。 当天雾很大。当时的轰炸机设备远不如现在先进,飞行员在恶劣天气中飞行,主要凭自己的目测和经验。我们已经知道史密斯是非常自信的,而且当时在飞行员中,冒险飞行是一种时尚。史密斯坚信自己可以“目视飞行”到纽瓦克。贝德福德空军基地的塔台指挥可没有史密斯那种信心,他不同意史密斯冒这个险,只允许他在纽约的拉瓜迪亚机场降落。史密斯虽然年轻气盛,但他也算是老兵了,知道这个时候硬顶是没有用的,于是同意了塔台的命令。史密斯的“如意算盘”是,先从贝德福德空军基地飞出去再说,到时候和拉瓜迪亚的塔台商量,说服他们同意他继续向前飞到纽瓦克。 9时40分,史密斯已经到达拉瓜迪亚机场上空。按照他的预先设想,他向塔台提出要直飞纽瓦克。塔台测出纽瓦克当地的云层高度只有200米左右,要求史密斯在空中待命。塔台当即 与纽约航线管理中心联系。因为是军机,该中心也做不了主,立刻向陆军航空服务中心请示(当时美国航空兵尚未成为独立军种)。请示的结果到底如何,后来成了一个谜。因为塔台说他们得到的回应是由飞行员自定,而陆军航空中心说他们从来不曾同意史密斯去纽瓦克。 然而史密斯以为他可以自己做决定了。在他向纽瓦克飞去的时候,塔台指挥给了他一句临别赠言:“当心!我这儿可是连帝国大厦的楼顶都看不到!” 见证人和勇敢者 第一个看见史密斯飞机的,是拖船工马祖可。当天早晨,他正在河面上干活,忽然听到飞机的轰鸣,但是他一时看不到。后来,借着灯塔闪过的光束,他才发现这架战机离地不过150米左右,起落架已经放下,正朝纽约市区鳞次栉比的高楼间冲过去。在不远处的一家旅馆里,一个正在刮胡子的房客也看见了这架飞机,当时吓得倒抽一口冷气。 最巧的是一位加班的职员,正在对着录音机录音,没想到他把飞机掠过屋顶的声音录了进去,而且达到了喧宾夺主的效果。 最具洞察力的是一位正在值勤的警察。他说,这架飞机再不飞高点,可就要撞到楼上去了! 最倒霉的当数与史密斯同在一架飞机上的美国军人———一名副驾驶、一名机长和另一名顺便搭机回营的士兵。他们和史密斯一起全部遇难。 帝国大厦内“战时救济服务处”的两名负责人当属最幸运者。那天早晨,他们一个还未到岗,一个则去理发了,逃过一劫。 还有一位离奇的幸运者。飞机的螺旋桨是飞出去砸到帝国大厦对面的。砸进去的地方正是雕塑家赫宁的工作室屋顶。可是那天这位著名的雕塑家来了闲情,一大早就去打 高尔夫了,算得上大难不死。在这场空难中,最勇敢的人当属海军 医院的二等见习兵莫朗。莫朗在那个周末轮到了48小时的休假时间,他便前往一直心仪的帝国大厦。他正在楼下盘算是不是要上去看看风景,就听到了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训练有素的莫朗立刻飞奔到一家小店,买齐了棉花、纱布、酒精、吗啡针剂等救护用品,在汹涌的人潮中逆向而行,见伤即救。就是他发现了两名电梯女工。因为她们伤势较重,他先给她们注射一针吗啡,进行简单的包扎,然后从她们的小包中摸出一支口红,在两人额头上写下一个“M”。按照美军当时的规矩,这是提醒后来的救护人员,伤员已经过镇痛处理。后来,莫朗获得纽约市长亲手颁发的勋章,表彰他的英勇行为。受重伤的电梯女工奥莉芙的勇气更令人不可思议。她在5个月后痊愈,竟还去帝国大厦串门,并且搭乘曾经使她重伤的同一部电梯,让每一个知情人都惊诧于她的勇敢。 最心有余悸的,当属纽约市长拉瓜迪亚。他本人也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深知年轻的同行们热衷于炫耀特技,时不时地来个超低空,钻个大桥洞之类。这次事故之后,拉瓜迪亚痛下决心抓航空管理,对所有来到纽约市区冒险飞行的飞行员,他都一律告上法庭。 以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人对这次事件都讳莫如深。帝国大厦的破损处很快就修复了,内部找不到任何有关这次事件的痕迹和资料。这次空难留给人们的,只是79层的一排窗户下一条黑色的裂缝,只有清洗高楼的“蜘蛛人”偶尔可以发现,路上的行人和参观大厦的游人是绝对看不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