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世界屋脊架“金桥”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 06:32 解放军报

  2005年10月15日,是一个让历史永远铭记的时刻——首列“雪域神舟”列车穿越千山万水,满载祖国人民的美好祝福和西藏各族儿女的世纪梦想,抵达拉萨。这标志着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在这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建设中,有一支被誉为“铁军”的部队——武警水电部队。这支在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惟一姓“军”的建设大军,在唐古拉山南麓青藏铁路第19标段
,奏响了部队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壮丽凯歌。

  没有先例就让实力说话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公路等一条又一条连接汉藏民族的生命线穿越高原,把西藏与内地、北京与拉萨的距离越拉越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仅靠公路运输,西藏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落后的交通成为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

  2001年6月29日,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和酝酿之后,青藏铁路这条凝聚着党中央领导关怀和西藏人民期盼的“世纪金桥”正式开工,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从此立下雄心壮志:无论如何也要在这项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中一显身手,要让嘹亮的军歌奏响在唐古拉山!

  武警水电官兵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请战书,送到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令

铁道部和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领导颇感为难:水电官兵的实力不容置疑,遍布祖国南北的一座座电站,一处处大坝,记录着他们拦江截流、治水发电的辉煌业绩。但是让一支部队、一支水电施工队伍参与青藏铁路这样一条现代化的铁路建设,在铁路建设史上还没有先例。

  没有先例就让实力说话

  !水电部队积极参与投标,决定让激烈的市场竞争来检验自己的实力。2001年底,在强手如林的竞标队伍中,水电部队一举中标,拿下了位于唐古拉山南麓的第19标段。

  数百名水电官兵浩浩荡荡,带着大型机械设备,迎着高原风沙,碾碎千年冰雪,唱着嘹亮的军歌,在唐古拉山无人区安营扎寨,摆开战场。

  高山之巅攻克世界难题

  “抬脚踏云走,手可摘星辰”。多少年来,唐古拉山这座“鹰也不能飞越”的高山,因被看作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生命禁区”而蒙上了神秘面纱。

  几年来,奋战在这里的武警水电官兵,面对风沙肆虐、年平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一半的恶劣自然环境,承受着头昏脑涨、胸闷气短、四肢无力等严重高原反应,不但创造出“高原病零死亡”的纪录,而且以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连续攻克“冻土施工”等一道道世界级技术难题。

  冻土就是土壤在低温下冻结,它的特性对铁路修建有非常大的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冻土体积发生膨胀,路基上铺好的钢轨会被顶起来。到了夏天,融化了的冻土体积缩小,路基就会随着它下沉。反复的冻胀、融沉,就会造成翻浆、冒泥,严重时会影响到铁路的运行。青藏铁路有550多公里要经过连续多年的冻土地段,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区最长的高原铁路,这一难题能否解决,无数目光在关注。

  如何保持冻土这座“大冰柜”的温度稳定,水电官兵开始了艰难探索。总工程师周志东博士带领科技攻关小组,同高原冻土较上了劲,经过反复试验分析,发现25.8公里的管段内集中了含土冰层、高含冰量冻土、高温不稳定冻土等多种复杂土体,对铁路路基的稳定性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们大胆地向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提出了部分路段由原设计的地面路基改为桥涵通过,并提出了能增加冷储减少热蓄的片石通风路堤施工方法,大大提高了路基的稳定性。

  武警水电部队承担的第19标段共有桥梁33座,总长3700多米,其中特大桥一座,大小桥墩近300个,最高的15.9米。因自然环境恶劣,在高原上建设这样的桥梁,一直存在着“十桥九裂”的现象,如何解决超低温条件下桥梁施工的难题,国内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只能靠自己摸索。他们首先在混凝土的生产上对易结冰的沙子、碎石等,利用暖风机进行升温,并首次采用了铁科院研制的DZ外加剂,保证混凝土在浇筑24小时内不会结冰。浇筑时所有桥墩连同模板一起用保温棚包起来,棚内烧上火炉加温;拆模板时再用棉被、塑料薄膜包起来,以防脱水防风干。经过如此“穿靴戴帽”,他们建成的桥梁既美观又坚固,成为风雪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

  决不让世纪工程留下遗憾

  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都是来自国家铁路战线的“王牌”队伍。作为惟一一支从事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武警水电部队,如何实现“建一流工程,让党和人民放心”的目标呢?

  部队一上高原,就深入开展一人不漏的质量教育,强化官兵“质量第一”的意识。指挥部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明确指挥长为质量第一责任人,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中队以下设立了质量监督检查员,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量安全监控网。制定了《质量管理规定》等30多项管理规范和细则,编写《质量工作手册》发到每个官兵手上,使工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同时还借鉴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与国际标准接轨,按照ISO9002质量标准严格控制施工的各个环节。在施工中,部队严格执行“三检制”和监理、质检员旁站制,坚持做到: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准进入下道工序;原材料不合格,不准进入工地;工程质量不合格,决不开绿灯。一个精确的控制网点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青藏铁路是首次在工程勘测、施工中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保障施工的铁路,技术定线测量的精度非常高。女测量队长李晶瑜每天扛着10多公斤重的测量仪奔波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上,有时候天气太冷,仪器失灵,她就把冰冷的仪器捂在怀里,等待仪器恢复正常接着工作。有一次水准测量,两个水准点单程距离7.8公里,她已经往返测量了好几遍仍发现有1.5毫米的误差。一直跟随测量的战士冷得实在受不了,就说:“李队长,天太冷了,差不多就算了吧?”已经冻得脸色发青的李晶瑜坚定地说:“这怎么行?测量工作要的是准确、精确,怎么能说差不多就可以呢!”听到李队长的话,那名战士的脸红了,惭愧地扛起仪器,重新走上工地。

  2003年6月的一个傍晚,总工程师周志东正在各个施工点进行例行巡查,突然发现有一车没有经过筛选的填筑料铺到了路基上。他立即找来当班干部严厉批评,命令他两个小时内将这些填筑料全部清理出施工现场。事后,这名干部找到周总工程师,说他太苛刻了,在全标段150多万立方路基填筑任务中,十几立方不合格填筑料也就十万分之一,出不了什么质量问题。周志东一听发火了:“千里长堤,毁于一蚁。这里是青藏铁路,是造福西藏人民的幸福金桥,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关注着它,我们决不能在这世纪工程里留下半点遗憾!”

  15分钟铸就永恒

  刚进施工点时生活条件很差,山上白天气温零下10摄氏度,晚上达零下30多摄氏度,七八级的大风从早刮到晚,一出门脸上就像刀子割一样;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整个人像被抛上岸的鱼,上气不接下气。指挥长周春青,一个铁塔般的山东大汉,但自从踏上唐古拉,身体就不怎么听使唤了。然而,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正是有了坚强的信念,武警水电官兵在这里奋战两年多,没有一人因为艰苦而后退半步,没有一个人下火线。

  测量队长李晶瑜和工程师冯义刚是工地上的一对夫妻。入伍10多年来,夫妻俩转战高原,参加了一座又一座水电大坝的建设,惟独没有给自己建起一个温暖的家,孩子都6岁了,还放在爷爷奶奶家。每次打电话回去,孩子那一句“你们为什么不带我,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是不是不爱我了?”令夫妻俩有点心酸,但他们从未动摇过参与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决心。

  战士窦炳德新婚才10多天,就因为施工任务紧张返回工地,独守空房的妻子想不通他为什么急匆匆地就走了,那里到底有什么在吸引着他?为探个究竟,她从万里之遥的河北老家乘火车转飞机坐汽车,辗转10多天来到陌生的风雪高原,到工地时人已经累得疲惫不堪。官兵们纷纷走出营门,夹道欢迎这位惟一走进工地一线的来队家属,部队领导为她准备了最充足的氧气,为她做了高原上最可口的饭菜。看着丈夫和战友们在工地上忙得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妻子理解了他,也理解了所有缺氧不缺情的铮铮铁汉。第二天,她含着泪匆匆地下了山。

  两年多的时间里,武警水电部队青藏铁路19标段指挥部,先后被铁道部授予“火车头奖杯”、“青藏铁路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不断涌现。

  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铺轨完成,“世纪巨龙”在高原的腾飞指日可待。武警水电官兵承建的这25.8公里路段,按照时速100公里的设计运行速度,列车通过这里只需15分钟。

  15分钟尽管短暂,但它将在水电官兵心里,在高高的唐古拉之巅成为永恒。(来源:解放军报第1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