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兵器声色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08:40 中国国防报

  一个号称“铁杆兵器迷”的朋友最近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他的兵器心得:“一个出色的兵器迷应该对每一件兵器的声色了然于心,而且声和色缺一不可,哪一方面瘸腿都愧为兵器迷。”

  我大吃一惊,不仅为他这番惊人言词,更为他最近对兵器痴迷的“段位”飚升而感叹。且不说仅“声”一项,冷兵器就有自身发出的声音、和别的兵器撞击的声音、出鞘的声音
以及从不同角度砍杀空气的声音;热兵器仅枪就有拆卸组装的声音、上弹匣的声音、拉枪栓的声音、子弹出膛的声音以及点射和连续扫射的声音等等。更不消说囊括了兵器之颜色、形状、神态、表情诸元素的“色”了!莫非,这家伙全了然于心?便问:“都说‘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机枪’,到底为什么?”不想这家伙竟被问住了,枉他也是个兵器迷,不过倒是感谢他的“声色理论”——我揣想,新兵怕大炮,无非感觉大炮的声音震耳欲聋,杀伤力巨大;老兵怕机枪,乃是经验告诉他,大炮声音虽大,毕竟有弹坑可以躲藏,机枪扫射起来却是不长眼睛,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便被那家伙“收割”倒了。

  我这个非兵器迷终于逮着难得的机会,可以畅快地教训一下这位朋友了:战场上的老兵才是他们手中兵器的真正声色专家。他们关于兵器的“声色理论”或者体验不是从兵器读物画册中得来,不是从影视大片中得来,他们靠的是自己一次次冲锋,靠的是老兵们的遗嘱,靠的是自己在担架上的沉思,靠的是自己的生命……

  过了几天,我这位朋友突然打来电话,兴奋地说:“你说得对极了。我前两天看了那部电视剧……”他说的是正在热播的《亮剑》。那一集里,团长李云龙和他的警卫员魏大勇被日本鬼子包围在一个屋子里。眼看子弹打光了,火也烧起来了,他俩听见了捷克机枪的声音、“三八大盖”的声音、“汉阳造”的声音……仅凭这一点,他俩便判定,这是自己队伍的火力,自己的队伍来了!而我这位朋友不知道的是,书中,李云龙曾多少次仔细端详着手里那把勃郞宁手枪,为枪身上的烤蓝以及在阳光下闪着的蓝色光芒深深迷恋。

  这当然是作者和导演安排细节的妙处。和平年代的战争要么出现在军事演习中,要么出现在屏幕上。撇去其他各种因素,当演习中的“红”“蓝”部队在阵地厮杀时,他们拼的正是彼此的“声色”,而指挥部里的人们也正是通过观摩各自部队的“声色”,得出各自的结论。想一想,当年的伊拉克情报机构若能把老美的兵器声色搞得倍儿熟,也不至于被老美利用声音仿真器模仿出的飞机、坦克及其他武器的声音所迷惑,从而上了美军第7师佯攻的当。可见,一个对敌我兵器声色不熟悉的指挥员如何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指挥员?一个对自己手中兵器声色不了解的战士又如何能算得上一个好战士?

  如今,许多影视导演都分外看重屏幕上的兵器声色了。徐克得意于自己设计的七剑之形状、精神以及我们在影院里听到的属于徐克的充满质感的声音;张艺谋则懂得如何在《十面埋伏》“竹林战斗”那场戏的声音中,充分体现竹子作为兵器的危险性。而我们的耳畔在飘过童年《地道战》、《地雷战》的自豪声音,多年后又迎来《巧奔妙逃》那类单靠口技模仿各种兵器爆炸的声音就能吓得敌人破胆的战争喜剧。

  很吊诡的,我们叙述和抒发英雄主义总是容易把战争描绘成喜剧。于是,在看过了斯皮尔伯格一部部宛如兵器声色饕餮的战争大片后,我们年轻的心也滋生出对国产战争大片的渴望来。直到今天或者永远的未来,我们都无比渴望英雄主义,但我们更希望这英雄主义被真实的兵器声色滋养得更真实和丰满。所幸,最近《太行山上》的上映多少让我们欣慰:原来我们的英雄主义并非如《巧奔妙逃》里面的口技一般简陋。(来源:中国国防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