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奋斗历程回眸(下篇)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 08:23 解放军报

  伟大时代托举神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奋斗历程回眸(下篇)

  本报记者 李选清 赵波 武天敏

  13年盘马弯弓,13年栉风沐雨,神舟飞船在浩瀚太空越飞越远。

  当我们回溯神舟的风雨航程,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跃然眼前——

  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

  这,就是神舟飞天的家园!

  社会主义祖国雄厚的综合国力,为神舟飞船翱翔太空加力助推

  当我们翻阅发黄的史页,老一辈航天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时响起在我们的耳畔:“勒紧裤腰带。”

  人们忘不了,当年毛泽东主席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时,中国还没有运载火箭,连近程导弹也才刚刚开始仿制。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燃料推进的探空火箭腾空而起,火箭只飞行了8公里!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当年这枚只飞了8公里的火箭,是用古老的辘轳吊上发射架的;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来不及建立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叫喊的方式联络;没有自动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跟踪火箭;火箭推进剂供应系统的试验,是在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小天井里进行的……

  就是从这个8公里开始,中国人迈开了太空之旅的第一步。然而,由于综合国力不足,使航天人许多想办的事情办不成,办起来也捉襟见肘。

  星移斗转。当改革开放的中国再次把目光投向浩瀚太空时,中国航天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杨嘉墀院士在回忆国家对“863”计划的投资时,还记得当时一段有趣的插曲:“有一天早上,张劲夫同志把我们叫到中南海去商量这个问题,当时他就问我们要多少经费。王淦昌同志稍微有一点经验,他说了个1000万。张劲夫马上说,这个经费肯定是不够的,国家批准了100个亿。我们都吓了一大跳。”

  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在批准“863”计划的同时,决定拨出专款100亿元实施这一计划,这个数目远远超出科学家们的预想。更令航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100亿中,有40亿直接用于发展中国航天事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刚刚启动,航天人已经感觉到强劲的动力。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的当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唐贤明宣布,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共花费9亿元人民币,全部由国家投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方面负责人透露,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在载人飞船、火箭和其他相关设施的研制过程中,共花费人民币180亿元。

  如果说数字不是苍白的,那么这些生动的场景,或许更能印证强大综合国力托举神舟的力度——

  每次神舟飞天,中国远望航天远洋测量船都远涉重洋,在三大洋布阵测控;在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日日夜夜,太空中有20多颗“中国星”陪伴它运行,支撑起庞大的测控通信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创造奇迹的动力之源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呼啸升空,中国人实现了千年飞天梦。

  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闭幕,会议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就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基的宣言。

  神舟,从一开始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伴而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动力之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告诉记者,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火箭,这枚6次托举神舟的“中国神箭”,其蓝图就是中国航天冲入国际市场的第一份“涉外合同”。

  上世纪80年代,世界航天灾难不断。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麦·道公司的德尔它火箭由于过早熄火而自毁,赢得世界半数以上卫星发射合同的欧洲空间局阿里安火箭发射失败……一连串的厄运,使世界运载火箭市场出现了用户排队等待发射卫星的局面。

  中国航天人,抓住了这次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难得契机。

  当时,中国的运载火箭只能发射1.3吨左右的卫星。面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酝酿着一个大胆的方案——以长征二号C火箭为芯级,并联4台长15.3米、直径2.25米的液体助推器,发动机总推力为600吨,这样就可以把低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9.2吨!

  于是,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正式签署澳星发射服务合同。此时,离合同规定的火箭首次发射试验时间仅仅18个月。

  为了早日进入国际市场,中国航天人迸发出奇迹般的活力。全箭44万多张设计图纸、5000多套特殊工装、300多项大型地面试验一一完成,20多项技术难题被逐个攻克。18个月后,长征二号E火箭,比合同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天,巍然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走向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冲刺,催生了“长二捆”,使中国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一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提供了成熟的“强弓”。

  从“神一”到“神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走向完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适应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要求,相继建立了科学严密的风险控制决策体系,以专项管理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以总体设计为龙头的技术体系,综合统筹的计划体系,系统规范的质量体系和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资源体系。6个体系共同支撑起载人航天工程,充分展现了现代系统工程的核心理念。

  航天产业总是处于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公司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建立以集团公司为母公司、合资和控股子公司为主,以资产为纽带,多种形式并存的集团构架,向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目标迈出了重要步伐,完成了面向市场的脱毛换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藏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成为“新型大协作”的粘合剂

  2003年8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试验大队誓师大会上,宣读了全体队员致航天员的一封信,这封有500多名队员签名的信写道:“请您相信,500颗心与您心心相连,500颗心将伴随您一同遨游太空;我们一定以实际行动实践庄严承诺:确保神箭准确入轨,确保神舟正常运行,确保您安全返回。”

  从大漠深处的发射场到大洋之中的测量船,航天人的宣誓是那样庄严、那样隆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昔日体现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的经典语言。如今,航天人用新的理念来诠释这句话——

  运载火箭系统原总指挥黄春平这样说:“大力协同,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中,仅运载火箭就有20多万个零部件,火箭和飞船等上天产品有12万多个元器件。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一点小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大系统的成败。”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宏大的现代化系统工程。整个工程由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7大系统组成,涉及航空、船舶、兵器、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等多个领域,汇聚了全国3000多个单位、几十万科技大军,形成了空前规模的社会主义大协作体系。

  一切为了成功,一切服务于成功,一切服从于成功。为了共同的飞天梦想,这支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万众一心,汇聚成一曲和谐的乐章。

  一个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的企业,接到为发射神舟飞船的火箭生产配套元器件任务的时候,企业已连续3个月未发出工资了。为火箭生产配套元器件,需要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钱从哪里来?工厂决定借贷30万元,职工们自发集资12万元,如期开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协作配套任务……

  为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提高飞船着陆时座椅缓冲机构的安全指标,指挥部下决心研制更加安全可靠的新型缓冲器。飞船研制人员组成了40多人的攻关小分队,在全国10多家协作单位的配合下,只用3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最优质的产品。

  万众一心,西安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天津制造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生产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这些产品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第二天就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为神舟飞天添一分力,这不仅是科技人员、生产厂家的责任,也是许许多多普通人自发的选择。飞船着陆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草原上。通向飞船着陆场仅有一条泥泞小道。当地牧民自发加入到修路大军中,一条长60公里的简易公路,仅用一个月就修通了。

  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曾经收到一封初中小女孩的信,信中写道:“从报纸上听说神舟三号飞船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推迟了发射日期,你们不要着急。咱们的飞船从来都是成功的,这次你们也肯定会成功的。”在信纸的最后,小女孩还画了一个飞船的图案。

  栾恩杰局长讲到这里,热泪盈眶:“连孩子都这么关心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咱们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呀!”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精神伴随神舟飞天升华

  火箭控制专家梁思礼是梁启超先生之子。据他回忆,在20世纪60年代,钱学森领衔的“航天部五院”的科研办公楼每晚都灯火通明。为了“两弹一星”,当时出现了一个口号:“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

  当共和国把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重担交给航天人,当年的“两弹一星精神”伴随神舟飞天升华,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载人航天精神”。

  李钧院士,是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研究员。1994年,64岁的李钧院士赴京申报载人飞行电离层研究的相关课题,在列车上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

  行波管放大器是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的核心部件。过去主要依靠进口,不仅价格昂贵,有关国家还不时打出“禁运牌”。从1995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电子所承担了这项任务。总设计师王兆申研究员积劳成疾,2001年3月下旬的一天,他在实验室工作,突然大量便血,住院才10多天,就逝世了,终年59岁。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研究员刘承宪,1992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生命科学分系统主任设计师。2000年7月,他被诊断患了肺癌。普通病房满员,妻儿把刘承宪送进了闷热潮湿的简易病房。医生看不下去,提醒医院有高级病房。但是,他清贫的家庭哪里负担得起?

  家人商量:要不,暂时拿科研经费垫一下?所里领导都同意。躺在病床上的刘承宪得知后坚决反对:“什么馊主意!那是我辛辛苦苦争取来的航天项目经费,是国家给我做科研用的。谁敢拿来治病!”末了,他还向工作人员补上一句:“家属的非分要求,你们一概不要答应!”

  弥留之际,从不流泪的刘承宪哭了。面对13岁时因患

糖尿病失明、一直没有工作的小女儿,他说:“对不起孩子,这一辈子,爸爸没照顾好你……”

  载人航天队伍中,有太多这样平凡而又非凡的故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潘仁瑾,一位上海姑娘,在大漠戈壁一干就是几十年。在载人航天任务中,她受命主管发射场电磁兼容工作,长期野外奔波,无规律的生活过早地透支了她的生命,当她的丈夫作为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喜送神舟一号飞船上天时,她已长眠在戈壁滩上的烈士陵园中。与她作伴的,是陵园里600多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从“神一”到“神六”,每次发射前,航天人都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种植纪念树。亲手种植这些树苗的,有老科学家,有航天员,还有很多平凡的人们。

  如今,戈壁滩上,这些树苗有的已经长成了大树。深秋时节,它们与大漠胡杨汇成一片耀眼的金黄,辉映着国旗上庄严的五颗金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